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及其教育对策初探
2018-02-11万明
万明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转移,这就造就了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难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保障,极容易滋生一系列的身心问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应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三方面入手,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9-004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9.02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步入社会转型关键时期,而剧烈的社会转型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我国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造就了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本文基于调查分析的方法,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身心健康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分析
(一)“亲情饥渴”现象严重
由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都是跨区、跨省务工,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一年到头很难有机会和父母相处,无法感受到父爱和母爱的温暖,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在这一背景下,许多留守儿童在心理上都存在一些问题,甚至部分产生了对父母的怨恨之情,叛逆心理十分严重。
(二)自卑、孤独心理比较严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加之周围环境和同学、伙伴的歧视,往往会在心底产生一种被遗弃的心理,自卑、孤独心理比较严重。这些儿童往往对父母的亲情具有强烈的渴望,害怕周围人同情的目光。由于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且经常处于压抑的心理状态之中,农村留守儿童往往会自我封闭,不善于交往,甚至部分儿童由于极度自卑,存在自虐甚至自杀倾向。
(三)狭隘、自私、自我中心意识明显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一般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平时的家庭教育责任完全落在祖辈身上。由于,传统文化和教育水平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人难以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例如,受到“隔代亲”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祖辈们往往对留守儿童溺爱有加,管束和教育不足,在与家人和同伴出现矛盾时,往往会进行袒护,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留守儿童狭隘、自私、自我中心的心理意识,对外往往表现为虚荣心强、心胸狭窄、十分计较个人得失。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教育建议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身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仅凭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庭层面
留守儿童身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父母不在身邊,因此,远在外地的父母不能将儿童的管理和教育问题全部推给祖辈家长,应该利用电话、网络等多种手段增加与儿童的沟通,关心其生活、学习和情绪状态。此外,父母不仅要与儿童直接交流,还应该多与其他监护人和学校、教师交流,及时全面掌握儿童的成长动态。
留守儿童的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相对不足,再加上家长需要外出打工等因素的影响,儿童的成长均衡问题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如果家长必须要外出打工,首先要提供给儿童必需的生活开支。其次,家长要教会儿童基本的生活技能,使儿童在物质需求和自身条件方面能够满足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儿童的祖父辈监护人要采取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一方面要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一方面又不能过分纵容和溺爱儿童,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鉴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往往比较脆弱和敏感,父母要利用有限的机会加强教育,提升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交往意识,以最大程度减少儿童的孤独感。
(二)学校层面
在学校教育层面,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应该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上的每一名学生,以减少留守儿童在班级内的不公平待遇感。例如,留守儿童往往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逆反心理比普通儿童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在对这些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要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切忌简单粗暴。对那些“问题型”留守儿童,教师要多沟通和引导,基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点,进行关爱式的谈心和家访,以有效缓解他们的“亲情饥渴”和孤独心理。
在学校管理方面,建议农村学校积极进行学生心理健康诊疗室和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在档案建设方面,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不能给留守儿童带来负面的心理认知,否则就会失去其本初意义。例如,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并避免那些带有明显针对性和刺激性的问题。
(三)社会层面
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环境,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净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通过行政管理和政策引导,为广大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和流动是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根源,只有解决农民的就地就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因此,政府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的就地就业问题。
其次,各级政府要引导社会团体和机构做好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和服务工作,构建起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化监督和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教育、生活等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最后,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构建起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例如,可以利用农忙和春节等农民工返乡时段,向留守儿童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子女教育,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慧玲.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7).
[2] 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