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的“新思维”
2018-02-11刘舒怀
摘要:对于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新思维”认识和评价,必须对历史和现实予以充分考量。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本文的观点是,苏联模式是列宁世界革命理论合乎逻辑的产物,这在革命战争年代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时代主题的变换和经济发展的停滞,苏联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对抗中耗尽了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更是加速苏联剧变进程。
关键词:新思维;对外战略;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K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5-0249-01
作者简介:刘舒怀(1983-),甘肃会宁人,甘肃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1991年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肯定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学者甚至认为,正是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新思维”改革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的最终解体。那么,这种看法是否真的客观全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政治新星的崛起与改革前的苏联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成为战后苏联历史上最年轻、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党和国家首脑。如果单从个人利益来看,戈尔巴乔夫似乎不应推进改革。但从当时国际环境和苏联所处形势来看,改革是必然的选择。从国际环境来看,二十世纪70年代的苏联,出于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使国家背上沉重的包袱。由于全球军事扩张和不断输出革命,苏联在国际社会当中十分孤立。从苏联国内形势来看,自从勃列日涅夫当政,苏联政策就迅速朝着保守主义倒退,利益格局开始固化。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表达机制和政治参与途径,加上当局实施的强力政治高压,导致中间阶层和知识分子不满的情绪在体制之外不断滋生和增长,随着戈尔巴乔夫后来政治“松绑”,不同政见者最终汇集成为了一种全国范围的运动,成为后来苏共亡党亡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对外战略再调整
作为一个苏联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的、有理想抱负的领导人,面对上台之后内外交困的局面,戈尔巴乔夫想有所改变。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际关系的“新思维”,并以此作为制定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与苏联传统对外战略的比较,新思维外交哲学实际上表明戈尔巴乔夫抛弃苏联长期以来以军事实力作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的传统观念。这种突出转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对外战略制定上,总体上主张合作而非对抗;第二,在大国关系处理上,积极与美国进行裁军谈判,率先大幅度削减核武器,努力限制冲突,并加强与美国高层的沟通;第三,在周边国家关系处理上,对东欧奉行不干涉政策,开始从阿富汗逐步撤出,并和中国建立起睦邻友好的关系;第四,争取柬埔寨、安哥拉、尼加拉瓜问题得以积极解决。在戈尔巴乔夫的大力推动下,苏联开始大幅度的对外战略收缩。
三、从对外战略的角度看苏联解体的原因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1917年列宁抓住机遇领导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此后,世界革命理论开始成为苏共外交的主要目标。不过1921年苏波战争之后,列宁对国家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然而,列宁的继承者们并未坚持这一正确思想。斯大林上台之后,再次开始强调世界革命的重要性,并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体系。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虽然他主张通过和平竞赛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但赫鲁晓夫并不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阶级对抗,也不认为两种制度可以“永久共居”。之后在勃列日涅夫任上,随着70年代初期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稳步提升,苏联高层开始调整之前“和平共处”对外方针,转向了全面的扩张,对外战略呈现出明显的霸权主义、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色彩。到了戈尔巴乔夫当政,由于实力的下降,苏联开始大幅度的战略收缩与调整。与勃列日涅夫时代不同,在戈尔巴乔夫看来,通向安全的唯一道路是政治解决道路。事实上,戈尔巴乔夫已经放弃了自列宁一直以来的世界革命的主张。
四、结语
苏联模式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其背后的逻辑关系仍然根源于列宁世界革命的思想。苏联的对外战略、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交互作用,最终决定了苏联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帝国的命运,走向了衰落,也失去了对人民的吸引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更是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石家庄:新华出版社,1987.
[3]左凤荣.苏联史·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郑安定.世界革命的逻辑与苏联模式的兴亡[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2).
[5]左凤荣.从对外战略的角度看苏联剧变的原因[J].俄罗斯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