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探讨

2018-02-11张振涛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效果

张振涛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1.56±0.41)min、麻醉用药量(20.14±3.14)mg、阻滞完全时间(7.69±2.34)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35±1.14)min、(101.24±18.57)mg、(16.28±3.97)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9%,显著低于对照组(26.8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方式,麻醉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a)-0183-02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状态可严重危害患者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较多组织与器官,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较为常见的并发症[1]。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循环系统调节能力易出现异常,同时可进一步加重内分泌系统紊乱,因为对于手术及麻醉耐受性下降,需探索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2]。为此,该次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了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具体效果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无麻醉药物使用禁忌证。观察组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42~72岁,平均(57.24±15.23)岁,疾病:11例输尿管结石、14例胆囊炎、13例阑尾炎、3例肾积水合并输尿管梗阻。对照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41~72岁,平均(56.46±15.52)岁,疾病:12例输尿管结石、13例胆囊炎、12例阑尾炎、4例肾积水合并输尿管梗阻。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构成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麻醉前0.5 h,两组患者均肌注用苯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3021167,1 mL:0.1 g)0.1~0.2 g进行麻醉诱导,随后开始吸氧,并监测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相关指标。

观察组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腰椎L2-3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13381,10 mL:75 mg,按C17H26N2O HCl计),静脉推注10~15 mL,向头侧置乳3 cm的硬膜外导管,调整患者为平卧体位,调整阻滞平面至T10。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1021148,20 mL:0.4g),静脉推注4 mL;5 min后观察患者麻醉情况,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静脉推注6~10 mL,调整阻滞平面至T以下。(脐平面)以下。

1.3 观察指标

麻醉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用药量、阻滞完全时间。同时,密切监测两组麻醉期间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并分别用(x±s)、[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期间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用药量、阻滞完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麻醉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9%,显著低于对照组(26.8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较高,患者群体庞大,各类并发症患者数量较多,而这类患者临床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对患者各系统与器官的生理功能危害性较大,可直接导致循环系统的调节功能障碍,机体对麻醉药物耐受力降低,因而常规外科术式治疗的风险较高[3]。

常规手术麻醉的药理作用主要为,在药物作用下,使中枢神经或是周围神经系统产生可逆性功能抑制,以自主神经功能抑制为主。但是,糖尿病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损害,麻醉药物使用后,可能产生过强或过低的麻醉效果,影响术中麻醉,并可能影响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蛛网膜下腔阻滞是将麻醉药注射至蛛网膜下腔的一种麻醉方式,临床文献报道显示,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麻醉效果可靠,优于硬膜外麻醉[5]。该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1.56±0.41)min、麻醉用药量(20.14±3.14)mg、阻滞完全时间(7.69±2.34)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35±1.14)min、(101.24±18.57)mg、(16.28±3.97)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蛛網膜下腔阻滞麻醉作用起效快,可快速达到阻滞完全效果,并可降低麻醉药物用量,减少糖尿病患者肝肾负担。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麻醉作用从脊柱神经根部开始,根据手术要求调整至不同麻醉部位,麻醉作用较为精准,最大程度减少了对患者神经系统的干扰,患者麻醉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小,安全性较高。该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9%,显著低于对照组(26.8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可靠。

综上所述,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方式,麻醉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夏月平.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194-196.

[2] 黄秋绮,张庆国,徐世元.糖尿病患者局麻药敏感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6):165-167,170.

[3] 宋彬.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临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5(22):116-118.

[4] 曲桂香.高龄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时麻醉应注意的问题[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8):68-69.

[5] 顾玉春,王清秀.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1):120-124.endprint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组合练习难度大,贴近实战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