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维度与科学维度*

2018-02-12吴安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关怀马克思现实

吴安东

(公安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 训练部科研处,广东 广州 510663)

人文与科学问题(这里的科学均指自然科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中国,《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界规律的观察与认识,可以算作是一种科学活动了;而句中的“人文”可以理解为社会人伦,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层次上也体现出“人文”是人成其为人的那种东西。此时无论是察时变的“天文(科学)”,还是“人文”,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生活和发展。在古希腊,人文与科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早期自然哲学思想中即体现对宇宙奥妙的探索,也表现出对人生意义的苦苦追思。但当社会发展到中世纪时,无论是对人的问题的思索还是对自然奥秘的探究都被神学所取代,人文关怀与科学探索都成了神学的婢女。在中世纪后期,人文主义与新科学运动联袂起来反对神,推崇人,进而颂扬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拨开神性的迷雾,重新发现人,唤醒人的理性。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把人从神的、宗教的束缚和桎梏中解救出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之后随着科学快速发展,这二者本来“亲密无间的战友”变得隔阂起来,科学由于其严密性、客观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可操作性、可转化为有立竿见影的实际效用的特点,一跃成了知识霸主地位,大有取代宗教地位的趋势,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科学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宗教。许多科学家、政治家和普通民众大有唯科学是瞻倾向。最终使得人文关怀与科学研究分道扬镳。如胡塞尔所说:“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实的人。”[1]16由此胡塞尔发出科学危机警告:科技进展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但科学失去的是人的信仰,特别是人文关怀的迷失;科学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其对生活的意义。人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为之下跪的物质世界,完全忘记了生活的意义,把自己浸淫在一个纯粹的物欲领域内,只有通过物欲地宣泄才能获得短暂的快乐。胡塞尔大声疾呼,要求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与真谛。

要言之,人文与科学体现两种不同的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怀,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并用以规范、指导和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与活动,集中表现为诸如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道德、信念、价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类善良、健康、高尚的精神。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突出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科学精神主要就是指探索真理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求是、求实。而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也深刻地洞察到二者分裂状况,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2]128这意味着,马克思所处时代人的科学(人文)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分裂性;而马克思预言在往后的时代这二者将融合为“一门科学”。人文与科学在马克思哲学视域里处在怎样的关系中?面对着当今时代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分裂与鸿沟,马克思哲学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新的解决思路?这正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双重维度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生活在一个开明、自由、进步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使得马克思一开始就受到了较高层次的文化熏陶,从小就树立起了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3]7马克思就是这样把为人类造福与自身的完善结合起来,表达少年马克思的崇高志向和深深的人文关怀。尽管此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想主义出发,但马克思一生的征程表明他没有食言,他用一生的践履来兑现自己许下的诺言。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特别是当时大多数的工人阶级、贫困百姓)的幸福而奔走呼告、出谋划策,努力想改善那些受压迫、受剥削的人的生存境况。无论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还是丧子之痛、疾病缠身,马克思从来没有放弃为人类的幸福所做的工作和研究。马克思深切的人文关怀就体现在他为人类解放所做的研究中和现实的革命行动中,更体现在马克思为后人留下的伟大著作中。

马克思一生的经历表明,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不是一时的冲动、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个持久不变的行动。尽管马克思早年仅从理想出发来宣扬人类的自由,人类的幸福,但随着他生活阅历的丰富、研究的深入,他认识到仅从“应然”出发不能解决现实人们的悲惨境遇。如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人本唯物主义再到新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由此,马克思得出“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一个“应然”,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马克思探究的结果是创立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找到自己哲学的出发点——现实的社会实践、“现实的人”,从而也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些都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最终确立的。

马克思说:“我们开始谈论的前提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4]66-67到此,马克思找到了他的哲学理论的出发点,从现实的人出发,就是从现实的生产关系,从他们的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现实的人是从事着实际生产活动的人,是具有实践能动性的人,是生活在某一具体社会形态中的人。只有从现实的人、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才能理解社会历史进程,才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现实的人为了生存必然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为了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就必须发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为了人类能够得以延续、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即物质生产得以更好的发生就必须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现实的人为人的超越性奠定了基础。人之为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能认识到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人由于意识到当下处境的约束性、强迫性、自由受到限制,必然要想方设法超出这个状况,向一个更好的、更理想的状况奋斗。“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4]74现实的人是活生生地站在地球上、呼吸这空气的人,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社会交往活动的人,而不是那种虚无飘渺的“类本质”、“唯一者”,这就为提升人的尊严、拓展人的自由、丰富人的本质找到了现实的牢固的根基。“现实的人”这一哲学出发点也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因为,在从事着现实生产活动的人,为了更好地与自然打交道、更有效地改造自然,使其按照符合人的要求来变化,就必然要思考、探索自然物质的运行规律,这样也就产生了科学的研究。由此可见,马克思对科学的考察从未离开科学赖以产生的现实基础,即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现实的人,他是从人类生存根基处来考察科学的。马克思揭示了科学的产生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现实的原因,那就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人们生存的需要、为了生存而进行生产的需要,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需要,亦即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的发展必然向更高阶段、更自由状况、更合乎人性状态奋进,而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就为此提供现实的可能性,使人能够借助于科学的阶梯,摆脱繁重、单调、压抑的体力劳动,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的更大的空间。那么,在马克思的思想里,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又是怎样与人的自由发展相关联的呢?或人文与科学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呢?这就是下面这一节要讨论的问题。

二、现实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双重维度相互融通的桥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不仅把实践引入到认识论领域,更重要的是把实践观引入了历史观领域,把实践作为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写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5]3在此马克思对过去的一切就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做了批判性的分析,由此反观出自己哲学的特点。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做了绝对客体化的理解,在他们视野中只有客体的存在,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人像其他动物一样,只会消极地去适应自然。而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又做了绝对主体化的理解,在唯心主义看来,只有人的主观意识或某种神秘的绝对精神才是真实的存在,认为精神能创造一切,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本无视真正的感性的存在。

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这样的理解方式,反映到人文与科学方面,他们也只能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从而也必然忽视了科学研究的意义,失去了科学研究的动力,遮蔽了人文价值取向。正如马克思在考察唯物主义发展历程时说:“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但它“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变得敌视人了。”[6]163-164这种失去人文关怀的唯物主义最后必然把人视为机器,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丝毫显示不出人的尊严、人的灵性来。而唯心主义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唯心主义者到都举着人类精神意识能动性的大旗,宣扬人的高贵性,但他们对于人的能动的方面、对人的人文关怀的方面都是是抽象的;他们看不到或者鄙视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样使得他们对人的关怀变成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人类的全面自由地发展也成了一个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口号了。这一切都是由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懂得“革命性的”、“实践批判性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5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实践既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人把握世界的方式。实践体现着人的本质属性,表征着人的生存状态,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动态地生成着的。而且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有着主体价值诉求的活动,马克思说:“动物只有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认识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128人之所以在实践活动中能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就在于人能够进行科学的研究活动,能够按照被改造物的属性、运动规律来进行生产;而且人也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适应外物,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需要来进行能动的实践活动,即能够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一过程完美的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与统一。人文方面表现在人是抱着满足生活需要、超越现实困境与限制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改变现实状况;科学方面表现在,人们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必然要对实践对象给予观察和研究,提出确实可行的改造方案,避免无谓的莽撞与失败,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在《手稿》中,马克思写道:“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基础,正象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基础一样。”[2]128毫无疑问,马克思看到了工业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把它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则是产生和发展这一手段的前提。在工业过程中,科学通过转化为技术,直接进入到工业生产领域,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活,缩小了人与人地域间的距离,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科学“成了真正人的生活基础。”在这里通过工业,自然科学同人之间发生着现实的历史互动关系。工业生产活动,是人类主要实践活动之一,在这一活动中完美体现出了人文与科学的内在关联性。由于科学的发展,相对于其他自然物,人才能更多地体现出人的尊严;人才能更大范围地利用、控制自然物为人类生活服务,从而凸显出人高于其他物种的优越地位。

简言之,在实践活动中体现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实践活动是主观能动性和科学规律性的统一;实践活动是价值取向与客观事实的统一。人在科学指引下遵从规律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达到了自由本性的自我确证、自我展现和自我追寻。正是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改变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在唯心主义强调主观精神和旧唯物主义强调客观物质这两极中间,马克思搭建一座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更强调人的实践的作用和意义。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实践观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具体可操作性。

三、科学被资本主义利用是导致人文与科学分裂的重要原因

经过以上的分析,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和融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即现实的人带着合乎规律的科学理论去能动地改造外部自然界,使其得到合乎主观目的的变化。人文与科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本应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毫不费力气的想到,科学通过转化为技术,创造出机器进入生产领域,机器应该是人类发明出来用以提高劳动水平,提高生产力,减轻人类劳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然而,正如上文已经提到过的那样,处在19世纪的马克思已经洞察到科学反人文的一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此二者的分裂的呢?马克思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科学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2]128马克思看到自然科学转化为技术直接进入工业生产领域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控制自然,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科学进入工业为人们制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人们创造了便捷的交通工具,提供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一方面“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4]74另一方面,马克思清醒认识到,科学通过工业为人们解放做了准备的同时,也使得“非人化充分发展”了,“非人化”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应用就失去了人文关怀的一面。而这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利用科学的必然后果。

马克思还明确指出,机器的应用从资本家的出发点来看,“决不是为了减轻或缩短工人每天的劳动”,因而问题并不在于如改良主义者们所一厢情愿地以为的那样(因使用了机器而可以)减少工人的总工作量或缩短工人的工作日相反,“凡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生产力的场合”,机器的应用都只是为了“缩短工人为再生产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换句话说,就是缩短工人为生产其工资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因而缩短工人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即他的劳动时间的有酬部分,并通过缩短这一部分而延长他无偿地为资本劳动的工作日部分,即工作日的无酬部分,他的剩余劳动时间。”[9]1-2马克思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戳穿了资本家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动机。在这里,马克思对科学的资本主义应用做了最真实的、鞭辟入里的揭示。资本利用科学来占有自然的根本目的无非是获取利润。资本使科学遵循着它的意图来发展,为其谋取利润服务。由于资本看到了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巨大作用,资本家必然增加科学研究的资金,使其转化为技术投入到工业生产领域,这样反过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为进一步地谋取剩余价值做准备。

科学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反过来危害人和社会本身,科学好像丧失了为人类进步提供现实的物质基础的功用,与人文关怀背道而驰,而其重要根源在于资本的逻辑,资本利用了科学的为其谋取巨额利润的潜力,使得科学发展显示出反社会、反人性的一面。我们看到,科学在资本的驱使下还开发了大量的可以置全人类于死地的毁灭性武器。资本为了增殖的实现,必然要为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找销路,寻找海外市场以及廉价的原料市场,于是,科学在这一过程中又扮演了为资本家武力开辟海外市场研发武器的功能。这也是科学异化的表现之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使得人类社会历经战争之苦,到目前为止,各国的原子弹可以使地球毁灭几十次,人类生活在高科技武器的阴影之下。此外,由于资本的本性使然,资本利用科学为其增殖的同时必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恶化。从马克思这样分析资本与科学的关系以来,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都见证了马克思判断的正确性。现在人们正利用科学转化过来的技术,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军,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迅速耗竭、生态环境的肆虐破坏。如果人们还不警醒起来反对这种状况,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精神家园”,我们赖以存在的“物质家园”也将毁于一旦。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式的玄思妙想,更不是危言耸听式的奇谈怪论。概言之,科学只有从资本控制的樊笼中解放出来才能为全人类的解放服务,才能凸显出科学里蕴含的人文关怀的一面。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双重维度的终极关怀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是可以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发展的存在物,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化的、僵死的东西,而是历史地生成的东西,人通过现实的各种交往关系来不断地充实着自己,摆脱各种外在的限制,为自己争取更大更广阔的生存境遇。作为单个的人是这样,作为整个历史发展着的人类也是这样。正如丰子义老师在解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时所指出的那样:“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而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则是一个由社会进步所逐渐积累起来的过程,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10]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马克思在长期的研究和革命实践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找到了历史的发源地,从而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找到了历史根基,那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革,未来人类必然走向这样一个社会——“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11]49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文关怀的最高表现,也是马克思进行艰苦卓绝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但人的全面发展是靠人们的实际实践活动打拼出来的,并不是一些“精神贩子”所宣扬的那样靠“理性力量”、“泛爱”、“美”等空洞抽象的口号就能实现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2]375科学在人类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指引人们更有效、更合理的与自然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科学与技术联姻,转换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为“纯思”的人类找回了生命发展、丰富、完善的深厚土壤;为人类创造出更大的生存空间,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殷实的物质基础。但科学还必须以普遍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正如爱因斯坦在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所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13]73如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把科学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救出来,使其为最大多数的人服务,而不是为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用来满足一己之私欲而胡作非为。在现实的实践中,我们必须使人文关怀对科学研究和应用起到一种价值导向作用,同时使科学研究与应用也关注人的生命、情感道德,使科学的发展向着人类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步入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他们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14]926-927在未来的社会,由于科学的发达,人们对自然规律、物质的物理属性都有清楚的认识,人们共同享有这些科学发现为人类带来的成果,使其按照最符合人类本性的方法进行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到那时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解。马克思认为这还是一个“必然王国”,但这个“必然王国”为人们进入“自由王国”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哲学的双重维度具有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特征,蕴含着未来的指向性,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人文关怀与科学研发融合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批判非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谋求工人阶级的解放,并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诉求。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自由个性的形成。但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依附于血缘共同体,而且做出很大牺牲,人格没有独立,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个人具有一定独立性,但从根本上却受“物”的统治,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是每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最高成果,是自由个性的实现。未来,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里,将是一个人的需要、人的实践能力、人的社会关系都得到均衡的发展社会。

总之,在马克思视野中,如果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比作远方的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就是驶向这座灯塔的船,在这艘船上,科学是发动机,人文是方向盘。以人文之光辉,去点燃创造之激情。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维度与科学维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他的人文关怀是有科学为提升基础的人文关怀,而他的科学向度是有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科学向度。可以把马克思哲学双重维度统一的思想简要概括为:科学无人文则盲,人文无科学则空。科学研究与发展,如果没有人文关怀做底蕴,将会失去方向、动力与后劲;而人文关怀如果没有科学研究作为提升的基础,也将会是苍白无力、空洞飘渺,毫无历史根基。

我们目前还处在通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途中,马克思的融合了人文维度与科学维度的实践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大方向,就像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所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方法和行动的指南,而不在于它是一个信条和一种宇宙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关系在于马克思主义使科学脱离了它想象中的完全超然的地位,并且证明科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它这样做,也就可以剔除在整个科学历史进程中渗入科学思想的形而上学成分。我们正是靠了马克思主义才认识到以前没有人分析过的科学发展的动力,而这种认识也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成就才能体现在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的组织形式中去。”[15]550-551

在西方,科学主义主张科学万能论。而人本主义主张科学威胁论背景下,马克思可谓是独辟蹊径,开辟了一条以实践为桥梁把科学与人文紧密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而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为我们摆脱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生存状态的困境、人文价值的失落、精神家园的破损,以及人本主义主张的那种宁要贫穷浪漫原始状态的草而不要科技带来的发达社会的苗的两级困境指明了出路。

[参 考 文 献]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9]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0]丰子义.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2(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3]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5]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猜你喜欢

关怀马克思现实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画:现实背后(下)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现实的困惑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