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病虫害生态调控
2018-02-12张菲菲
张菲菲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平顶山市分校,河南平顶山 467000)
当前,虽然农作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但随着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种植结构却趋于单一化,农田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薄弱,而传统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施化学药品,难以满足当下公众对无公害及有机食品的要求。因此生态调控成为健康农业发展和维持生态安全的关键。
1 农作物病虫害生态调控的含义
农作物病虫害的生态调控,主要为应用生态控制以及生物多样性,合理的农药和物理防治等相关的绿色环保形式,对病虫害进行相应的调控,防止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由于使用过量的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并阻碍农作物生长[1]。此外,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还可选育抗病、抗逆的优良品种。从农业安全生产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作物栽培的病虫害生态调控有益于加快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保障农田生态系统的安全,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农作物栽培病虫害生态调控的有效措施分析
2.1 改善耕作环境,实现有效的生态调控 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可以使改善之后的农田更加符合农作物的生长。在实际耕作的过程中,土壤会遭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如坡地开荒会使植被受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此外,还会产生河床被抬高的情况,造成河道的堵塞;对于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会使农田土壤产生板结,以至于有机质营养流失,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会在栽培的过程中滋生一些病虫害。所以,应用保护性耕种方式,可修复农田土壤、逐步改善耕种的环境,将对土壤造成破坏的程度降到最低,有效避免病虫害的滋生,实现生态调控。
2.2 改善农田生物的结构,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生态调控 针对生态结构的改善,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引入病虫害的天敌生物,对病虫害的种类以及数量进行控制,减少病虫害对农田造成的危害[2]。简单来说,可以使用以虫治虫和以鸟治虫的形式。对于生态调控最大的优势是不会产生任何的污染,成本非常低,取得的效果非常理想。
2.2.1 以虫治虫 这种进行生态调控的形式,主要是在农田当中引入合理数量,并且能够进行控制的病虫害天敌,这样便可达到对病虫害进行限制的目的,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栽培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在对农作物进行栽培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虫害天敌包括田蛙、螳螂以及七星瓢虫等。这些天敌的引入,可以使病虫害的数量以及种类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对病虫害的生态调控。
2.2.2 以菌治虫 在农田当中引入合理数量的病虫微生物,如寄生菌和真菌等,也可对病虫害实施生态调控。根据相关的资料研究可知,对于举肢蛾以及盲蝽蟓幼虫的防治,可应用白僵菌以及苏云金杆菌,效果非常明显。
2.2.3 以鸟治虫 应用以鸟治虫的方式对病虫害进行生态调控,可将合理数量的鸟或者鸡和鸭等,引入到农田当中,可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利用鸡鸭喜欢吃病虫害的特征,对盲蝽蟓等病虫害进行防治,实现生态调控。
2.2.4 人工诱捕 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是性信息素。利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制作害虫性诱自动诱捕器,定向诱捕害虫,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达到防治农林害虫目的。同时能实时报传、远程监测、统计分析数据,自动预警虫害。
2.3 加强田间防控管理,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生态调控 改变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加强田间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深翻(最佳30 cm)和爆晒土壤,可杀灭病菌和虫卵,增加活土层,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合理轮作、套种,通过植物化感作用调节土壤—微生物—作物的生态关系,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农作物适时播种、利用覆膜技术等调整栽培时期,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减小危害。同时,还要及时清除杂草,确保农作物通风透光,生长环境良好,生长健壮。病虫害过冬的场和寄主所主要是杂草、上茬作物的残体等,为了避免第2年再次遭到相同病虫害的大肆侵扰,在冬季要做好杂草、前茬作物残体的清除工作。此外,建设适合当地的水利工程,合理灌溉,防旱排涝,有助于作物生长发育,保证苗齐、苗壮,增强逆境的抵抗力;合理施用基肥、追肥,生物有机肥等是防控病虫害的重要策略,但是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生长时期、土壤状态、天气等的具体情况合理施用,尽量使肥效达到最佳。
3 结语
实施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生态调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无公害农作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掌握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原因、动态和田间生态系统内在的规律变化,同时,结合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改善种植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才能保障生态调控的效果最佳,从而实现对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