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析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与音乐的结合

2018-02-11黄世淼

学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诗文高中语文音乐

黄世淼

摘 要:中学教材中不乏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结合,音乐与文学作品结合,既让文学作品脍炙人口,又让音乐作品得以流传百世。这样的结合,既成就了这类文学作品,同时也成就了这些音乐作品。以《琵琶行》为例来探究“诗与乐”结合的魅力,从音乐作品本身的来源、内涵、曲调、曲终感受着手,让学生在理解了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以及在课文中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8-01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8.112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1]此处出现的《霓裳》《六幺》皆为唐代名曲。《霓裳》全称《霓裳羽衣曲》,《霓裳》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由玄宗时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改名而成,有白居易诗为之佐证:“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二、为唐玄宗所创作,这种说法在刘禹锡的作品中有所提及。诗作:“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三乡驿楼伏睹玄宗女儿山》)说玄宗远眺女儿山触发灵感,回来创作《霓裳羽衣曲》。三、《霓裳羽衣曲》为唐玄宗和杨敬述合作而成,先是由玄宗时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更名,但“霓裳羽衣”的曲名应该是唐玄宗所取,并在此基础上为之编排歌舞,实现了《霓裳羽衣曲》歌、乐、舞的完美统一,至此《霓裳》才真正完成,可以说《霓裳》是当时宫廷音乐的代表。[2]而白居易的“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仅仅演奏的是其中的“乐曲”。

而《霓裳》到底是什么曲调,才使得作者听后写出如此感人的诗句?白居易在另外一首诗中写道:“开元一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嵩阳观夜奏霓裳》)这样看来《霓裳》应是“商调曲”。商调曲整体的乐调是典雅、柔和而流畅,如同大地涵育万物、包容一切,辽阔且温厚。商调式的音乐能达到调神、宁心、静脑的良好作用,这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先弹《霓裳》后《六幺》:先让作者从“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激动的心情中慢慢平复下来,用琵琶声让作者进入安静的状态,然后再开始《六幺》的演奏。至于《霓裳》的内容,资料记录的较少,仅知道它是用来表现道教的神仙故事,表现了作者追求神秘莫测的境界,对于一个失意文人,能够逃避现实的这种境界何尝不是他所追求的呢。

一曲节奏舒缓的《霓裳》过后紧接着一曲《六幺》,把作者从安静神游状态带回到现实世界。《六幺》又名《绿腰》《录腰》《乐世》,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有记载:《绿腰》本名《录腰》,后讹为此名,今又谓之《六幺》,然《六幺》自白乐天时,已若此云,不知何义也。[3]

根据胡仔的说法,是说《绿腰》在流传的过程中,曲名发生可变化,到白居易那个时代就已经改名为《六幺》。《六幺》同样也是从西域传来的胡乐,只是传入中原以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据史料记载《六幺》传入中原的时间早于《霓裳》,初唐诗人贺朝在《赠酒店湖姬》中的末句写到“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乐世》即《六幺》,所以参考诗人贺朝的生平,《六幺》传入中原应不晚于初唐武则天时期。[4]《六幺》的曲调在唐朝时就颇有争议,这争议出自一个典故。

此事过后,就使得《六幺》的曲调是既有“羽调式”又有“枫香调”,根据典故中“枫香调”的弹奏效果“听其下拨如雷,出神入化”,再联想到《琵琶行》中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可以看出来此时琵琶女弹奏的应是“枫香调”版的《六幺》,至于“枫香调”早已年久失传,但《六幺》整首曲子给人的感受通过文献记载我们还是可以了解的。以白居易好友元稹的《琵琶歌》[5]为证:

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撚。我闻此曲深赏奇,賞著奇处惊管儿。管儿为我双泪垂,自弹此曲长自悲。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

此处的管儿即段善本的徒弟,同样善弹“枫香调”《六幺》,通过诗中描写可以推断出《六幺》曲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而且风格是凄凉悲伤,催人泪下。难怪作者听完一曲《六幺》发出“我闻琵琶已叹息”。《六幺》的曲词具体描写了如下内容:

菊黄芦白雁初飞,羌笛胡笳泪满衣。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沈宇《乐世辞 武阳送别》

管急丝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白居易《乐世》

通过上述七言四句的对照,可以看出《六幺》歌词中经常出现抒发忧愁和描写离别的场面,乐曲的风格自然也是婉转而惆怅。

一首《霓裳》一曲《六幺》,再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境况,作者在被贬之前,曾居庙堂之高,位居翰林,因为越权言事,关键是言的事是主张朝廷打击节度使的嚣张气焰,这本是为朝廷着想,谁知落得个“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下场,被贬为江州司马,现在是处江湖之远。上文提到《霓裳》是宫廷音乐的代表,而《六幺》则是在民间流传。两首曲子的差别,也许就是作者此时内心的写照,联想起往日的青云直上与今日的悲凉下场,真的是感慨万千。再一曲作罢,座下谁人不泪垂,只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6]音乐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音乐可以让你或喜或悲,或笑靥如花或泪目涟涟。诗人们这种“走心”聆听,“动心”感受,“动心”表达。才让我们领略到如此经典的作品。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指出:“一代有一代之音乐,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皆所谓一代之音乐文学也。”因此从“诗与乐”结合的作品中的音乐入手,必会使我们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也为我们鉴赏古诗文指明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1.

[2] 靳欣.说不尽的《霓裳羽衣曲》[J].寻根,2008(6):101.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07.

[4] 李晓君.论《六幺》[D].河北师范大学,2008 :7.

[5] (清)彭定求.全唐诗[M].中华书局,1982:4269.

[6] (汉)戴圣辑.礼记·乐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2.

[ 责任编辑 谷会巧]

猜你喜欢

古诗文高中语文音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