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苗子先生的草篆情缘
2018-02-11侯德昌
黄苗子(1913年—2012年),堪称百寿老人。他的祖父黄绍昌是清末举人,曾在张之洞创办的广州广雅书院教授词章;父亲黄冷观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投身报界,后创办香港中华中学,是香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会员。黄苗子出生在这个既有深厚文化传统、又不乏革命思想的家庭,在家中13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小名“猫仔”。苗子曾受教于岭南画家黄般若,黄劝他将两个偏旁去掉,以“苗子”为笔名,从此 “黄苗子”取代了本名,叫了一辈子。
因草篆结识苗子先生
对于苗子先生,我此前只读其人之书,未谋其人之面,后有幸与先生因草篆结缘,此后见面频繁,友谊之深延续至终。
所谓草篆就是突破篆书固有的用笔,以画笔或行草笔法入篆,干湿相间多种用笔,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情趣,张正宇是草篆的创始者,黄苗子学习伊秉绶书体,深得神韵,敦厚朴实,后又攻草篆,达到很高水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继承二老的风格,练习草篆,当时北京漆器厂效益不好,邀请了一些书画家参与书画与漆板刻字相结合,开拓新品种,在这次活动中结识了黄苗子先生,自感幸运。
黄苗子受政治迫害,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不能以同志相称,受尽了人间的冤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他才过上了正常生活,从不见他发牢骚,一切向前看,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精心写作,每年都有新作问世,体现了一位学者的高风亮节,实在让人佩服。
长时间的劳改生活,没有让黄苗子沉沦下去。改革开放之初,流行伤痕文学,却从未见到黄苗子流露半点伤感悲情,他镇定自若,从不抱怨。开始了新的创作生活,他老骥伏枥,埋头写作,著述之多,无人能比,焕发出了一种超人的精神力量。他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态度,我始终不解,总想问个究竟,他的回答总是一句话,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口气非常轻松,我感到有些搪塞,问郁风也是如此,我的心中还是疑惑,后来看到黄永玉的文章也是如此回答。黄苗子有颗赤诚之心,他理解国家,心系人民,海纳百川,高风亮节。
一篇无奈撤下的序言
1989年6月10日,黄苗子、郁风伉俪已经办好赴澳大利亚讲学手续,夫妇如期赴澳,突然遇到“六四”政治风波,结果谣言四起,说他们是逃亡国外,苗子夫妇再次受到惊吓。他们是受邀为昆士兰州大学讲学,传播中国文化,本是好事,借“六四”政治风波,传出恶声,以逃国罪强加于身,给苗子夫妇又蒙上一层阴影。
199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即将出版我的《篆书艺术》一书,由著名国画家、工艺美术家张仃撰写前言,题为《贺侯氏古文字艺术成书》,认为谈到草篆必然要谈张正宇、黄苗子、侯德昌三者的延续关系,因此其中多次提到黄苗子的名字。张仃的美术评论言简意赅,出版社的编辑却突然要求去掉黄苗子的名字,理由是黄苗子外出为逃国行动。张仃念我出书不易,答应修改。后来,张仃又对我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已经传达,黄苗子不是外逃,何罪之有?”张仃非常激动,拍案而起:“分明是在整人,不予修改!”我只得要求出版社退稿,编辑却不予退稿,只说这是领导的决定。出于无奈我只得写了一篇作者自序,替换下张仃的文章。事后听到几位前辈议论,人美出版社是黄苗子的所在单位,社长是个整人的专家,从反右、“文革”到“六四”政治风波,黄苗子无一幸免。
乌云散去,豁达享余生
1995年黄苗子夫妇回国,张仃告诉我设宴欢迎,第二天张仃又和我商量说,吃一次饭不尽言,要我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上几天畅叙一番。苗子先生对此非常高兴,然有话在先,免见官员。我联系到北京最好的宽沟招待所,在怀柔水库旁,那里依山面水,森林茂密,幽静宜人,是最理想的度假区。
我与张仃携夫人相陪三天,忆往事聊老友,谈天说地,心情舒畅。见郁风衣着大方,气质高雅,张仃便和郁风大开玩笑,说你如果年轻的话可做公关小姐,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苗子说这是老朋友的温暖,朋友之笑是无瑕的,可以延续心中的快乐。这次回国令苗子夫妇印象极好,驱散了乌云。第二年他回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设宴招待,此举扫去了谣言,解除了苗子夫妇的心中余悸。第三年回来他就安心生活了。
我喜欢和苗子先生聊天,他的言谈充满了知识,尚德尚礼。他说:路上有一块巨石挡道,无力搬动,是指石怪人还是理论不休呢,还是踏泥绕石?绕石还能跟上步伐,实现目标,如果泼妇骂街,恐怕无助于事,人对现实不能过于苛求,一个国家正在发展,人民也得到了红利,就是成功的国家。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都是如此,数说家庭不好,自己也是家中一员,人无完人,人们相聚和谐共事,在于包容,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制度,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国家。人生的快乐是什么?是否可以这样说,金钱不能和快乐画等号,权力也不能和快樂画等号,这番话很有哲理。于是,我想到两副对联,似乎能看到苗子先生的形象: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黄苗子是一位著名学者,他高尚的品德铸就了他深邃的学问,他的思想值得研究,他的精神值得发扬。
2017年7月16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