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8-02-12伟,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院校

杜 伟,李 冰

(佳木斯大学 a.人事处;b.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一、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概述

(一)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深入发展,人才培养已经从追求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将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教育模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创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既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求,又基于传统教育资源的教育模式。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实践,并取得了不俗成绩。

(二)校企协同

学校作为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在人才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因此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发挥智库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参与者,作用就是发现和使用人才,尽力开发人才的潜力,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校企协同是院校和企业基于不同目的和资源整合目标,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这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一种优势资源要素互补的协同体系。

(三)创新创业人才

创业人才是稀缺性的,这种人才不但拥有专业知识扎实、理论水平高、可以创新性开展工作的工作和治学品质,同时也具备创业人才那种不畏困难、勇于拼搏和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代,这种创业人才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具有高水平知识的人才,更是一种能够在专业知识、发展潜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表现优异且均衡的人才。

二、我国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现状

(一)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

对于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视角。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从目标导向来看,可以分为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性和综合型合作模式;根据在校企协同关系中的主导性强弱来看,可以分为院校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以及共同主导型;从合作的深度来看,可以分为低度合作模式、中度合作模式和深度合作模式等。

(二)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

关于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最为重要的就是政府在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个文件中,首次提到了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要求就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虽然这个文件中对于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规定,但是对于校企协同培养人才还没有更为具体的方法支撑,有限的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文件中。可以说,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政策还有待明朗和细化。

(三)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困境

1.师资力量不适应新的培养教育模式

创新培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有别于以往,在师资配置、教学侧重点、培养计划和目标等都方面应有较为明显区别。一方面,我国教师队伍独特的用人机制导致了对于能够适应多元化教学任务教师的引入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愿进一步推进社会实践和教学革新的问题。

2.顶层设计尚未能有效跟进

这个问题较为普遍的存在于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我国在协同创新培养创业人才方面缺乏通过顶层设计对于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因此合作层次不高、运行效率低下。除了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外,就是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原因。在制度保障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跟进的速度较慢,导致了权责权限不明;在外部激励方面,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培养创业人才的动力不足,校企之间存在着衔接问题;在社会氛围方面,由于社会创业的氛围不足,社会对于创业的包容度还比较低,因此在心理、观念上还不能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3.院校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激发

作为校企协同的重要基地,对于如何深化校企协同培养,如何吸引企业加入到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大分工内,是院校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不少高校对于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目标还存在着重视不够、认识不深等问题,总体来讲,院校方面的积极性还未得到充分的激发。

三、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合作明确目标定位

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需要明确目标定位,只有明确目标定位,才可能准确进行工作,保证相关政策目标行之有效。这就需要:明确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宗旨、功能定位和培养目标。

所谓宗旨,就是对于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应用型、专业性的导向,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校企双方通过在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等方面合作,共同促进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才能够保证培养模式方向正确和思路正确。

所谓功能定位,就是要专注于对于企业需求的深层次开发,针对社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增强通过人才培养对于经济贡献的作用,从而实现人才、企业、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可持续发展和良性互动。

所谓培养目标,就是在人才培养时要明确培养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传统的院校教育侧重于对于知识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但是这样的培养目标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那就是这种培养方向有时忽视了社会的直接需求,导致人才进入就业市场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适应和岗前再教育,无疑增加企业的负担,削弱了学生竞争力。因此,制定一个可以紧密衔接社会、企业、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二)共建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通过构建理论知识扎实、实操性强的课程体系,将培养目标的各项要求具体化、标准化、模式化。具体来讲,就是要改变以往的院校单方面制定教学体系的传统方式,将企业作为教学体系构建的参与者纳入到相关课程的设计和规划中,实现教学体系的校企共建。包括以下三方面:

1.合理配置专业课程

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础,只有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才可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加深对于技能学习的理解和把握。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十分看重的,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也要打破专业之间的藩篱,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复合教学和全面吸收。在最基础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不同学科的相互搭配,达到各个专业在专业化和综合性方面的最优化,也就是1+1>2的效果。

2.通过优化选修课程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

人才需要复合性和多元化知识体系,只有将跨领域跨专业知识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才能够提高人才的专业性和全面性。在课程设计时要加强对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在专业技能上的培训,在人文素养、自然科学和审美水平上都要进行综合性安排,把逻辑思维和务实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具体而言,拓宽教学的广度,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对于知识的全面了解,同时要把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学生能够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自主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

3.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中,要把企业具体要求作为培养的导向,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单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对于人才的需求,企业有着更强的话语权,通过企业的个性化定制才能够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说对于高校的语言专业,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而这方面企业有着更为敏感和深入的理解。

(三)共施培养过程

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校园里,也不能完全由院校来实施,培养计划及相关的培养课程也不能够完全由教师来承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是校企共建教学体系,还要把这个教学体系的运行主体拓宽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个主体。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和企业的协同上升到对于整个培养模式的协调,综合考虑对于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以及企业用人的把握。

(四)共建有效协同的机制

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必须考虑到校企合作的协调性和有效性。需要在前期设置、中期培养和后期反馈这三个阶段进行更为深度的协同合作。前期设置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考虑到招生、师资配置以及教学设施的安排,把相关工作提前到前端设计和入口控制。中期控制阶段,要对于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进行全面控制,由企业和学院校共同把握培养质量和培养进度。后期反馈就是通过企业用工、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反映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及时反馈问题,总结经验,为下一阶段进行更深层次的协同培养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企业和院校应当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中,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应当将教育资源进行最有效且最合理的配置,在课程安排、培养计划的实施、招生、人才的输出等方面,都应当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将学生培养为满足社会发展、个人素质全面提升的创业人才。企业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经济参与者,应当在引导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把社会的需求传递到院校,使院校能够沿着社会需要的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两方面协同合作,共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张锋.地方职院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J].机械职业教育,2014(7):13-14.

[2] 黄兆信,王志强.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院校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