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河流域生态治理及景观营造
2018-02-12李存鸯
李存鸯
(山西省涑水河源头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绛县 043600)
伴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对涑水河流域造成了破坏,河流的环境恶化、水质变差,树木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河流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与重要资源,除了防洪排涝作用外,还对当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区域小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涑水河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根据所经区域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生态治理及景观营造工程。
1 涑水河基本情况
涑水河是流经运城市的主要河流,发源于运城市绛县陈村峪,向西南流经山西省闻喜、夏县、盐湖区、临椅和永济6个县(市、区),在运城市的永济市独头村流入黄河,全长200.55 km。主要支流有冷口峪、沙渠河、青龙河、姚暹渠和湾湾河等。流域面积5 548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人口235余万,耕地332 733 hm2,是该地区人口密集分布,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
该地域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河水流量受季节性影响程度较深,经常处于断流状态,河道自净能力差,非汛期河道成为排污河道,因工农业生产造成河道垃圾堆积并造成水体污染,河水污染严重,生态问题突出。
依据对涑水河生态流域NDVI的分析,该流域植被沿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夏县中条山一带及永济市中部、东南部山区林地植被茂密,中等程度植被主要分布在闻喜县西南部、盐湖区、临猗县和永济市大部分地区,以早熟的棉花、冬麦、花生等温热作物和可夏播的玉米、谷子、豆类为主要覆盖植被[1]。闻喜中北部、临猗北部、永济西南部分地区,植被较少、裸土广布。
2 涑水河生态治理及景观营造
2.1 治理污染,河道引进水源 实施定期清除淤泥工程,利用淤泥进行湿地滩涂的改造,当然也可就地改良淤泥,为景观营造提供物质基础;枯水期向河道放水,补充下游流量的不足,确保涑水河实现最低生态流量,从而改善局部气候;沿线各地区、各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未经处理里的污水一律不准排入河道,实施河道沿线污水处理厂升级工程,确保企业生产更环保、更生态;从城市及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无环评手续的企业一律不准开业。取缔流域内污染企业,提高生活污水搜集处理能力,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转能力;提引黄河水补给沿线河道水流量不足;根据河流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及动态变化、水体自身净化能力,合理规划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2]。
2.2 绿化植被,营造生态景观 涑水河流域景观植被覆盖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于植被覆盖率仅为8.7%的闻喜中北部、临猗北部、永济西南部分地区来说,应重点绿化种植。这部分的生态恢复应以种乔木、灌木为主,并设置各种植物带。主要选择天然本土植物,本土植物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不会构成生物侵害及当地生态系统的损害,取苗简易,生产成本价格低廉,且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内涵。当然也可以引进同纬度临近地区物种,前提必须经过驯化。
对于河道本身来说,适宜保留河道天然的形态及断面,严格控制截弯取直,河道断面宽度及形式根据自然情况设计,不可取的是截弯取直后渠道化蓄水。渠道化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异质性降低,打破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特别是会使生物群落多样性随之降低,从而导致整个系统慢性崩溃。河道生态功能应在尊重自然和历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道两侧现有植被,合理栽植不同习性的植物。
而流经市区或县区的重要河段,出于城市景观的考虑,可以考虑种植乔木、灌木、草被和地被等植物,形成高低错落的地表景观,当然还应考虑到植物的耐水性、耐光性、酸碱性等。如果以挖掘河道黑泥为底土进行景观种植,还要考虑到景观整体风貌的呈现,因地制宜,树木栽植选择孤直、列直、群直和三角形等合适模式进行种植。城市景观喜水地被植物有黄菖蒲、射干、芦苇、千屈菜、鸢尾、香蒲和芦竹;乔木有白桦、丝棉木、垂柳、油松、五角枫和白蜡树;灌木有黄刺梅、珍珠梅、金银木、柠条、红瑞木和连翘,树木的结合还应考虑到不同季节的搭配,采取复层模式形成四季景观。河道设置生态护坡,常用的有草皮护坡、水生植物的复合型护岸、亲水景观型生态护岸,优先采取自然的土质坡岸,自然延伸到水里,种树、植草、干砌块石等,有利于保护河道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实施生态草沟工程,用草沟隔离出慢性空间、骑游、机动车道和景观眺台。
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沿线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责任,各司其责,把涑水河生态流域的治理当作关系民生的大事来抓,落实目标责任制,步步推进,奖惩分明,以奖代补,使涑水河生态恢复至良性系统,并呈现美丽河道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