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和氢气对创伤性脑损伤小胶质细胞表型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8-02-12马野川吴曦子曾仁庆崇巍
马野川,吴曦子,曾仁庆,崇巍
(1.沈阳医学院;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00)
全球因中度和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致残人数每年高达80 000人[1],TBI对青年的高致死率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挑战[2]。TBI治疗指南指出,TBI的治疗策略应致力于改善脑缺氧、低灌注和脑水肿状态[3]。然而现今临床上对于此方面的治疗手段仍然有限,因而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TBI的方法十分必要。
1 TBI与炎症反应
TBI包括对颅脑的首次打击和二次打击。首次打击为创伤瞬间机械力造成组织形变,直接损伤周围血管、轴突、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造成多发及弥漫性损伤。首次打击因其损伤程度不同且人为可控性有限,以预防为主。二次打击被视为首次打击的并发症,发生于首次打击后的几分钟至数日[4],其始动因素是首次打击造成的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可诱发脑细胞水肿,致使颅内压升高、灌注压下降,进一步加重缺氧缺血,同时诱发炎症因子、神经递质和自由基的过度释放,引起炎症反应、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血脑屏障开放,破坏生理生化代谢和线粒体功能,进一步加重脑细胞水肿,并诱导凋亡基因活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5]。
英国脑损伤治疗指南指出,防治TBI后的二次打击损伤是降低TBI病死率的主要策略,避免低氧和低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轻脑细胞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重点。治疗措施包括高质量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维持气道通畅、给予高通气量、提供充分氧合、保证有效循环,静脉给予高渗液、甘露醇和糖皮质激素、镇静抗惊厥药,骨瓣减压等,以减轻脑细胞水肿渗出和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维持颅内灌注,但上述治疗手段在重型TBI国际治疗指南中推荐等级均较低[3]276-278。事实上,在严重TBI早期,脑组织水肿合并灌注不足的情况下,常压给氧难以达到充分氧合目的,且高压氧的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6],因而,在有限的治疗时间窗内,阻断低氧-炎症-水肿-低灌注-低氧是TBI二次打击的治疗靶点,其根本在于有效抑制缺氧造成的炎症反应。
2 小胶质细胞表型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是炎症反应的重要调控者,受到外界刺激可分化为两种功能表型:M1型(促炎型)和M2型(抑炎型),并表达出相应的表型标志物,参与炎症反应调节。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可以共同存在,维持动态平衡,二者的相互关系控制着促炎或抑炎方向的转化,调控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清除和修复。两种表型的转化被细胞内外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转录因子和转录后修饰所调控[7]。中枢系统的炎症反应调控者为小胶质细胞,在早期胚胎形成过程中,单核细胞随血液移动到脑组织,分化成小胶质细胞,因此,小胶质细胞和骨髓及外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拥有许多相同的表面标记物和抗原[8]。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免疫应答和抗原呈递,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分子,调控炎症反应并介导免疫应答,同时也参与生理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与巨噬细胞相似,当外界微环境变化时,小胶质细胞得以活化。与巨噬细胞相似,外界微环境变化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分化出类似的功能表型:M1型和M2型。M1型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引起神经元功能障碍或细胞死亡;M2型小胶质细胞可吞噬清除细胞碎片,释放神经生长因子和抗炎因子,抑制神经损伤,促进损伤部位修复[4]124-142。
在TBI发生的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在TBI发生的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固守在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聚集的多型核细胞开始释放细胞因子,与此同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反馈性诱导抗炎因子的合成,这种动态的自身反馈调节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免疫状态[9],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现为M1型增加,当M1型小胶质细胞将损伤细胞碎片清除后,M2型小胶质细胞逐渐增多,启动组织修复再生。然而,当TBI过重时,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促炎因子大量释放,自身调节的免疫稳态被打破,过度的炎症反应加重脑组织损伤,诱导细胞死亡和神经退行性变[10]。研究表明在TBI早期,M1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与脑白质损伤严重程度相关[11]。因此,TBI缺氧诱导的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调控促炎和抑炎效应,即缺氧状态下小胶质细胞M1型和M2型的动态平衡显得尤为重要。准确把握缺氧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规律,可成为TBI的治疗靶点。
3 VPA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
组蛋白(histone)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组蛋白H2A、H2B、H3、H4等。组蛋白的赖氨酸残基可以被乙酰化[12],参与调控基因转录,可影响包括免疫反应在内的众多细胞信号通路。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分别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调控,共同维持“乙酰化稳态”。HAT使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被松解,缠绕在组蛋白上的基因序列暴露出来,转录因子更易接近转录起始位点,促进基因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反之,HDAC使染色体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基因转录和蛋白的表达。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可以阻止HDAC的去乙酰化,纠正组蛋白低乙酰化水平,暴露基因转录位点,上调转录,恢复“乙酰化稳态”,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细胞的生存[12]834-840。TBI发生时,染色体乙酰化稳态被打破,脑细胞核内的组蛋白(尤其是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降低,引起兴奋性损伤和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4]124-142。在TBI引起脊髓损伤的大鼠模型中,HDACI可上调原代小胶质细胞的GSK3-β表达,使PTEN磷酸化而失活,进而增强PI3K-Akt信号通路使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12]2853-2858。
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VPA属于广谱HDACI,可抑制多种HDAC,临床上用于抗癫痫和抗双向情感障碍治疗,研究表明其对颅脑缺血损伤、炎症反应和TBI等均有保护作用[13]。VPA可降低缺血等造成的炎症反应,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促炎型小胶质细胞数量,提高组蛋白H3乙酰化,增加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和Akt磷酸化,进而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12]2853-2858;另外,在胶质细胞存在的环境中,VPA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和一氧化氮的生成,从而抑制炎症反应[13]162-169。在大动物TBI合并失血性休克模型以及单纯TBI模型中,VPA能够保护脑神经,减轻脑水肿和二次打击损伤,并有助于TBI后运动功能恢复[14-16]。上述表明,VPA对维持TBI乙酰化稳态有重要作用,极有可能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功能表型的转化,进而调控缺氧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
4 H2与炎症反应
H2是一种常见的还原性气体,2007年有关H2的研究表明动物吸入2%的H2可特异性清除自由基-羟自由基(·OH)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显著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7],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后研究发现H2在多种细胞和器官中均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作用。研究表明H2主要的作用机制为:(1)直接特异性清除由灌注不足、缺血再灌注和炎症等产生的·OH和ONOO-,减轻二者对细胞的急性氧化损伤,进而抑制氧自由基诱导产生氧化产物,阻止脂质过氧化和细胞核DNA损伤[18];(2)通过间接促进NF-E2-related factor 2(Nrf2)向细胞核内转导等途径,增加血红素加氧酶1(OH-1)等抗氧化酶表达,降低氧化损伤;(3)间接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减少炎症细胞富集,具有广泛的抗炎功能,对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反应、酵母聚糖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均具有治疗作用[19]。H2可以通过吸入、静脉注射或口服富氢盐水等方式给予。吸入H2不影响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氧化还原反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膜透过性和组织弥散能力,可迅速到达病灶。研究证实吸入H2不影响脑缺血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水平[18]289-317,且在心肌缺血早期未恢复血液供应时仍可以到达坏死部位[4]124-142。目前研究显示吸入H2对颅内缺氧再灌注损伤和缺血/缺氧诱导的神经损伤均具神经保护作用[18]289-317:给予脑梗死大鼠吸入2% H2可降低小胶质细胞集结,达到抗炎效果[17]688-694;在手术致脑损伤模型中,吸入2.9% H260 min可有效减轻大鼠脑水肿[20];给予缺氧孕鼠吸入2% H2可降低胎鼠颅脑损伤[21]。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H2可抑制巨噬细胞在百草枯刺激下的M1型炎症因子产生。除可以促进Nrf2转导外,H2也可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硝化酪氨酸水平,提示H2可能通过与ONOO-反应,从而降低转录控制因子(-O-NO2、-S-NO2)水平,调节基因转录[22]。其次,有学者发现饮用富氢盐水可上调胃饥饿素(Ghrelin)的mRNA转录水平,表现神经保护作用[23]。研究表明H2还可通过上调或下调某些凋亡相关基因发挥抗凋亡作用,例如刺激抗凋亡因子Bcl-2、Bcl-xL 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基因 casapase 3 、caspase 8和caspase 12 的表达[7]787-795。综上,H2可能通过调节转录控制因子(O-NO2、-S-NO2)或某些凋亡相关基因发挥发挥生物学效应。而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也伴随着转录因子基因表达的改变,如M2型小胶质细胞可以分泌抗炎因子IL-10,抑制NF-κB同工型,其表型标记物有Arg-1,CD206,Ym1,Fizz1[24-25]。因此,H2可能通过调节转录因子水平或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来抑制TBI缺氧损伤。
综上,小胶质细胞的表型变化过程在TBI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VPA和H2可抑制TBI的炎症反应,且该抑制作用很可能通过调节缺氧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而实现,该思路为进一步探索TBI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仍需进一步体内及体外实验探究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