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8-02-11吴雅琴
吴雅琴
摘 要:当代初中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薄弱之处。尤其是在网络文化、媒介文化、多元文化以及全球化等新的历史条件下,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特征:道德行为不稳定,理想观和成功观多元化,恋爱观理性化等。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9-00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9.014
为了深入了解初中生思想道德发展和德育工作现状,“江西省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课题组以江西省六所初中作为调查对象,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调查,并同时调查当前德育工作的总体情况,旨在为推动初中生德育工作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可知当代初中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同时,我们发现当代初中生思想道德状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初中生的道德发展状况
(一)文明行为习惯
初中生在文明行为习惯方面整体较佳,大部分都能够做到礼貌待人、尊老爱幼、遵守纪律、维护公共秩序。但是,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道德行为的不稳定。
当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上车时,大多数的初中生都会毫不犹豫选择让座,比例达到76%,仅有0.7%的学生表示不会让座。可见,绝大多数初中生在公共场合都能够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要,乐于帮助他人。但是,有21%的初中生表示是否让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体现出当代初中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
(二)基本道德品质
初中生在基本道德品质方面整体较佳,大多数都能够做到正直、诚信、自律。初中生整体诚信品质都非常好,对于“即使老师不在,我也不会作弊”的问题,96.6%的初中生表示“符合”,学生们都有了一定的自制力,能够做到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信应考。初中生在孝顺品质和同情品质方面表现欠佳,对于“我经常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的问题,只有不到一半(43.4%)的初中生能够体谅父母辛苦,主动帮助父母减轻家务负担。对于“我很愿意去帮助生活上贫困的人”的问题,17.1%的同学表示“不符合”。可见,部分初中生同情品质欠佳,缺少对社会贫困人群的关爱。
二、初中生的思想发展状况
(一)政治价值观
调查数据显示,初中生的国家认同感很高,法制意识强烈。但是,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稍显薄弱。初中生有着很高的国家认同感。96.7%的初中生表示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有信心。同时,98.5%的初中生表示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對于“如果你的亲戚中有人逃税,你认为怎么办”的问题,92.1%的初中生认为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应该予以补交。可见,初中生整体都具有很好的法制意识,并且,还能够将自身的法制意识影响到身边的人。如果购买到伪劣商品,18.8%的初中生选择委屈自己,不予追究,缺乏足够的权利保护意识。对于“如果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意见,我会主动提出建议”的问题,30.4%的初中生认为“不符合”。可见,初中生整体的民主意识较薄弱。
(二)人生价值观
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主要考察理想观、成功观和恋爱观三个层面。初中生的理想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倾向于个人利益第一位,社会利益第二位。61.4%的初中生是以个人利益作为自身学习的目的,32.9%的初中生以社会利益为先,认为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初中生的成功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倾向于社会利益第一位,其中,64.8%的初中生都认为成功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初中生显示出很好的恋爱观,95%的初中生都反对在中学阶段谈恋爱,绝大多数初中生都认为在中学阶段谈恋爱为时尚早,影响学习。
三、讨论及建议
(一)正确认识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提升对德育工作的重视
“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认识仍然普遍存在,学校德育工作水平依然停留在表面,没有很好的深入研究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中小学德育地位的调查数据显示,27.7%的教师认为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82.7%的教师认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在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仅有17.3%的教师认为主要责任在学校。可见,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学校应当正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抓好智育的同时,不忘德育工作的切实开展。同时,学校应当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定期召集班主任及德育教师开展座谈及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德育工作水平。
(二)重视德育实践活动,将德育实践作为德育的“第二课堂”
调查发现,目前初中生德育内容空洞、方法单一,大多数局限于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和单纯的道德说教,缺乏实效。学校应当正确认识德育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德育教学和德育实践二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单纯的道德说教和概念灌输,将德育实践视为德育的“第二课堂”,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指导作用。在认真开展德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热心公益、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既注重对学生的德育课堂教学,又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获得道德体验。在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学校要指导学生实现相应的道德行为,最终实现学生道德的认知和行为统一、和谐的发展。
(三)构建“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净化学生成长环境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诸多挑战。一方面,学校应当向家长宣传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改变家长“重智轻德”的思想倾向,整合家校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同时,经常举办家校合作讨论,引导家长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在家庭中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施加正确健康的德育影响。另一方面,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应积极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具体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同时,学校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引导家庭、社会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形成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刘海平,王瑞峰.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之成因及解决措施[J].教育理论研究,2008(10).
[2]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