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
2018-02-11严飞雷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所有行业都受其影响,可以说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作为新兴的交叉型行业,互联网金融兼具传统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特点,其成本低廉,省时省力;效率高;覆盖率广;发展迅速,可以说是具备了其他行业不具备的优势,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最前沿的技术。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界定,再加上该领域内部的信用体系商不完善,互联网金融不可避免的也会有很多的风险存在。本文作者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研究,以此为依据提出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的策略导向。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5-0231-01
作者简介:严飞雷(1980-),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
一、互联网金融潜在的风险
(一)个人信息外漏风险大
网络金融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原因就是准入标准不高。但是现在的网络金融交易频繁,很多用户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都会在网络上进行登记,最普遍的就是现在的淘宝等等类似的网上购物平台。所以很多不良企业或是商家,甚至于一些中间的问题例如快递员等等,在利益的驱使下都会无视道德约束,侵犯并泄露消费者的个人隐私,给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些网站的安全技术也不到位,就会被一些不法分子进行破坏。
(二)网上资金安全存在隐患,易碰触“高利贷”
互联网的平台存在一个资金周转的作用,例如一些网上购物平台的资金不是直接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流通,而需要通过第三方的支付平台,这个周转期是一个时间段,在此期间,如果是大量的资金停留,就会发生一些资金被挪用或是被偷走的危险。且互联网在法律监管上本就缺乏一些有效的措施,网络本身就是很大的平台,这也就使得风险性显著增加。特别的,“P2P”模式的网络贷款缺乏准入标准,再加上监管不足,使得违法犯罪分子进行诈骗行为的难度大大降低,这样类似的安全事件时常发生,支付风险一直屡见不鲜。
另外,由于网贷平台上的收益见效快,收益广,再加上目前投资渠道的局限性,部分商家或个人依托网贷平台来谋取较高的经济回报,这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就有一些人投机取巧在网络平台上放高利贷,谋取高额回报。这种非法的交易行为存在诸多风险,很多放贷的人会从中做一些手段,如果债务人出现了违约的情况,那么就会使得其自身的资金链断裂,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风险,使借贷人背负大量的债务。
(三)信用体系不完善,违约风险大
“P2P”模式网络交易的信用担保主要是债务人提供的身份证明、财产证明等材料。但是这样的信息就很容易出现行为,且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正确的评估。就算是正确的个人资料,难免有人会钻空子,造成信息的片面性。所以容易出现借款人违约,不能到期偿还,造成损失的情况。
(四)安全保障技术欠缺
互联网金融的载体是计算机程序,那么既然是电脑技术就會难免存在一些运营的风险性。内部原因例如计算机本身的系统故障等潜在风险。外部原因包括黑客、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是存在技术缺陷的。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策略导向
(一)建立并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监管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法律,很多的不法分子会钻空子。互联网金融牵涉到互联网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两大主体,前者为后者提供销售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证监会会对金融机构进行监控,但对互联网机构却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与制约。监督管理部门要及时的了解市场动向,制定并完善法律规范,约束市场行为。加强监督体系,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安全体系
互联网存在的风险,就要在互联网的安全维护上做功夫,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升互联网环境整体的安全水平。在内部方面,要构建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整肃互联网金融的整体环境,加强数据信息管理,为互联网金融环境安全提供制度保障;在外部方面,要加大投入,切实保障硬件安全,优化网络运行,提升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等级,保障硬件环境的安全。另外还要加强授权、密钥等技术的更新发展,做到万无一失。
(三)增加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对互联网金融潜在的风险实施有效的监管,其重点就是加强内控以及加快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体来说,加强内控,就是要以体系内部的内规章制度和组织架构为基础,对操作规程、风险防范制度等进行规范。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依托技术手段;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涵盖了电商身份认证、个人及企业的信用评估等要素,在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随机风险。
总之,我们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能使得社会价值这块“蛋糕”越做越大;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将互联网金融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得广大用户能有效避免经济损失,从而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维护整个市场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1:27-33.
[2]张玉喜.网络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02,10:139-140.
[3]岳利军.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风险特征及防范对策探讨[J].财经界,2014(11):10.
[4]童文俊.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