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述论
——以贵州省为例
2018-02-12吴大旬
吴大旬
(贵州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贵州贵阳 550025)
2016年8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重要举措,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将贵州与江西、福建一同列为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求集中力量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这对贵州来说,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1 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自2011年以来曾多次到贵州考察指导工作,明确指示和要求贵州要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贵州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面临着结构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较为突出等问题。要搞好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必须面对现实,认清形势,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根据贵州独特的地理及自然生态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等特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需要有明确的战略定位。这一定位,集中起来主要以下几点。
一是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试验区,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健全绿色发展市场机制与绿色金融制度,完善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建立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机制,为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二是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自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连续6年在贵阳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热点问题。这有助于推动建立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三是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进一步完善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流域地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贵州境内的大江大河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构建有利于守住生态底线的制度体系,完善空间规划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建设示范区,为长江和珠江上游提供绿色保障。
四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全省上下重视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推动省域环境资源保护司法机构全覆盖,涉及生态环境的政府规章与地方性法规立改废释并举,完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协调联动机制。
五是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完善生态保护区域财力支持机制、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护林服务机制及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深化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实现精准扶贫脱贫,让人民群众逐步走上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之路。
2 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自2011年以来,贵州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部又有别于东部地区发展的新途径。201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将贵州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后,贵州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学笃用五大新发展理念,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首先,强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2016年,根据贵州省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省政府调研起草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设立“贵州生态日”的建议方案》,决定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18日作为“贵州生态日”,在全省上下营造全民参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和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同时,提出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制度、生态脱贫制度等创新试验,为完善国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2017年,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大生态上升为战略行动,与大扶贫、大数据一起深度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家园,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创建绿色制度[1],使绿色和生态红利惠及人民。
其次,积极推动绿色家园建设。贵州按照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着力打造绿色小镇,营建山水城市,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如2016年,全省完成城建投资1 600亿元,新增城镇绿地面积50 km2,新增5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以公园为主体的城市生态体系逐步形成,100个示范小城镇完成投资600亿元,100个城市综合体完成投资300亿元,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投资400多亿元。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年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生态县2个、生态乡(镇)56个和生态村8个;省级生态县4个、生态乡(镇)332个、生态村490个[2]。2017年,绿色家园建设继续得到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再次,大力发展“四型”产业。贵州紧紧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努力发展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清洁和环境治理型产业。如2016年,全省实施大生态工程包等项目300余个,总投资2 500亿元。“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在生态利用型产业领域,重点发展以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等为主的山地产业,以林木种苗花卉、特色经济林等为重点的林产业,以绿色水产养殖、饮用水、温泉养生等为重点的水产业。在循环高效型产业领域,推进产业和农业循环式组合与发展,全省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达22个,对1 130户企业实施了以信息化、数字化为重点的改造。在低碳清洁型产业方面,推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发展新型建筑建材及新型能源配套产业,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在环境治理型产业方面,推行政府购买环保服务及产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与节能环保服务业,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领域推动节能环保装备等的研发制造与产业化。
最后,建立和完善绿色制度。绿色是新时代发展的底色,要与青山绿水共为邻[3]。贵州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着力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全面节约与总量管理制度等,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坚盾”。如2016年,全省16个县被新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从2017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由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按照差异化评价考核要求,把环境损害等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制定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新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毕节市等地作为贵州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积极探索利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产权登记表及资源环境离任审计报告,强化政绩考核,明确省、市、县、乡(镇)和村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责任,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 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成效
由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全民积极参与,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2017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的“河长制”,已在黔中大地涌现出了许多结合基层实际的探索与创新。如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专门成立了夜郎湖水上派出所,为河长制的实施保驾护航,以往河流旁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整治;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水城河综合治理,在注重治水的同时注重改善景观,深入挖掘三线文化资源,提升了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黔东南州麻江县结合脱贫攻坚,聘请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河道保洁员;毕节市聘请中小学校长担任名誉河长,加强对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又如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贵州省政府与各市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等配套政策,落实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责任,实现整县推进战略。如对贵州省贵阳市修文、息烽等20个县的近120个试点村进行了人居环境改造,广大人民群众喜迁新居,安居乐业。2016年以来,贵州农村广泛开展耕地休耕制度,试点有13 333多hm2,创建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192个,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点157个,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9个、无公害产地7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
再如在打造绿色城镇方面,2017年,贵州省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黔东南州、黔东北地区部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黔中、黔南等地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亦完成。新增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69个,建筑面积872万m2;新增污水管网659 km,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51 km;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0个,建筑面积341万m2。黔北的遵义和黔中的安顺,已成为全国城市“生态修复”的试点。全省全年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80余个,处理能力300余万t/d;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近90个,处理能力14 000余t/d。
此外,在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及弘扬绿色文化等方面,通过卓有成效的建设和发展,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逐步实现后发赶超,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