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叶松与樟子松混交造林模式分析

2018-02-12敖润涵

江西农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樟子松落叶松树冠

程 涛 敖润涵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围场 068466)

1 落叶松相关特性

1.1 生长环境与习性 落叶松属于乔木类树种,是大兴安岭针叶林的主要树种。生长范围较广,适应能力强。落叶松对阳光的需求强,对水分的需求也很大,尤其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性好的北向缓坡和丘陵地区生长尤为茂盛。所以,沼泽、山麓、草甸、富含腐殖质的阴坡、干燥的阳坡以及湿润的河谷及山顶等地方都可栽培。但是,相对于较干旱的地区,可能会产生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好的问题。

1.2 利用价值 落叶松的木质重且厚实,抗压性强,抗弯曲的强度大,不易腐烂。木材的工艺价值也很高,树冠宽大树形挺拔,根系也十分发达。而且其树胶主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用途广泛。

2 樟子松相关特性

2.1 生长环境与习性 樟子松主要生长于大兴安岭海拔400~900 m的山地地区。其生长速度很快,适应性也很强,具有很强的喜光性,是一种深根性树种,根系发达。而且其耐旱,能生存在土壤水分较少的山脊地区和向阳的山坡,甚至是在较干旱的沙砾地区都可以很好地生长[1]。而且樟子松的耐寒性也很强,对土壤的水分与贫瘠或肥沃程度没有很高的要求。其树冠稀疏,针叶稀少短小,叶子多为硬叶质。

2.2 利用价值 樟子松的纹理较顺直,可以为建筑、庭院观赏和绿化树种提供原料。还经常被用为速生用材,对于保持水土作出了很大贡献。另外,由于其耐寒性、抗旱性和抗风性较强,也可以作为西北防护林防风固沙的主要树种[2]。

3 落叶松与樟子松混种的相关特性

3.1 树冠 落叶松的树冠高大且密集,对于光照的需求大,对于风的抵抗能力则较差。而樟子松的树冠就比较少,虽然对于光照的需求也强烈,但不会对落叶松造成压力,影响落叶松的生长。更有利的是,樟子松对风的抵抗能力强,所以两者混种可以帮助落叶松减少风力的侵蚀,彼此之间的空隙也利于阳光的射入,促进彼此的生长,互利互补。

3.2 需水性 虽然两者对水分的需求都较强烈,但是樟子松的适应性、灵活性都要比落叶松强,所以选择肥沃、湿润的土壤时两者都能很好地生长。而且樟子松并不会与落叶松争抢水源,因为其在干旱或是湿润环境中均可生长,而且两者的根系都很发达,吸水性良好,所以两者混种并不会因争夺水分而影响生长。

3.3 利用价值 两者都属于速生树种,如果对于木材的需求较大,两者混种时均会快速生长,可以满足供给需求。另外,两种树木都可以被用在家居、建筑、观赏等方面,用途广泛,利用价值大,而且生长在东北地区可以发挥防护作用。总之,两者的习性比较相似,混种的利用价值很大。

4 二者混种的积极影响

4.1 发挥生态防护作用 森林的防护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树种分布结构,混交种植能够保证林区树冠浓密、根系广阔发达,特定的时期枯枝落叶也很丰富,土壤营养价值高。这利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不易被破坏,而且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要优于单纯林。而且大大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减少病虫害。此外,丰富的物种也会招来各种益鸟、益虫,所以混交林的病虫害并不像单纯林那么严重。

4.2 改善局部小气候 树种混交后郁闭度增加,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接照射,林内气温变化幅度小;混交可以构成良好的复层林结构,形成较好的风障,风速也因此降低,蒸发量减少,空气湿度增加,利于改善林内的局部小气候,形成较稳定的生长环境[3]。

4.3 调节种间类型 乔木类的树木进行混交可以充分利用地力,获得多种木材,物尽其用,发挥彼此的效能,缓和两者生长需求矛盾,提高生产率、防护效能和稳定性。

5 结语

混交造林的本质特性主要是为了提高防护效能,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能够物尽其用,发挥价值创造经济利益。落叶松与樟子松混交造林,在东北地区生态保护方面无疑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所以,相关人员需要积极探索发现树种间的特点,找到最合理的混种方式,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利益效益最大化,造福百姓。

[1]张娅,韩炜,窦晓静,等.两种基质对樟子松引种栽培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6):116-120.

[2]边振如,王全花,黄瑛.天然樟子松野生苗带土移植造林技术在防护林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6):67-68.

[3]赵哈林,李瑾,周瑞莲,等.不同强度净风频繁吹袭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幼苗光合蒸腾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7(5):1431-1437.

猜你喜欢

樟子松落叶松树冠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树冠羞避是什么原理?
落叶松育苗及田间管理技术探究
榕树
树冠
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质量研究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初探北方樟子松栽培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