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8-02-12王道歆张文凯
王道歆,张文凯
(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红色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同时包括物资和精神两个层面。“红色资源就是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1]红色资源有着丰富的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独立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目前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还存在利用形式过于单一、内容有待丰富等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究,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所发挥的作用
(一)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先把首握正确的政治方向。1978年,邓小平曾指出:“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必须是正确的政治方向。”[2]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外来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青年大学生三观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产生从洋媚外的心理。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过洋节、忽视我国传统节日、公派出国留学,学成留洋者不在少数。这些现象背后更多的是对爱国主义的挑战。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刻不容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领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站位。红色资源有着与生俱来的政治性,从他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出,始终贯穿着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这样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开展公修课程为主,课程内容繁杂,学生上课效果差,所起到的作用效果不佳。红色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包括各种历史遗迹,以及在博物馆陈列的各种物品等,精神层面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凝聚的各种精神,如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可以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开展红色社团活动、播放红色影视等形式,既有利于红色资源的保护,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普及历史知识。特别是高校各级团组织,在党委的领导下,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社团活动,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到各地进行红色资源走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有益的。大学生走出课堂,走上实践,这样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增强
张耀灿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的实效性表现在“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的可行性,产出良好结果的可靠性”。[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其实效性是不可忽视的,它贯穿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运用红色资源,赋予时代精神,有利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时效性的增强。在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外,还应加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红色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精神内涵也随之丰富。以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策略的转变,同时保障了其实效性。在现阶段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新媒体运用的广泛性,使得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这大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见性。
二、高校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红色资源的运用缺乏时代性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在进步,对红色资源的运用也应该体现时代性,对红色资源的运用缺乏时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实际教育中,老是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来举例,像学习“雷锋精神”,当然这不是说学习雷锋精神不对,而是在现代社会中能体现出这种精神的人和事有很多,不能将身边的好人好事,更好的应用到课堂上。只有不断的对教学实例进行创新,才能吸引受教育者,激发其学习兴趣。还是以学习雷锋为例,在实际教育教学当中,以学习雷锋精神为切入点,同时以现在社会上的好人好事的先进事迹为例,可能更容易为同学们所接受,使同学们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事物有自己观点。仅仅靠课堂讲授还是不够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加强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深切切的感受到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文化,这样才能起到育人的作用。
(二)对红色资源的运用方式有待创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红色资源的运用多以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缺陷,多为填鸭式教学,且教育的真实性和形象性大打折扣,学生无法真切的感受到红色资源中文化底蕴。教育方式多局限于理论的讲述,多说教,对红色资源的运用也缺乏系统性,还存在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简单罗列上。缺乏深度的挖掘,使课堂枯燥无味,很难实现教育目的。在实践教学中,其形式又较为单一,往往是重复性的,缺乏一定的创新。比如有些院校与红色教育基地有合作,学生四年每天都会去参观学习,但是始终还是这些内容。且高校因为经费、时间、人数规模大等问题,学生并不能真真正正的了解所处之地的历史,多为走马观花式。只有将红色资源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而不是被迫,使学生真真正正去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考察,而不是走过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
(三)对红色资源的运用不具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中对红色资源的运用普遍缺乏系统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尤为明显。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开设公修课为主要方式,缺乏与课堂相对应校园文化活动。有些高校会定期印刷思想政治材料,开展一些竞赛活动等,但是就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是口号,不能仅仅有上层建设,还有一定的基础与之相匹配。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此应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建设。在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共同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具有系统性。
三、促进红色资源更好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举措
(一)充分发掘红色资源,赋予时代精神
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掘红色资源,赋予时代精神,这样才能更好促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时代精神是不同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体现,是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时代精神包含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相互交织中最精华的部分,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主基调,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时代精神是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有机统一、是人民性与进步性的有机统一、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4]时代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时代精神不是空口白话。精神是意识层面的,需要以物质为载体,而红色资源不仅蕴含着历史底蕴还真真切切的存在,两者相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学生群里中弘扬时代精神,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赋予红色资源时代精神是高校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的。在对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时代精神,以红色资源本身独特的底蕴结合时代精神,使其“现代化”,这样高校才能更好地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体系,实现其系统性
高校是从事高等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传承优秀文化的特殊机构,肩负着为社会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是育人,育人是多方面。在大学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育人的最直接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是整个高校各方面发展的融合,包括教学建设、学风建设、设施建设、精神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同主体在校园开展的各项活动。要想将红色资源更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文化之中,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共同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倾向、人生态度和政治观念,是一所高校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5]这首先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需要全校教职工和同学们来共同努力。通过开展丰富的红校园活动,活动可以由不同的主体来举办,像有学校层面组织的大型活动,也有各个学院组织的院系内部的活动,以及各个社团组织的小型活动,和班级活动等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像唱红歌、红色演讲、红色话剧等。其次是物质文化建设,这需要学校领导层面的努力。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树立红色标语,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标语,建设校园红色建筑物,如革命先烈像,在学校墙壁上通过绘画、写宣传语等形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其中的道理是一样,就是要充分这些看的见摸得着的建筑、绘画、标语来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学校、教职工、学生多方面的努力,既有小范围的又有大范围,既有精神层面又有物质层面,全校共同建设红色校园文化体系,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这样更有利于将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三)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编织红色校园网络
高校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个方面的紧密配合,不仅仅要更加灵活创新的运用传统的方式,还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借助新媒体,打造红色校园网络。在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开放性、丰富性、快速性和时效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互联网+”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个行业都充分运用到了互联网,教育事业也不例外,然而目前高校对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成熟,目前大多数只是用来办公。网络具有虚拟性,其中充斥的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可以说对一把双刃剑。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大学生思想各个方面还不成熟,反而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建立安全的网络文化,同时将红色资源融入当中,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各个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将红色资源融入到红色校园网络中,构建红色资源教育网络。大部分红色资源,高校学生是不容易接触到的,因为这当中涉及到时间、空间、精力等方面。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红色资源网,将本地区红色资源纳入当中,也可以扩大覆盖面,将全省乃至全国的红色资源点,进行简要的整理,呈现给同学们。这样就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让同学们最大限度的接触到这些红色资源。还可以利用网络课堂,设置公选修课等形式,特别是与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相结合,定期引导学生浏览网站,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微博、微信、QQ是比较流行的网络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受欢迎。开通校园红色微博、红色微信、红色QQ,定期推出关于红色资源方面的文章,也是构建红色校园网络的一部分。当然这些网络平台需要学校层面加强监管,必要时可以派专人负责,网站的构建和运行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发布的内容同样需要审核。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通过建立红色网站、红色微博、红色微信等平台构建红色校园网络,可以有效的将红色资源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
(四)创新红色资源应用方式,实现综合运用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事务前进发展所必须的,高校对红色资源的运用也应该加强创新,实现对红色资源的综合运用。创新不是盲目的,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是坚持主体性与客体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因此具有主体性,又是受教育的一方,所以又具有客体性。在创新红色资源运用方式时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着手采取适合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授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二是坚持导向性与发展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导向性,是起引导作用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因而又具有发展性。因此在创新运用方式时应坚持导向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采用合理的运用方式既起到引导作用,又有利于长足发展。其三是坚持渗透性与针对性的原则。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进行实地调研,同时开展相应校园活动,创造充满红色精神的学习氛围,从而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逐渐向同学们渗透。在创新运用方式向同学们渗透的同时应该坚持针对性的原则,要突出重点,突出主题,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前提下,构建课堂、教育基地、校园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综合运用。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式中,课题教学是最重要一种教育活动。[6]将红色资源与课堂灵活的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丰富课堂教学。除了开设必要的课程如近代史刚要外,可以由专任历史老师结合当地红色资源开设专题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这样既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普及历史知识,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并由此与当地红色旅游景点共同创办红色教育基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同时也支持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双赢。经过学校课堂以及红色教育基地的教育学习,再通过高校职能部门的支持成立红色性质的学生社团,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比如讲核心价值观故事、我来讲历史等活动让同学们参与进来,真真切切感受到“红色”就在他们身边。由此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采用多种创新形式,综合运用红色资源,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最本质的育人工作。红色资源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作用,将红色资源更好地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红色资源可以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时代性和时效性的特点。赋予红色资源时代精神,构建红色校园网络文化,创新高校红色资源的运用方式,综合运用红色资源,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肖发生.定位与提升:“红色资源”的再认识[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1).
[2]刘党英.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0-91.
[4]杨峻岭.时代精神: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支撑[J].社会科学战线,2016(6).
[5]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2.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