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护理学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
2018-02-12张艳亭范秀珍
张艳亭,范秀珍
(山东大学 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护理学导论》作为护理学的入门课程,对帮助护生了解护理学科定位、范畴、护士角色及专业发展趋势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护理学导论》课程学习有助于护生形成理性专业认知、培养学科兴趣、增强学科信心。然而,研究[1-2]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护生对护理学专业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护理是机械、琐碎、伺候人的工作,日常照护、打针发药是护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在护士角色与职能、社会地位和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消极模糊的认知。因此,护理教育者应通过改革《护理学导论》教学模式,帮助护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为其日后投身于护理事业奠定基础。
1 《护理学导论》研讨课及现状
研讨课(Seminar)亦称研究讨论会,是围绕教师选定的专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师生以及学生间多层次与多角度互动的活动[3]。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引导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与思考,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仅有两项研究将研讨课教学法引入《护理学导论》教学中[4-5],其初衷主要侧重于提高护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内容选择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因此,如何有效开展《护理学导论》研讨课教学,值得进一步探讨。
2 《护理学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
2.1 理论框架 期望-价值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6]提出的一种过程型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某一行为的动机取决于个体对该行为结果的期望值和目标价值。其中期望是指个体对某一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估计,价值是指达到某一目标对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实现价值(重要性)、内在价值(兴趣)、实用价值(实用性)和代价[7]。根据公式“动机=期望×价值”,若期望和价值均高,则动机强;期望和价值中任一项低或二者均低,则动机弱。现将期望-价值理论应用于《护理学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中,以激发护生学习《护理学导论》课程的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2.2 教学目标 护生积极参与《护理学导论》研讨课各个环节,主动学习、讨论与探索相关内容,培养学科兴趣,树立学科信心。
2.3 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该阶段护生尚未系统接触护理学相关知识,对护理学科框架缺少整体把握。
2.4 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2.4.1 研讨课内容选择 依据期望-价值理论及《护理学导论》课程特点选择研讨课教学内容:护理学的概念范畴及发展阶段、护士角色及专业发展趋势、评判性思维和临床护理决策、护理程序。
2.4.2 教学方法 在《护理学导论》研讨课教学中,根据护生当前水平设置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以“护理学的概念、范畴及发展阶段”作为研讨课的入门内容,将护生划分为每组5~6人的学习小组。教师印发给护生相关文献,学生阅读讨论,并进行课堂汇报。
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对闭卷考试(占50%)、课堂参与(占15%)、小组讨论(占15%)及课堂汇报情况(占20%)的综合评价,总分为100分。为验证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护理学导论》研讨课的教学效果,将研讨课与非研讨课班级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研讨课班级平均成绩为(88.53±8.39)分,显著高于非研讨课班级的(80.06±1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1)。
4 设计体会
4.1 设置适宜任务难度,促进成功期望 在任务难度与成功期望和动机之间存在一种关系,当任务难度适中时,成功期望和价值均较高,动机也高;当任务难度过高或过低时,动机反而较低[7]。因此,在《护理学导论》研讨课教学中,根据护生当前水平设置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以“护理学的概念、范畴及发展阶段”作为研讨课的入门内容,将护生划分为每组5~6人的学习小组。教师印发给护生相关文献,帮助护生了解护理学从“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发展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的历程[8],引导护生在研讨课模式下对每个阶段中护理学的概念、范畴、学科地位的不同展开讨论,逐步深化护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从而促进成功期望,激发学习动机。
4.2 关注护生学习需求,增强价值信念 (1)强化实现价值。实现价值体现在护生对护士角色、职能的理性认知以及对护理专业的认同度与价值感。确定“护士角色及专业发展趋势”为第二次研讨课主题,以“护士角色、职能、护理专业发展”为关键词,引导护生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在课堂讨论环节,首先汇总护生对护士角色认知方面的困惑及偏差以及对专业发展趋势存在的顾虑;然后鼓励护生探讨与这种认知相关的个人、社会、文化因素;最后引导护生了解当代护士角色以及护理学专业发展态势。鼓励护生借阅《南丁格尔传》,从近代护理奠基人南丁格尔的事迹中真切地感知最淳朴的护理精神,并引导护生查阅中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相关事迹,使其深刻感知学科魅力,培养专业认同感,从而强化实现价值。(2)提升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体现为护生对护理学科的兴趣。确定“评判性思维和临床护理决策”为第三次研讨课主题,围绕具体案例进行研讨,以激发护生学习兴趣。例如,对于案例“老年患者的压疮护理”,列出具体的研讨点,即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压疮预防措施、压疮护理措施、压疮护理误区等,并把这些内容合理分配到各小组,展开组内及组间讨论。如针对压疮危险因素中的力学因素,引导护生探讨垂直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造成压疮的作用机制,从而提升内在价值。(3)强调实用价值。实用价值体现在护生为日后胜任护理工作积累知识与储备能力。“护理程序”是专业护理活动的核心思想与基本方法[9],因此选择“护理程序”为第四次研讨课内容。如针对消化道出血案例,运用护理程序,引导护生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列出护理诊断、确定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对出血潜在并发症等具体问题展开重点探讨,加深护生对护理程序的理解,强化护生应用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意识,使其认识到护理工作的自主性、独立性,进而突出护理的实用价值。(4)降低代价感。代价感是护生对完成任务的付出或消极后果的知觉,是一种负面价值。由于阅读文献、讨论和课堂汇报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大部分学生表示学业压力较大[10-11]。因此,在安排研讨课任务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护生的整体课程任务量,给予护生足够的准备时间,以避免与其他课程产生冲突。同时,教授护生正确的文献检索方法,引导小组合理安排任务分工,促进课程准备高效完成,从而降低代价感。
5 小结
依据期望-价值理论,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对《护理学导论》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引导护生主动探索和积极讨论,提高护理学专业的学习动机,帮助护生熟练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把握护理学科发展趋势,从而增强护生专业信心及专业认同感,为日后投身护理事业奠定理论与思想基础。
护理学导论;期望-价值理论;研讨课;护生
【参考文献】
[1] 夏桦,周云仙.护理学专业本科新生的专业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9):1-5.
[2] 张慧,崔晨曦,张熙泽,等.不同高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选择及专业认同的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1):168-169.
[3] 王英,邓朝全,苏甜.Seminar模式在图书馆科研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6):88-90.
[4] 柯永红.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33-435.
[5] 费菲,梁珣.Seminar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2):44-47.
[6] Vroom V H.Work and motivation[M].New York: Wiley,1964:14.
[7] 范秀珍.教育心理与护理教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117.
[8] 张艳,姜安丽.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84-2186.
[9] 丁敬美,李武平,张敏.护士对护理程序掌握及应用程度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7):2608-2610.
[10]陈雅清,刘淑彦,张艺苧,等.北京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25-30.
[11]Permzadian V, Crede M.Do first-year seminars improve college grades and retention?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their overall effectiveness and an examination of moderators of effectiveness[J].Rev Educ Res,2016(86):27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