APP下载

推动中医普及教育工作的清代医家简介

2018-02-12吴印亮宋慧荣罗亚敏陶晓华

吉林中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歌诀医方医家

吴印亮,宋慧荣,罗亚敏,陶晓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也是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思想和技艺的重要途径[1],然而师承模式培养面较窄,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因此中医的传承、发展必须要借助一大批中医精英[2],然而中医学浩如烟海,历代中医著作更是多如牛毛,这无疑使后学不知所踪,更使中医学的继承变得较为棘手,而明清两代涌现了众多推动中医普及工作的医家,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中尤以清代医家为多,因为清代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诞生了大量如《医方集解》《汤头歌诀》《时方歌括》等普及类著作[3],有效的推动了中医药普及教育工作。

陈修园,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卒于道光三十一年(公元1833),幼年丧父,家徒四壁,好读书,天资聪慧,目睹当时医家专尚唐宋以后各家方书,而对内难及仲景之学多弃而不学,故精研古代经典,上溯炎黄,下讫唐汉,犹重仲景之学。乾隆年间,光禄寺刑部郎中伊云林患中风症,不省人事,都门名医皆云不治,陈修园以三大剂起之,名震一时,就诊者门庭若市[4]。陈修园平生著述甚富,但大部分都是在任职期间撰写,故其著作《南雅堂医书全集》又名《公余十六种》,其中《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等皆为初学入门之书,如《医学三字经》开篇便以三言诗的结构总述医学源流,其后又按病证分述各病病因病机,既点出来自张仲景之后医学大家的学术成就与不足之处,又为后学点名登堂入室之路[5]。而《金匮方歌括》《长沙方歌括》不但理法方药具备,且药量亦在其中,可谓是后世普及类著作的典范,其文字质朴简练,内容深入浅出,切于实用。陈修园作为中医普及教育工作的先行者[6],其在全书中直接利用诗词歌赋和随文注解的形式对医集进行阐发的著作就有10多种[7],如《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医学实在易》《伤寒真方歌括》等。

汪昂,字讱庵(1615—1699),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医药学家。汪昂早年为明末诸生,其师友金声为明朝兵部右侍郎,金氏守南京,后清兵灭明,金声亦死,汪誓不仕清,乃弃儒习医[8],自此前后四十余年,汪氏自学医理,并博采众长,结合临床实践,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名医。他一生著有多种医书,如《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勿药元诠》以及《汤头歌诀》等。尤其是《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三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草备要》一书援引众多验方、医学典故,内容简明扼要,篇幅大小适中,便于学习,携带方便,并且可作启蒙教材使用,是一本既备且要,便于普及的好书。《医方集解》则是汪昂仿陈无择之意,沿用吴昆《医方考》之体例,旁征博引而成,为后世方剂学形成奠定了基础。而《汤头歌诀》是汪氏通过十余年的实践之后,感到《医方集解》所网罗的前贤方论太多,不便携带,为了使旅途中人可以无论轻贵、缓急皆可得以应用,于是又编辑《汤头歌诀》一书[9],全书采用诗歌的形式将方剂的理法方药皆赋予其中,行文朗朗上口,是后世学习方剂学的入门书籍。这三本著作内容通俗易懂、行文简明扼要,是适合医药学普及的著作,为医药学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家。早年学文,后学医,为早期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唐父因患有血证,未能有效及时治疗,数年后亡故,遂感自己医道不精,自此通览方书,精研岐黄,专攻血证,而后其妻冯氏患血证应手而瘥,由是十里八乡索方请诊者不绝,由是唐容川名闻三蜀,门下有徒数十人,后于光绪甲申年作《血证论》[10]。其一生著作包括《血证论》《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医易通说》等8本书,其中《医学见能》更是“专为初学弟子与夫不知医者说法”,使不知医者亦能“临证查对,无不了如指掌”。由于春温秋痢都需要浅显歌括,以便于临时翻检查治,故唐宗海又撰写《痢症三字诀》[3]。《本草问答》则采用问答形式,内容简明扼要,既注重实用,又有理论探讨,以上三书皆可作为临床应用的普及类医著。

吴谦(1689—1748),字六吉,安徽歙县人。吴谦在乾隆年间为宫廷御医,由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乾隆皇帝对其十分赏识和器重,让吴谦于乾隆四年奉旨编修医书《医宗金鉴》[11]。为方便后人学习,吴谦将中医理论和治疗手法、方药编写成歌诀,其中的《编辑伤寒心法要诀》《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编辑外科心法要诀》等至今仍是临床各科学习的必备歌诀,如《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惊风门》惊风八候云:“惊风八候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之名,肘臂伸缩名为搐,十指开合搦状成,势若相扑谓之掣,颤则头肢动摇铃,反张身仰头向后,引状两手若开弓,窜则目直常似怒,视则睹物不转睛,内外左右分顺逆,须识急慢证皆同。”一首短短的歌诀就将儿科常见的惊风之证表达得十分到位,且行文押韵,方便后学记忆[12],而《外科心法要诀》中的二味拔毒散、金黄散、枇杷清肺饮、除湿胃苓汤等方剂,时至今日依然被广大医务人员所喜爱[13],可以说《医宗金鉴》是中医药普及的又一扛鼎之作,对中医的传播和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王泰林(1798—1862),字旭高,江苏无锡人。世居西门外梁溪坝桥下,故其居名环溪草堂,书斋名西溪书屋。王旭高自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弱冠时对经史子集已能贯通,及长赴江阴南菁书院应考,因试卷上溅墨,遂不第,于是绝意制举。其舅高锦亭,以疡医鸣于世,曾著有《疡科心得集》,王旭高遂从其舅学医。由于王旭高孜孜好学,故尽得其真传。王旭高一生著作颇丰,包括《医学刍言》《外科证治秘要》《西溪书屋夜话录》《吴又可瘟疫论歌括》《瘟疫明辨歌括》《葛可久十药神书歌诀》《薛氏温热论歌诀》《运气证治歌诀》《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增订医方歌诀》《环溪草堂医案》《医论拾遗》等,为了指导学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书籍,王泰林还将书中精髓编写为歌诀,以便学生可以研习诵读,精思而有所成,并亲自编写《医学刍言》《外科证治秘要》等书,以作内外两科入门之书[14]。除此外,他在医学上颇有发明,如他订立的“治肝三十法”至今仍然是临床常用的方法,堪称治疗肝病的楷模。

程国彭(1662—1735),字钟龄,原字山岭,号桓阳子,又号天都普明子,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祖居歙西槐塘,家境素贫。曾攻举子业,附贡生。少时多病,“每遇疾则缠绵难愈,因尔酷嗜医学”,立誓习医。钻研多年,23岁悬壶乡里。著有《医学心悟》《外科十法》《医中百误歌》等[8],其中尤以《医学心悟》影响最大,该书是其“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历今三十载”而成,其书最大的特色即是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经验,提纲挈领的提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法”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医门八法”。“医门八法”精辟的总结出中医常用治法,可使后学简明扼要的掌握其中精髓,不至迷失于茫茫医海,正如其书中所言“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全书内容详实且深入浅出,其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是一本适合初学者学习的综合性的书籍[15]。除此之外,程钟龄还创制了许多至今临床常用方剂,如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消瘰丸、蠲痹汤等,对中医的普及和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张秉成,字兆嘉,江苏武进县人。清代医家,生平不详,仅知其少时好读书,因患足疾,医治未愈,且家道中落,遂锐志学医[15],尝作《成方便读》《本草便读》《脉诊便读》。《成方便读》汇编古今常用成方290余首,仿《医方集解》体例,分为补养、发表、攻里等21类,每方编成七言歌诀,朗朗上口,便于习诵。方下注疏病因,立方之意,君臣佐使一应俱全,且相互阐发,以求触类旁通,堪称是初学入门读物的典范。《本草便读》将常用药物584种,参照《本草纲目》分为山草、隰草……等24类,且以“排偶俚言”方式将每种药的性味功效编成联语[16],并以注文的形式进一步阐释。该书虽简,但主治、功效、归经、炮制,无一不备,可称得上是初学中药的范本。《脉诊便读》是作者行医四十年并结合典籍研究脉诊之心得体会之总结,全书将二十四种脉象编为歌诀,并与相似脉进行鉴别,短短一首七言诗便将脉象、主病、鉴别准确表述出来,可称得上是初学脉学的门径之书。

张璐(1617—1699),字路玉,号石顽,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祖籍昆山,清代著名医家,与喻昌、吴谦并称为清初医学三大家。张氏少时聪敏好学,博于儒业,通晓经史,亦涉猎众多医书。及其成年,时局动荡乃弃儒业医,隐居于洞庭山中,朝夕研读医书治病救人,闲暇时以著书为娱,年四十三岁方离山林,回归故园,其间整理医学笔记盈箧,因名曰《医归》[17]。张氏一生著述颇丰,精研伤寒三十余年乃书《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七十二岁又借鉴吸收《内经》《伤寒》之脉法精华而作《诊宗三昧》,七十八岁乃成《本经逢原》,同年《张氏医通》亦得刊行,于八十二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又作《千金方衍义》。其中《本经逢原》《张氏医通》颇具代表性,是适合初学者研读的普及类医著。《本经逢原》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部分中药的功效进行了扩充和删减,并在其后附有发明且下溯诸家,如在发明石膏功用时便引述了张仲景、李东垣、刘河间、《千金方》等多种文献和论述,这不仅是张璐多年用药心得的体现,而且也对中医的普及教育工作具有推动意义[18]。《张氏医通》十六卷,内容包括内、妇、儿、外及五官各科,此书所引的医学文献,上自《灵》《素》,下迄清初,达一百三十种之多,还参入了作者的毕生学验。究其宗旨,务在广搜历览,由博反约,将“千古名贤至论,统叙一堂多八方风气之疾,汇通一脉[19]”,堪称初学登堂入室的必习之书。

黄钰,字宝臣,清代四川璧山县人。此人生平不详,一生曾作《本经便读》《经方歌括》《平脉脉法歌括》。《本经便读》是其代表作,作者因陈修圆《本草经读》一书所辑《本经》的原文词旨简奥,语句参差,难于诵记,乃截长补短,协以韵语,以便记诵[20]。

江涵暾,原名江秋,字涵暾,号笔花,浙江归安人,清代名医。江氏少时学儒,中年习医,在江浙一带颇有声誉,于嘉庆十三年中进士并任会同县知县。由于目睹医家“理法未清”、病家“墨受其误”,于道光四年著成《笔花医镜》,欲救时弊[21]。其书内科卷尤具特色,以脏腑为总纲,将药物均按功用分为温、清、补、泻四类,又按药力缓急分为猛将与次将两类,所选诸方也均是古代名方,疗效确切。该书文笔之通俗,内容之广泛,论述之精要,联系临床之紧密,实为援古益今,嘉惠后学之典范[22],是一部较好的医学门径书。

除以上清代普及类医著作者外,还有王锡鑫、刘仕廉等人,不再一一赘述。他们对推动中医教育、提高医疗水平和普及中医学知识发挥过积极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怀念。

猜你喜欢

歌诀医方医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少林拳法二十讲
小九九的由来
良医拒传方
一年级上册认、写字总歌诀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良医拒传方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