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在地理课堂中的作用

2018-02-11李小倩李俊材张敏周申立

学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生活课堂

李小倩+李俊材+张敏+周申立

摘 要:地理源于生活,想要教好地理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一方面这是对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切实践行,另一方面更是将地理课堂生活化,拉近课本和生活的距离,进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激情,指导学生用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活;地理课堂;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8-009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8.060

一、生活是传授地理知识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首先要清楚地理是一门兼容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特征及地理事物、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正是这些理论性强、接受困难的知识点成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拦路虎。如何解决这只“虎”呢?陶行知先生说过:接知如接枝。学生本身固有的知识与经验为根,教师即将传授的知识作为枝,而生活就是连接根与枝的桥梁和纽带[1]。将生活带进地理课堂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构建了载体,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例如,对四川的孩子来说“巴山夜雨涨秋池”是生活中能切身感受的现象,首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大巴山地区(四川盆地)经常夜晚降雨。教师立足于前面所讲的热力环流及大气降水的知识,以学生生活经验为纽带,来解释巴山多夜雨的原因是:在夜晚的时候,四川盆地中间地势低平的地方较四周海拔高的地方,散热慢,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引发降雨,继而讲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山谷风的形成。

二、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开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是学好一门课的主观条件,而在地理课堂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通过生活拉近地理和学生的距离,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身边以及地理的实用性,才会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2]。比如教师在讲解高压和低压时,可以引用藏民使用高压锅做饭的事例,高原上气压低,水不到100℃就沸腾了,藏民只有使用高压锅,脱离低气压环境才能将饭做熟,学生惊愕,原来看似简单的做饭还蕴藏着地理原理,瞬间对地理“另眼相待”。教师在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新课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生活可以将地理课堂中的难化易、抽象化具体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科目,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用生活来解读地理,把深奥枯燥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易懂、易解、易记。

例如在讲“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时,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小剧情来帮助学生学习。如下:两年后,高考如约而至,你以高分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学有所成的你在安徽找到了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工作了几年,你遇到了你的另一半,但对方在青岛工作,几经思虑后你决定去青岛和他(她)结婚生活;生活稳定下来以后,你把年老的父母接到青岛,方便照顾。

教师提问:上述情景涉及了几次人口迁移现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由于剧情涉及学生未来几年的人生轨迹,让他们充满新奇,积极参与讨论以后很快得出结果:经历了4次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别是文化教育、经济、婚姻、家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明白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

四、生活能充盈地理课堂,使其丰富多彩,魅力四射

通过生活这个纽带,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充盈起来。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的时候,可用“吃肉”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来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地理秘密,欧洲人餐桌上最常出现的是牛羊肉及乳制品,中国人普遍爱吃猪肉,而印度人从来不吃牛肉,并对牛有着深深的崇敬之意。这些饮食现象都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欧洲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全年温和湿润,盛产多汁牧草,因此畜牧业发达,欧洲人爱吃牛羊肉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中国位于东亚,处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不适合牧草生长,因此飼养以粮食为饲料的猪在东亚较为常见;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量大,洪水泛滥,洪水退却之后耕地板结,家家户户需要牛来耕地,翻松土壤,所以牛在印度很珍贵。在此番讲解下,学生们早已被深深吸引,自然而然地被从生活小事——吃肉带入到课堂主题世界气候,教师也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不难发现将地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将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引入课堂,可以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充满新鲜感。

五、生活使地理课堂内容及时更新,使学生与时俱进

最能体现这一作用的非生活热点莫属。生活现象包罗万千,每天发生的热点问题也五花八门,教师的任务就是从这些各种各样的生活热点中挑出和地理有着密切联系的热点,给予加工,应用到课堂之上。这样有利于加强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对随时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应变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教师可以剪切其中讲述中国“南米北面”的饮食现象的视屏播放给学生看,从视频中的旁白学生可以了解到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南北气候差异,学生在关注了影视热点的同时,对我国南北方差异的认识也逐渐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又如,在讲解必修二“季风水田”农业的时候,可以联系这样一篇生活时事报道:“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再创世界纪录。”2017年10月15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袁隆平是怎么做到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学研究资料,自学季风水田农业的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书本知识的兴趣,也做到了让学生了解生活热点,做到不与社会脱节,与时俱进。

总之,学以致用,“学”是为了“用”,地理教师在教会学生判读地理事物、认清地理规律之后更要教学生回到生活中去,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明白用地理知识为生活、生产建设服务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4]。

参考文献:

[1] 黄文山.多用乡土案例,感受生活地理——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活动为例[J].地理教育,2017(8):9.

[2] 董会悦.中学地理教育生活化初探[J].学周刊,2016(13):111.

[3] 李综录,孟方芳.例谈热点问题的地理教学案例化[J].地理教学参考,2017(9):34.

[4] 张艺峰.高中地理教育中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7(7):171.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生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从“刘易斯拐点”谈“人口迁移与产业发展”专题复习策略
集聚效应、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内容详析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