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再发力助推脱贫更精准
——于都县蔬菜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2018-02-12施韬
施 韬
(江西省于都县农业和粮食局,江西于都 342300)
1 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2017年,于都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6 800 hm2,其中33 333 m2以上规模蔬菜基地20个,分布23个乡镇,总面积800 hm2,钢架大棚面积653 hm2。
1.1 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政策支持 成立县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加强政策扶持,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
1.2 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流通 加强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蔬菜超市和乡镇小型菜市场等建设,目前城区建有大型农贸市场6个、蔬菜超市10余家。其中工贸城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入场经营户达170余家,年蔬菜交易量达10万t以上、交易额2.5亿元以上。加强蔬菜商品流通,构建县、乡、村三级蔬菜流通网络,各乡、各村均有一批专门从事蔬菜贩运经销人员或专业合作组织,从业人员达上万人。
1.3 创新发展模式,助力产业扶贫 将发展蔬菜产业和产业扶贫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蔬菜产业见效快、周期短的优势,把蔬菜产业打造成扶贫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控股管理运行,将政府所获经营收入全部用于贫困户精准脱贫。
2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硬件设施落后,销售途径不宽 缺少现代化、标准化的蔬菜交易市场,现有市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脏乱差”现象严重。同时,受生产规模、区位因素、品牌因素和宣传力度等原因影响,于都蔬菜主要以该县或该市销售为主,销售半径较窄,效益不高。
2.2 技术力量不足,产业规模较小 当地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许多基地都是土专家“当政”“摸着石头过河”;从山东寿光请进来的技术人员,因为赣南气候条件与山东大相径庭,对蔬菜病虫害防治也是办法不多。同时,全县蔬菜产业(含露地)规模基本都在67 hm2以下,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2.3 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 蔬菜种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较少,辐射能力不强,带动效果较差;营销协会组织少,现有的几个专业协会组织不健全,信息不畅、组织不力、技术服务跟不上,没有形成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信息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滞后。同时,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注重品牌建设,没有商标、没有品牌、没有绿色或无公害认证,产品难以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安全认可,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发展蔬菜产业对策建议
3.1 强支持 在组织层面,要进一步加强蔬菜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学习借鉴山东地区先进经验,成立全县蔬菜办或蔬菜站,选派或抽调专门人员,专人专职主抓蔬菜产业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要针对农业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长效投入机制,对规模较大的基地或企业、大户,健全完善资金补贴和投入机制,适当提高补贴门槛或分梯级补贴,缩小补贴面,提高补贴标准。
3.2 夯基础 一方面,围绕产业基础,鼓励支持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大型企业来县内创办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努力培育本地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合作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围绕产业配套,加强市场交易市场、蔬菜冷藏库、智能农业蔬菜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采取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开展资金补助等方式,对蔬菜企业自建小型冷库、购置冷藏车予以适当补贴,增强产业配套,提升发展活力。
3.3 树品牌 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为依托,合理布局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完善蔬菜检测体系、建全监管机构,发展无公害蔬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与省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引进和示范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名优蔬菜新品种,打造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大品牌奖励力度,对获得“三品一标”农业品牌予以奖励,鼓励支持建设本地品牌,增强对外销售的市场竞争力。
3.4 育人才 加强技术力量培训,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技术人才,选派人员到山东、到海南等蔬菜产业发达地区实地跟班学习。聘请农科院、农大、山东等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蔬菜专家到县内授课和现场培训,推进“三个一”工程,确保每个乡、每个村、每个合作社都有一名技术骨干力量,提高该县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
3.5 建网络 在抓好“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市场促营销和农民经纪人跑贩销”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开拓赣南蔬菜销售市场,促进商企对接、商超对接、商学对接,进行订单生产。大力发展和规范蔬菜协会组织,通过组建蔬菜专业营销组织,实现对外开拓市场,建立稳定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开拓市场有功的企业、社会化种植、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专人定期收集各类蔬菜信息,将采集的广泛信息源,及时向生产基地和市场发送产销信息,真正使市场供应有保障,使菜农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