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湾改编与井冈山精神源流之探讨

2018-02-12丁仁祥

关键词:三湾井冈山党的领导

丁仁祥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吉安 343600)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领导的政治原则和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成为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因而也成为党史军史上长久的热门话题。

一、怎样认识三湾改编?

1927年9月间,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针对当时出现的混乱情况,在永新三湾果断对部队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整编,建立了以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为主体的新型人民军队制度,史称三湾改编。

熊寿祺曾经担任过红四军营连党代表和前委委员,作为当事人之一,他是最早对这一事件进行回忆和描述的人。早在1951年6、7月间,他就在有关报纸上发表了“井岗山首创革命政权的回忆”一文,并作了剪报寄送给毛泽东阅看,毛泽东看后回信说“很高兴”。熊寿祺文章从十二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发展历程,其中开篇就是“‘八七会议’到三湾改造军队”,这里全文照录于下。

“八七会议”到三湾改造军队 一九二七年七月,中国大革命失败了。毛主席在武汉开过了党中央的“八七”紧急会议,推倒了陈独秀机会主义的领导之后,奉命到湖南主持秋收暴动。九月秋收暴动失败,以七月自武昌出发的警卫团为主力,配合湘东平、浏农民自卫军来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也在萍乡的泸溪镇失败了,军事负责同志卢德铭也在芦溪阵亡了,其余许多高级军官至莲花县三湾后也逃跑了。毛主席在三湾息军数日,将部队整编为一个团,实际只有一、三两个营,此时他以党的中央委员的资格领导军队,同时他就在三湾开始改造军队。以连为单位组织了士兵委员会,由士兵管理伙食,开始了士兵的民主生活,发展军队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以连为单位组织了党的支部,作为士兵委员会的领导骨干,同时他又把当时党政群的最高领导机关,党的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毛主席兼书记)扩大组织,吸收连支部的士兵同志参加,一切重大行动,都须经过这有士兵参加的前委决定,从上至下,改变了警卫团自武昌出发以来单纯军事领导的办法。经过这番整顿,军心也随之巩固了,士气也随之增高了。这就是毛主席当年初次建军的实际情况。[1]

熊寿祺的文章,在回忆这一事件过程中,点睛之笔是用了“改造”两个字,而不是改编,全文的表述更为准确。他写道:“毛主席在三湾息军数日,将部队整编为一个团,实际只有一、三两个营,此时他以党的中央委员的资格领导军队,同时他就在三湾开始改造军队。”前一个词为“整编”,后一个词为“开始改造”,同时又特别强调毛主席是“以党的中央委员的资格领导军队”,突出了党的领导这一关键。整编是对军队组织实施的某一具体措施,改造则是对军队从思想到制度进行整治的实质举措,两者具有明显差异。笔者认为,熊寿祺对三湾改编的具体描述和回忆,更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在三湾改造军队,一是思想改造,二是制度改造,由此打造了新型人民军队的两个重要基础——官兵平等和党的领导。

为什么要进行三湾改编?1965年5月25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与汪东兴等人谈话时,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他说:“战斗中我观察到这支队伍在战斗中有不听指挥、纪律松懈、不会做群众工作的现象。有的人还有旧军队的不良习气,乱拿群众的东西;有的人有农民意识,爱占小便宜。另外,还有官兵关系不平等,缺乏民主空气等问题。”[2](P176)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所以当部队到了三湾以后,毛泽东回忆说:“我提议部队在此进行整编,把原来的四个团改为一个团,实际当时只剩下两个营,七个连,不足千人。 ”[2](P176)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三湾改编的根本原因。毛泽东在这里也用的是“整编”两个字,组织形式上是整编,实质上是对旧军队进行思想和制度上的改造。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谈话,着重讲了三湾改编的几个特点:一是重新整合队伍,愿走愿留决不勉强,坚定信念愿意留在革命队伍的,都是经过战斗和过惯艰苦生活的、政治上坚定的贫苦出身的工人、农民以及革命军人。人虽然少了,但却精干得多了。二是从制度上入手,革除旧军队的不良制度和习气,并实行新型的带兵方法,即在政治上官兵平等,进行民主建军,成立士兵委员会。赋予士兵委员会很高的权力,军官要受士兵委员会的监督,做错了事要受士兵委员会的批评甚至制裁。整编后,官兵完全一致,大家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很快使官兵的关系密切起来。同时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发展士兵入党。此后毛泽东开始考虑上井冈山的问题。[2](P176)

毛泽东关于三湾改编的回忆,还有几个细节。他说:1927年这段路,我们走了两三天,才到达三湾,在那个村子里,工农革命军一个师整编为一个团,那是一次新生。[3](P87)毛主席在散步时又说,井冈山时官兵生活一个样,除了作战指挥权以外,不分上下。[3](P119)5 月 25 日又说:井冈山医疗条件差,有一点儿药,张子清都先让给战士用,战士们流着眼泪留给张子清团长,他坚决不肯。这就是井冈山的官兵关系,比亲兄弟还要亲,还要真。人心都是肉长的。革命的理想和官兵一致,使整个部队团结得像一个人,艰苦奋斗。[3](P155)他还强调指出:我们这支军队为什么能成为新型的军队,就是在改造旧中国的同时,也改造我们自己。人的思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井冈山上的袁文才、王佐,就是被改造过来,为井冈山根据地做了贡献。红军中的不少干部原来是旧军官,一个月拿不少大洋,后来不是心甘情愿和士兵一样嘛。关键还是要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才能官兵一致。[3](P177)

毛泽东反复强调的是思想、制度上的改造和党的领导、官兵一致两个基本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三湾改编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一种革命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困难危机中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看到前途希望,用智慧解决困难问题,找到走向光明前途的胜利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三湾改编精神。随着井冈山革命斗争日益发展,这种精神则成为井冈山精神的一个重要源头和基石。

二、三湾改编与井冈山精神源流之关系

现在讲到井冈山精神,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到艰苦奋斗,会把井冈山精神与艰苦奋斗划等号,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但在毛泽东自己看来,井冈山精神是什么呢?1965年重上井冈山的毛泽东这样说到:“今天的井冈山比38年前是大不一样了。……现在日子好过了,井冈山艰苦奋斗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这个精神不简单地是几根灯芯。……要在怎样防止特权阶层方面有一整套好制度,要继承井冈山的好制度、好作风。井冈山精神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意义一样深远。它们都是井冈山革命精神。 ”[4](P22-24)毛泽东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探索是中国革命关键的一步。这种探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形成了一套好的制度、好的作风。这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这些好制度、好作风,铸就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官兵平等、党的领导。井冈山精神是一种革命的精神,关键就在于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毛泽东对井冈山革命精神的这一论述,可以说是对井冈山精神最根本的概括,也是最具说服力的权威解读。把这三个方面理解透彻了,实际上也就认识和了解了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实质及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同时也能深刻地认识到,三湾改编实质上是铸造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也是井冈山精神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

1.从思想、工作、生活作风三个方面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很多仁人志士和成功者,可以讲都是在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成长起来的。所谓艰苦奋斗,从字面上看,一是要艰苦,二是要奋斗。什么是艰苦?环境艰苦、生活艰苦、工作艰苦等等。面对艰苦怎么办?那就要靠奋斗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指望别人给你找一条出路,也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所以古人讲寒窗苦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一种艰苦奋斗,经风雨见世面也是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是艰苦奋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通过“野蛮其体魄”向“文明其精神”发展更是艰苦奋斗。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里面,艰苦奋斗更强调的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砺意志,应该讲这才是我们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本义所在。但是现在一讲到艰苦奋斗,就会认为是生活作风方面的艰苦奋斗,就会理解是“红米饭,南瓜汤”、“油灯、扁担、五分钱”以及建国后一度流行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等。其实,这样去理解艰苦奋斗,是把它等同于艰苦朴素了,两者不能完全划等号。当年在生活作风上的艰苦奋斗,也是环境所逼。你没有最基本的物资条件,你就要去适应最恶劣的环境,这是生存的需要,同时为了自己心中远大的目标,为了自己的信仰、理想的实现,再苦再累、再艰再难也心甘情愿。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应当是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内心的认可,其次是现实所致。从这个意义上延伸下去,艰苦奋斗就还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作风上的艰苦奋斗;二是斗争实践和实际工作中的艰苦奋斗。“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怎么走?外来的路走不通,现成的路又没有,所以毛泽东在一根灯芯油灯下的苦苦探索和五百里井冈斗争的实践,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作风和斗争实践中的艰苦奋斗,也是他带领工农大众在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的艰苦奋斗。所以毛泽东谆谆教诲: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是思想、生活和工作作风相结合的艰苦奋斗。正如毛泽东所讲:“共产党也有它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 ”[5](P2132-2133)“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把它发扬起来。要把现在许多人中间流行的那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贪污腐化,萎靡不振的风气,完全改变过来。 ”[5](P2132-2133)“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就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5](P2132-2133)在今天,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的艰苦奋斗,比生活作风上的艰苦奋斗更为重要,更不能相脱离。所以毛泽东在建国后讲过一段话:“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立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6](P162)毛泽东在这里把艰苦奋斗的内涵阐述得多么丰富生动。

2.实施正确的党的领导,关键是保持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及其政策的正确

毛泽东在强调党的领导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坚持思想政治的领导及政策的正确。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他又强调:关键还是要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才能官兵一致。毛泽东为什么把党的领导看作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呢?从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来看,毛泽东讲党的领导,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这样一个举措,实行党对军队的领导。在当时还没有出现“绝对领导”这种提法和词汇。为什么要实行支部建在连上,主要是解决如何使党代表及支部在部队基层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把党对军队的领导落到实处。从北伐时期发展过来的秋收起义主力部队,原来就有党组织,但只是建在团一级,党代表也是设在团上,党员以军官为主。这就使党组织与党员严重脱节,党组织抓不住党员,基层党组织空心化,也就无法实行党对军队的领导。而毛泽东抓部队,不象旧军队领导那样,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他在三湾改编时,独创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先从抓基层开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实行党对军队的领导,还得要抓好基层,所以就有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创造。为了解决“支部建在连上”的实际问题,基层没有党员或党员人数过少,在水口开始就大力发展士兵入党。后来在实践中还不断有所创新,直到古田会议顺利召开,才进一步解决了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对军队的具体领导和思想上建党、政治上建军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

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思想上建党的重要问题。这一思想是针对井冈山斗争时期“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在湘赣边界党的二大决议案中,毛泽东明确指出:“过去各县的党,很有农民党的色彩,有走向非无产阶级领导的倾向。 ”[7](P187)这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不讲标准条件和缺少经验,采用公开报名征收党员,用“拉伕式”、“串连式”方法发展党员,使得宁冈、永新等地有许多投机分子甚至是地富子女为了保全自身家族利益,纷纷加入了共产党,造成党员人数激增至一万余人。这件事让毛泽东感到震惊,也觉得非同小可,于是他提出在边界各县党组织开展“洗党”运动,从组织措施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洗党”运动,党员人数减少了,但战斗力大大增强了。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高度,提出了在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思想。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这一点:“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 ”[8](P77)这就提出了党员队伍是看数量还是看质量,是看个人成份还是看理想信念,是在形式上入党还是在思想上入党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思想建党的关键所在。怎么开展思想建党呢?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党的二大决议案中,分别列举了党的错误的12个方面,又提出了12条改进措施。而毛泽东本人更强调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这一问题,他除了自己亲自给大家上党课、政治课之外,更多的是采取办党团训练班的方式,从思想上的学习和培训教育入手。这就告诉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学习,是思想上建党的重要一环。要象和尚念经一样,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加强纪律建设,也是思想上建党的重要一环。他明确指出:“‘铁的纪律’为布尓什维克党的主要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抑制党走向非无产阶级的通路。消灭机会主义分子,洗刷不斗争的腐化分子,只有如此,才能集中革命先进分子的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党壁堡森严、步伐整齐地成为强健的斗争组织,只有如此,才能增加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所以严格的执行纪律为改造与建设党的重要工作。 ”[7](P189)所以纪律建设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是党的建设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从上井冈山颁布三大纪律到六项注意的形成,纪律既成为老百姓认识红军、了解红军的金字招牌,也是红军党的建设重要抓手。从铁的纪律发展成为高度自觉的纪律,充分展现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巨大威力,也再次印证了毛泽东讲的人是可以改造的这一真理。

三是实施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党的领导政策的正确。井冈山斗争为什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一天比一天发展,关键在于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制定政策的正确。而这些正确政策的来源,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调查研究入手,坚持做好群众工作。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一些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后来将其总结为七个方面:一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的政权,坚决反对逃跑主义;二是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三是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四是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五是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六是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七是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8](P77)这个精辟的总结,说明了党的领导不能是凭空想象,脱离实际去制定政策策略,而是要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实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向群众学习,遵循客观规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后来把它概括成一句至理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9](P1298)这就说明党的政策和策略正确是党的生命所在,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后来到了中央苏区时,毛泽东又进一步提炼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了建国后又讲“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10](P242)这就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实施正确的领导,不仅是组织形式上,也不仅仅是思想领导,关键还是要实事求是,保证党的政策的正确。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所以党的领导背后的实质,还是四个字:实事求是。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政策正确,从而正确实施党的领导。这是井冈山精神的本质。

3.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官兵一致、民主监督,是毛泽东对井冈山革命精神的创造性贡献

毛泽东讲的井冈山革命精神第三个方面,即官兵一致,民主监督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正是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严峻考验所致。从延安时期黄炎培提出了执政党的周期律问题,毛泽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回顾一下毛泽东与黄炎培两人在延安窑洞的对话,对我们理解毛泽东讲的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第三个方面,即官兵一致,民主监督的问题,极有意义。

1945年7月初,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会见了黄炎培先生,有一著名的窑洞对。黄炎培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息焉’的周期率。 ”[11](P745-746)“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11](P745-746)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1](P745-746)毛泽东讲的这条新路有两个要点:一是民主监督,二是人人起来负责。为什么毛泽东这样有把握地说这是一条新路,那我们还要从井冈山说起。官兵一致、民主监督就是源自于三湾改编。

通过回忆三湾改编的历史过程和学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三湾改编的回忆论述,可以把三湾改编精神从抽象到具体归纳为这么几条:

第一,三湾改编的核心、实质是改造。正是因为有了对旧式军队思想制度上的改造,才促进了新型人民军队的新生。而三湾改编精神的核心,则是在改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新团队,坚定了部队官兵的理想信念,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打下了基石。

第二,三湾改编的两个基本点:党的领导和官兵一致。两个基本点的支撑和机制体制,就是从“两个废除”入手,即废除军饷和军官特殊待遇、废除军队繁琐礼节及军官打骂士兵的习惯和制度,实行“两个建在连上”:即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也代表了两种制度的诞生,即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思想政治建军制度和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的军队内部民主制度。两个基本点,也可以说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石。

第三,从一个核心到两个基本点,实际上就孕育、产生了三湾改编精神——不怕失败,重整旗鼓;把握大势,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变革创新;不断探索,做具体事;以人为本,上下一致;抓好基层,打好基础。

第四,三湾改编精神,实质上体现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五个精髓:一是思想精髓——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二是政治精髓——实行党对军队的领导;三是民主精髓——官兵平等,民主监督;四是组织精髓——抓好基层,打好基础;五是管理精髓——以人为本,做具体事。

所以,我们结合学习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的谈话,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湾改编,就是说,三湾改编从表面上看是对部队军事组织形式上的整编,而从本质上来说,则是对旧式军队思想作风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造,建立了新型人民军队的两个重要基础:一是党对军队建设领导的思想政治基础,二是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为主的军队民主主义基础。这两个基础逐步发展成为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系列的思想、政治、作风、组织建设。这样才有了毛泽东讲的井冈山精神第三个方面:官兵一致、民主监督,其源流在此也就一目了然。

官兵一致、民主监督,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先从为什么废除长官打骂士兵这个问题讲起。事情源于部队在从莲花向井冈山转移的路途中。那时官兵逃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下级军官到普通士兵,见面就问走不走,有时一天有几个到几十个逃兵。那时抓到逃兵,处理的办法,一是枪毙,二是鞭刑。有一次在树林里休息时,师长余洒度又在枪毙逃兵,毛泽东立即赶往林子边上一看,还有十几个战士被光着上身捆绑着,身上满是道道鞭痕,余洒渡、苏先俊还大声训斥这些被抓回的逃兵。毛泽东立即上前制止了这种行为。他向余、苏两人说道:难道没有别的办法来制止逃兵吗?为什么非要用枪毙和鞭打的办法呢?他交待余、苏两人立即给捆绑的逃兵松绑,并指示陈皓对这些逃兵要按伤病员待遇处理。此后在行军的路上,毛泽东就向这些逃兵和其他官兵们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究竟为什么要逃,找到了三个基本原因:一是部队天天在山沟里面转,看不到革命前途和希望;二是本想在部队当兵,也可以养家糊口,但没想到这个部队既没有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第三,这个部队和国民党的部队有些方面没有两样,如打骂士兵,枪毙逃兵。毛泽东又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积极因素,即何挺颖这个连队基本没有逃兵,其主要原因在于连队有十几个共产党员发挥了榜样作用,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广大士兵。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爱兵如子、追求平等的情怀,使得毛泽东痛下决心,废除打骂士兵制度。这就向旧制度、旧思想开刀。解决了破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立,毛泽东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两项举措。“支部建在连上”大家都好理解,对“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怎么看?毛泽东当年提出“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是从建立官兵一致、待遇平等这个层面来考虑的,即取消了当官的小灶制和四菜一汤,大家同在一个锅灶里吃饭,官和兵是一样的,大家都平等了。而且在士兵委员会里,士兵们既有话语权,还有监督权,可以批评、监督官长,这就体现了一种创新。它和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早期的士兵委员会是一个纯粹的救助会组织截然不同。三湾改编提出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既适应了当时以连为单位开办伙食单位,从管伙食这个简单的经济民主开始,又逐渐向参与连队事务管理,逐渐向政治民主、军事民主发展。张宗逊的回忆对此讲得很清楚。他说:“三湾改编决定废除雇佣兵制度,规定官兵待遇平等,官长不能打骂士兵,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成立士兵委员会,对军官有监督和批评权,从而调动了士兵的革命积极性。但以上这些决定是在部队离开三湾以后才逐步贯彻执行的,团的首届士兵委员也是在离开三湾以后才选举产生的,参加团士兵委员会的学生兵有熊寿棋、刘炎、郑重、胡本等同志。”[12](P148)这充分说明,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的。

关于士兵委员会如何实行民主监督管理,有这样几个小故事。一是徐彦刚赌钱违纪被罚站岗。三十二团二营一连连长徐彦刚和几个军官赌钱,连士兵委员会委员左盘生发现了,向连士兵委员会主任吴光照反映,他却碍于连长面子不敢处理,左盘生觉得不公平,就直接批评了徐连长,谁知徐彦刚却不服气,争论过程中还要打人,左盘生于是就直接向红四军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反映,陈毅支持左盘生,说他做得对做得好。陈毅又找到徐彦刚进行批评教育。时值边界党的一大召开之际,决定罚徐彦刚站岗三天,以引起其他军官为戒。这件事的处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袁、王部队怎么实行士兵委员会的民主监督管理。刚开始时,袁、王部队的人员还不太接受,也不习惯,时间久了,慢慢就接受了,并称之为是部队的“第二参谋长”。三是红军士兵委员会对严重违纪者实行军法处置。时任红四军士兵委员会主任的陈毅接到一个举报,二十八团事务长古某在宁冈葛田水东村一葛姓农民家里买了一头猪却不付钱,还将钱贪污归已,毛泽东、朱德交待彻查此事。陈毅经过明察暗访,确有其事。于是经过士兵委员会讨论决定,对古某以军法处置,执行枪决,朱德军长亲自下令,处决了这一害人虫。这些事例,足以说明了士兵委员会民主监督管理的实际效果。

从古到今,历朝历代都是官管兵,而井冈山红军时代却做到了兵管官。没有一个朝代实现了官兵平等,而毛泽东却让共产党和红军实行了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干群一致、军民一致。什么是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它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的作用如何,在这里明明白白。毛泽东把党和军队的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到整个革命斗争的过程和环节之中,这才是井冈山精神的真谛所在,也才是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为什么从艰苦奋斗、党的领导以及官兵一致、民主监督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井冈山精神。而他的着眼点则在于对于执政时期的共产党人怎么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作风,怎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怎么在新的条件下,找到一种解决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干群一致,同时又能对领导干部实行民主管理监督的新型党群关系的新路子。可以说,这就是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深层次的战略思考之一,他老人家又一次敲响了警钟:“现在高干子女特殊化成了 ‘正常化’,这和我们井冈山时期提倡的东西不一样。条件好了,共产党掌权了,过去的优良作风还要不要继承,怎样继承? ”[4](P22-24)应该说:要不要继承,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继承。关键在第二点:怎样继承?这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大考卷,现在我们还在考试的路上,继续接受考试。伟人邓小平在1993年的时候,其实他和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亦有相同的战略思考。邓小平与他的弟弟邓垦作了一次著名的谈话。这次谈话有一半的内容是“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他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的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他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是邓小平基于1993年的新认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之路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13]两位伟人的论述和探讨,已经把井冈山精神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说透彻了。

[1]丁仁祥.一篇毛泽东审阅过的井冈山斗争回忆史料.[A].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性党风党纪研究.[C].内部出版,2014.

[2]汪东兴.汪东兴日记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3] 马社香.前奏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4] 马社香.“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J].党的文献,2006,(3).

[5]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 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8]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1] 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3] 马社香,等. 山旭、齐岳峰、姚玮选文 [J].瞭望东方周刊,2015,(4).

猜你喜欢

三湾井冈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宣扬“三湾改编”精神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三湾黄河湿地:一群大天鹅在湖面振翅起飞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井冈山抒怀
三湾,转战千里来寻你(歌词)
中共第一次军队改编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