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最爱与书为伴
2018-02-11陈楠
陈楠
清乾嘉时期的大才子袁枚,钱塘人,因其隐居地在南京小仓山随园,被世人称为“随园先生”。他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乾嘉重考据之学,文坛也受考据学风的影响,但袁枚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认为没有个性就丧失了真性情,所以与当时大部分中规中矩的知识分子十分不同,于风雅之事样样皆通:中了进士,做官小有政绩,红颜蓝颜知己无数,三十几岁辞官隐居南京,经营随园与卖书兼顾且日进斗金……与袁枚同时期的学者章学诚最看不惯他的作派,咬牙切齿地说他应该被凌迟处死。连大家熟悉的刘墉“刘罗锅”都觉得他太“纵情逸志”,要狠狠收拾他,却被他的奉承诗哄得满心欢喜,收拾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袁枚确实活得“骀荡恣意”,但他的真性情特别招人喜欢。他有“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的冷静与热情;他有“一诗千改始心安”的文字洁癖与文学追求;他有“不羡神仙羡少年”的纯真情怀。袁枚的诗文大都感情真挚,生动清新而富有个性,敢于冲决传统观念,其所作《马嵬》诗,其中一首写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诗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与杜甫的《石壕吏》对比,将帝妃悲剧转向民间夫妻惨别,翻出新意的同时渗透着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可见其内心的悲悯情怀。
他有最淳朴的自然情感,伤春悲秋、感怀伤逝。他的《祭妹文》每每读至“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都忍不住心内大恸。他还有让恪守礼教之人恨得牙痒痒的离经叛道作风。他经营随园,售卖《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书(这个《子不语》的书名就来自于《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顾名思义,这本书里写的都是“怪力乱神”,喜欢读鬼故事的人可以移步一看)。这篇《所好轩记》也体现了袁枚的一贯风格。袁枚主张“性灵”,他的文学创作和评论强调一个“真”字,表达顺适自然和舒张天性的人生观。
这篇小文紧紧抓住一个了“好”字,从嗜好谈起。文章简短而流畅,站在一个“有欲有求”的自然人角度揭示自己种种平凡的欲望,毫无掩饰,看似毫不费力,却文气十足。试问芸芸众生,谁人无好?但是坦率地承认自己并不那么“高雅”的嗜好,很多人还是不好意思吧!中国自古就有“粉饰”一词,尤其是好面子的士人阶层,将“不风雅”的短处加以遮盖处理,尽可能呈现美好与超脱的一面。袁枚对此却毫不介意,他觉得生为平凡人就当有欲求,他坦言自己的“好”——好味,喜欢吃好吃的;好色,喜欢精致美好与朝气蓬勃;好葺屋,对生活环境精益求精;好游,游罢归来放纵笔墨,模山范水,颇有情致;好友,觅志同道合之人陪伴,心灵可得舒展;好花竹泉石,美景宜居可使人心旷神怡;好圭璋彝尊,好名人字画,君子爱财,只要取之有道即可,种种奢侈之物喜欢也无妨。虽说“食、色,性也”,但到了清代,在士大夫阶层中,程朱理学的禁欲思想又占了上风,像袁枚这佯敢于公开自己“不风雅”爱好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他并不认为拥有众多嗜好有什么不妥,相反认为这是人性之自然,无可非议。
袁枚在“好”以上种种的同时也“好”书。在《黄生借书说》中,他写自己从小家贫,家中无书可读,借书也很不容易,步入仕途经济转好后,尤喜买书收藏。他没说最爱书,反而是表明对书的“好”与对其它的“好”没什么区别,没有先抑后扬,拔高自己。可是为什么独独把书斋命名为“所好轩”呢?他在文中说得明白:“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少年时才会好美色,口腹之欲不得餍足才会好美食,寻求精神交流才会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清明前后、暮春时节的好天气和美景才会引人出游,对宫室花石古玩的爱好也就是在刚购得感到新奇与满足的时候,没过多久就不新鲜了。而书这种东西却不受上述限制,无论是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有止境。
而對书之爱也不必太刻意,不用舍弃世俗种种而独爱书。“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
袁枚拒绝虚伪和不合时宜的做法,用调侃的语气说出他好书的理由,其一为众嗜好皆有消长之时,受年龄、身体、季节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唯好书不受限制,其二为众嗜好与旁人无异,其中所得乐趣为人人共有,唯“好书”与之亲近所得的精神体验只属于自己,是他人无法感受也无法替代的。简而言之,袁枚觉得生于世俗之中,其他的爱好是可以产生类似感受的,可以依从别人,只有爱书是依从自己,且他又不遗余力、不吝金钱到处搜求书籍,筑楼而藏,唯恐逸散,那 “所好”归于书也就没什么不妥了。
袁枚活了八十二岁,可算得上高寿。他的一生虽饱受非议,但确实活得真实精彩。这篇小文不仅说明了书斋之名“所好轩”的由来,也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心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