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大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2018-02-11刘洪艳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刘洪艳

摘要:大语文是什么?归根结底,大语文不同于之前重视应试的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注重孩子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运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课堂、写作、表达分析能力,还包括文学素养以及个人修养。其中课堂教学一直是初中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极大的作用。事实上,大语文概念原本就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当下随着初中教学模式和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已经取得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大语文”在教学中的渗透作用更加明显。

关键词:大语文环境;课堂教学;初中语文

本文通过对大语文观理念进行分析,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策略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知识水平。让学生能读能写能理解、分析是一项综合工程,我们要注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分析、理解并能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很多知名学者都对我们的教学提出过多方面的见解,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观点,对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是真正重要的方向,举一个例子来说,海明威的著作很多文字并不华丽,而是很质朴,甚至有些简鄙,可他的作品感人至深,原因就是他更看重内容跟逻辑结构。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要更看重内容,而不仅仅拘谨于文字表现形式。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当下的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与自我学习能力,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大语文”是什么?

大語文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将历史、生活、多学科知识融入语文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其学以致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多方面获取教学资源,从而形成多学科深度融合,这样就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同时为了满足国家对初中学生的教学要求,教师还要针对性地对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以便推荐,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从时代角度看,语文知识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理解成下述内容,首先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明确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是生活的积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而语文学习就是对生活进行积累。最后是情感的体验,学生时代是情感培养的最好时代,而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会找到情感的寄托之所,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同时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1、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兴趣,才会进行更好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课堂,才能更好地学习,进而增加课堂量。但就当下的情况看,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及应试教育的阻碍,使得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基础词、句的教学,忽视课堂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会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语文教学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从而改变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真正感受到课堂的魅力,使其融入其中。例如在对鲁迅《药》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课堂鲁迅的《狂人日记》、《呐喊》等。又如讲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看看《朱自清散文集》,从而拓宽学生的课堂面,对教材中的作者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更好地理解那个年代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而更好地对教材文章进行理解和诠释。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分析课堂内容,是一个课内外结合的过程,阅读量的提高与课堂内容的解构分析结合在一起,语文教师要做的并不只是教会学生识字、划分自然段,而是真正的带领学生去理解课堂内容,分析内容逻辑,这对语文教师本身的素养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大语文观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课堂能力,让其自主地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围绕这一目标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喜好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学生喜爱的文章类型,进而向学生推荐适合其课堂的文学作品。其次,教师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活动,让学生之间树立竞争意识,这样学生就能明确自身的定位,进行自主性学习。同时初中学生的竞争意识都较强,这种竞争形式的活动就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例如让学生通过快读、慢读、有感情朗读等一系列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了解教与学的重要性,正确地阅读,掌握教学方法,为今后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深学生课堂理解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文章的整体内涵表达,这使学生在作品理解上常常感到困惑。一些教师在学生课堂的筛选方面往往凭借自身的喜好,这就制约学生的课堂面,导致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倾向进行有效了解分析,向学生推荐他们喜欢的,并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品。还可以围绕思乡情怀这一主题进行合理的素材开发,例如补充《乡愁》《青色的乡愁》《秋月笔记》这些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堂赏析,就更能让学生体会这种故乡情、故乡景,让其身临其境感触万千。这些文章会拓宽学生的课堂范围,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学生课堂完后,教师要让学生写出自身的感受,加深理解,在接下来的语文课中,对课文的内涵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学习,还很好地理解了全文的内涵。

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积累,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满足当下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盛常清.大语文观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J].中学语文旬刊,2016 (15):54-55.

[2]李文英.论在“大语文观”中加强初中“大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4 (10):82.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