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意蕴的三维视界
2018-02-12陈加飞
陈加飞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阐释必须着重对这一理论定位的研究。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有关党的重要文献均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称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如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称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最新成果”的定位特指“理论成果”,而非泛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成果。实际上,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或形态呈现出多维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形态的表述,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学说、制度和文化价值的本质规定性所决定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体现。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和形态的多样性视角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新成果”的理论定位,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理论地位和理论意义,有利于拓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研究视界。
一、政治成果维度: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
但凡实践,必然有一个实践主体,主体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因素。“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1]P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作为一个实践问题,它内蕴着主体的意志和追求,它是一种集体性的、组织性的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曾经指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2][P533]他还指出:“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当着重研究这些,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研究。”[2](P532-533)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主体绝不是自封的,而是适应人民群众和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它得到历史和人民的认可。领袖人物作为组织主体的核心,他的思想和主张离不开组织主体中理论工作者的学术和理论贡献,更离不开广大群众鲜活的生活和实践。
党的领导核心的产生,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有实践作依据,同时还是人民的选择,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中占有核心地位。恩格斯在《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中批驳了巴枯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因生产者在企业中能够自治,工人阶级已不再需要权威的论调,对此着重强调,工人阶级在建立并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时,权威和纪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 “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维持自己的统治”。[3](P338)恩格斯在《论权威》中论述了权威的重要性,把权威形象地比喻为“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 ”[3](P337)在恩格斯看来,“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 ”[3](P337)列宁说过,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袖,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这个有着89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3亿多人民团结奋斗的执政党,一刻也离不开领导核心凝心聚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大后,中央政治局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把学习和研究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领袖上来,号召全党要把坚决维护、爱戴、追随、捍卫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的领袖作为新时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政治纪律、最根本的政治规矩,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对经典作家关于领导核心思想的运用,是对领袖、政党、群众有机统一原理的运用,是着眼于统揽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必然要求,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加强党中央权威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新一届领导班子遵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执政逻辑,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过程中,把抓高级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与通过“两学一做”发挥党员主体性相结合、把反腐败斗争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相结合、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把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把“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相结合、把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相结合,通过采取一系列辩证的主体治理措施,强化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通过四年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了主体条件,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政治前提。
二、实践成果维度: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成就并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历史、现实、未来相结合的贯通思维方法,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方法和特点。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上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视界,有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间维度。
首先,历史向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是指具备一定条件的实践主体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客观、历史地存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进程之中。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历史过程由一系列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相互交织而成。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总结我们党96年来的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举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挫折中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形成与发展的伟大创举,“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4], 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历史基础。
其次,现实向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五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实践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总结了过去五年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港澳台工作”“全方位外交布局”“全面从严治党”等十个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比如,经济方面的成就:“过去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2%,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增长到80万亿元,五年来,GDP增长了50%,2017年的GDP约等于1.5个2012年的GDP。”尤其是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4]这些历史性变革,又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实践基础,既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去五年来“化”出的成就,又是下一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化”的实践基础。
再次,未来向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的战略目标。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作出了“分两个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5](P470-471)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历史成就基础上,综合考量国内外形势条件,首次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出发,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推进的实践纲领,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来实践标明了路线图和时间表,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发展视域。
三、理论成果维度: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和理论推进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两个问题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上升的、主动的实践认识过程。 ”[6](P13)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它又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进行认知、理解、科学把握以及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动态性的范畴,它是指具备相应条件的理论主体不断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4]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地方在于,不仅要公开树立旗帜制定纲领,更重要的是善于结合新的发展形势不断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思想根源。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7](P436)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我们党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五次飞跃。第一次是党的七大提出毛泽东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二次是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三次是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四次是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五次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 ”[8](P544)党的十九大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刻总结过去五年历史性变革基础上,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化的现实特征,着眼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时代主题”、“基本问题”、“八个明确”、“十四条方略”、“五个理论定位”等五个方面作了系统阐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相结合的新飞跃。
第一,“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这一时代主题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一方面它是对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命题的主题回归,旗帜鲜明地宣示我们党今天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其它的什么社会主义,也不是有些人所谓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对过去以往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所主要回答的问题在新时代的继续深化和系统回答,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
第二,“基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两大基本问题。两大基本问题之间紧密联系,是时代课题的逻辑展开,“总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构成了实现途径和方法体系。除此之外,它还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些又构成了一系列具体问题。从时代主题到基本问题再到具体问题,形成了一个有机“问题链”,层层递进,建构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体系。
第三,“八个明确”。党的十九大用“八个明确”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这“八个明确”涵盖了“总任务”和“战略步骤”、“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 “总目标”、“强军目标”(军事保障)、“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是对“新思想”“十个基本问题”的明确回答,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侧重于从理论上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十四条方略”。“十四条基本方略”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在实践中的具体化,主要侧重于回答了新时代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第五,“五个理论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理论定位。一是从理论来源和理论发展的纵向视角,揭示其与以往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关系,阐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最新成果的理论定位;二是从创立主体和理论拓展的横向视角,揭示了党和人民作为新思想的创立主体,阐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包含关系;三是从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视角,揭示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基本遵循和基本规律及其理论定位,既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地位、理论贡献和理论意义,又揭示了它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这次大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既是一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纲领,也是一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系统总结,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无疑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它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政治成果、思想成果等一系列重大成果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释,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基本规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时代发展阶段。多维度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意蕴,有利于拓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视界。
[1]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