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综述

2018-02-11孙晓涵

学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心理健康

孙晓涵

摘 要: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学校布局随之规划调整,教育资源优化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数量加速增多。与此同时,农村寄宿制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关注的焦点问题,应从多方面因素进行探究。

关键词: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9-003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9.020

一、学校因素

(一)学校资金

邱智德(2014)调查结果显示,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对县级教育投入资金不足。随着我国留守儿童群体的日益增多加剧了寄宿制学校的数量需求,县级政府不得已的采取降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置标准,采取简单扩展和拼凑的方式,以次充好,降低标准来满足学生寄宿的需求。

(二)学校管理

张明国(2014)研究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全程监管会使学生产生压抑的心理和逆反心理。高利华(2017)以中学寄宿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表明,为了提高升学率,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节奏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增加,焦虑感增强,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吴方文等(2016)对13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管理水平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师资力量

吴文燕(2012)以崇阳县寄宿学校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寄宿制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教师专业水平偏低,且由于待遇较低,存在工资拖欠的情况,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教育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责任心。甘琼英(2014)对某省23所寄宿制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往往身兼数职,教师没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上两个调查都显示,即使在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较突出的情况下,学校依然缺乏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

综上所述,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较差会使学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不良,从而影响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孤独感增强,情绪调节困难。学校管理问题而引发的校园欺凌事件,也会诱发学生抑郁、焦虑、低自尊等心理问题的出现,师资力量的匮乏让教师无法顾及到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没有专业心理教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怀和疏导。

二、家庭因素

(一)亲子沟通质量差

储小庆(2009)对重庆市31个区县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很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数家长也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但鲜有家长关注学生烦恼、课余生活和业余爱好。曹宇等(2015)对内蒙古地区的寄宿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占半数的学生在校期间几乎不与父母通电话,在亲子沟通的内容上,只有38%的学生会和父母沟通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与父母之间情感交流的匮乏,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教育缺失

刘海慧(2012)对某地区农村三至五年级的小学寄宿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不良习惯、社会适应困难、情绪障碍等表现,都与缺乏父母的情感关怀与教导密切相关。曹宇等(2015)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寄宿制学生很多为留守儿童,他们的家长多数教育意识淡薄,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并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他们更多的是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照顾,而非道德上的培养、心理上的疏导。

(三)家庭经济负担

张明国(2014)调查研究表明,寄宿学校一年多达几千元的食宿费加交通费会增加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在有多个孩子的情况下,家长背负的经济压力则更大,而学生也会通过家长感受到这种经济压力,从而使心理压力加重。

家长的教育、引导和情感关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失、至关重要的。农村寄宿制学生与家长的接触时间十分有限,而在有限的亲子沟通中,家长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忽略了心理疏导和教育。除此之外家庭经济负担也会给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对他们适应学校、良好习惯的养成、情绪调节、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个体因素

(一)性别差异

陈彦芳(2010)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品德缺陷、行为障碍和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陈泊溶等人(2011)对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男生,其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自责、恐怖身体疾症以及总分上的差异显著。

(二)年级差异

陈彦芳(2010)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不同年级寄宿生在各分量表和总量表得分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利华等(2017)对郑州市3所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初中生。陈泊溶等人(2011)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各因子的检出率以及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因子得分在年级之间存在差异。除了自责之外,其他因子的年级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四、适应能力

曹宇等(2015)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住宿生活的不适应、学业压力的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的不适应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马存芳(2016)以青海藏区寄宿制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會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对于寄宿制学生来说,他们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性别发展差异,都会影响他们在该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其中对于寄宿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适应与抗挫折的能力有助于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智德.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 张明国.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4(14).

[3] 高利华,王丽茹,阙菡雅.郑州市3所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7(8).

[4] 储小庆.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