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钟声
2018-02-11张思沛
张思沛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家乡洛阳一直以“牡丹花城”闻名海内外,这样单调而古老的标签几乎是国人提起洛阳的第一印象,但对我而言,身为洛阳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家乡的佛教文化。
在洛阳城内,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寺庙——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古刹,佛教的“祖庭”。可能是这座寺庙看尽了洛阳的兴衰繁华与历史变迁,让我们这些生长在洛水河畔的当地人深深地感觉到它被赋予的历史痕迹,所以这座古刹常年香火旺盛。而我对于家乡佛教文化的情愫源于我的奶奶。白马寺不仅常年有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祈愿求福,还有一大部分香客是生活在洛阳近半个世纪的老年人,我的奶奶就是其中之一。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带我去白马寺烧香,频繁程度多到一年可以去三到四次。但是小时候的我对于宗教、对于佛祖、对于奶奶的虔诚信仰是十分模糊的,白马寺对幼年的我而言更多的是可以游玩的大园子。随着年纪渐长,我越来越青睐白马寺古香古色的建筑与浓浓的佛教气息。在寺门前的广场上,“中国第一古刹”冲天式牌坊高高耸立,刻有龙纹的石桥让人联想到作为皇家寺庙白马寺的地位,而石桥下是诺大的放生池,到了每年的六月,放生池里就会有一两朵莲花孤傲地开着,有时伴着雾气,整个放生池就会显得异常有仙气,让人不禁联想会不会在傍晚时分,池中的莲花会化身仙女。进入寺内,大大的香炉映入眼帘,每月初一、十五,香客会多到无法移动双足。香炉后就是大雄殿,游客们一个接一个,在大红色的莲花垫上叩拜祈祷。小时候,最喜欢去看的是一个穿着黄色僧袍的老和尚,慈眉善目,坐在寺庙的绿荫下,在他身前放着一张暗黄的木桌,上面放的是一张张祈福的签。幼年的我很好奇他桌子上的签,觉得是什么法宝,能降妖除魔,后来听奶奶说,她早已经将我们全家的名字让老和尚写在祈福签上,放在了大殿内。今年春节时,照旧大年初一去了白马寺,可是却不见老和尚了,于是我在想,老和尚会不会已经归隐山林?毕竟他的脸上总是有看破世间一切悲喜的云淡风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寺中各种各样的信徒,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应该是洛阳本地人,她们头发斑白,嘴上不停念叨着佛经,用那双粗糙而又削瘦的双手祈求着佛祖的保佑。我的奶奶不仅仅是香客,还是佛家的“俗家弟子”。因为奶奶的信仰,我们全家都在白马寺办了皈依证,奶奶总说:“办了皈依证,菩萨会保佑你的。”奶奶家有一个佛龛,里面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虔诚的奶奶打我记事的时候就早晚两次功课,跪在佛龛前,上香,诵经,磕头,而且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奶奶也会跟从佛家吃斋饭。我从小受奶奶的熏陶,也成为佛教的追从者,小学的时候一到期末考试,奶奶会嘱托我:“贝贝,如果遇到不会写的题就心中默念阿弥陀佛,菩萨会保佑你的。”奶奶只是小学文化水平,这些话在很多人听来迂腐愚昧,但亦能从中看出佛教文化对像我奶奶这样的洛阳当地老人的深远影响。她们虽然没有文化,又或者他们会把一些科学现象解释为“佛祖显灵”,被家人和朋友嘲笑,但我总认为这也好过很多心中没有信仰,妄自尊大的“聪明人”。
我儿时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白马寺的钟声不断响起,惊起寺里养的白鸽。我的目光跟随着这群白鸽,望向天空。它们盘旋在白马寺大殿的正上方。寺里的香炉前跪着一位念着佛经的老人,头发斑白,双手合十,香炉氤氲的烟气让我看不清爬在这位老人侧脸的皱纹,只感觉她已融为白马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在想,佛祖會不会早已听厌了这个信徒的祈求?家人的幸福平安一定每次都从这位老人嘴里念出吧?
这位虔诚的老人是我的奶奶,但我知道她也可以是许多洛阳当地信奉佛教的老年人。白马寺的钟声伴着他们的祈祷声,可能真的会被佛祖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