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础教育的三大矛盾及其对策
2018-02-11吴夏
摘要: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基础教育发展目前所存在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矛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5-0037-02
作者简介:吴夏(1983-),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地区差异逐年缩小,教育资源均衡问题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仍存在矛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过高的教育质量需求与教育三支队伍不相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过旺需求、过高期望值与社会环境大气候的不相适应,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也成为基础教育发展面临基本矛盾。如果矛盾能得到稳妥处理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基础教育的成果就难以巩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就难以稳固。
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据社科院调查报告表明:未来教育支出仅此于食品排在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的第二位。由此充分证明城镇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度高,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教育消费市场有着无限的潜力。社会群众教育需求逐年增长的趋势与之相比,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则明显滞后。如何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是基础教育能否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以阜阳为例,几年来,我市办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进行,“两免一补”政策已经实施完成,但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几乎每个家庭都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优质教育资源毕竟有限。
除阜南之外,早在1998年,我市就已基本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颍泉区率先在全市第一个通过“两基”评估验收。近年来,义务教育投入趋于多元化,建成的私立民办学校达24所,也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实行“两免一补”和农民工子女免借读费政策后,确实解决了特别困难群体子女就学的部分困难,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政策配套不到位,给部分农村和城市学校的政策运转带来较大困难。
对策:扩大教育市场的准入程度,多种形式办教育,不失为解决矛盾的尝试方法。
突破政府包揽的过于庞大的公立教育体制,教育市场准入程度进一步扩大,充分发展民办教育,便成为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不失为解决矛盾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育成熟及社会大变迁的影响,教育也不得不直面市场需求,要形成以市场介入教育并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的新型教育运行机制。教育服务市场的形成,说明在公共教育体制之外,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提供方式。这就是教育的市场化公益行为,或者通俗地说,社会办教育。因此,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将教育通过市场运作来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问题。而一个可能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办法,就是利用公办教育资源通过改制发展民办教育。如前所述,政府无法把庞大的公立学校全部包起来,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把一部分公立学校变成民办学校,减少公办教育的规模。在此,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通过国有资产有偿转让的途径,二是实行国有民办。前者关系到对国有资产的评估问题;后者关系到产权明晰的问题。但不管怎样,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还是如何架构多主体的混合型学校类型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教育三支队伍与过高的教育质量需求的矛盾亟待解决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都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较高的诉求。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入的高低。目前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都越来越高,而要实现这些,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长队伍、管理队伍和一整套科学管理制度。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使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水平以及教育質量得到不断提高。
目前,基础教育面临着从未有过的良好发展机遇,有着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和社会条件,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教育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不断扩大,还要优化布局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随着人民对教育需求的增加,在基础教育内部,迫切需要建成一批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尤其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逐渐拉大,人们对接受高质量和高水平基础教育的要求日渐强烈。导致公办的重点学校招生压力巨大,划片就近招生变得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中、高考的成绩仍是“指挥棒”,衡量学校和学生的主要标准还是分数,大众对新课程改革还是缺乏认同感,加上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思想陈旧、教育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变革以及师资不足等条件的制约,使得基础教育不断陷入困境。
此外,师资短缺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由于农村条件差、教师待遇低,造成教师流失严重,而一些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严重,有的学校45岁以上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近一半以上,英语、科学、信息技术及音体美等课程老师严重不足。有些农村学校由于教师人数少,学校不得不实行包班制,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能胜任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越来越少,使基础教育前进的步伐、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教育质量下滑的局面,对这种局部存在的现象不可掉以轻心。
对策:培训教师改造弱校提升管理是解决矛盾的探索良药。
这一矛盾的解决,一方面是加强对薄弱校的改造,加大经费投入,选调好的校长和一批骨干教师,提高薄弱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并且对一些“热点校”进行改制,实行“公办民助”或改制为民营办学,如阜阳的“耀云中学”,实行缴费上学,并逐步减少财政压力,逐步缓解学校招生方面的压力。
至于对教师的培训,近年来,各地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通过开展各项教师培训课程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为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保障。目前各课改区教学水平明显提高,课堂上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运用广泛,与学生的互动增加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一个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和氛围,正在逐步形成。特别是在近年的中招中实行了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已由过去的分数评价转变为等级评价,更关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新的制度就要求校长、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改变传统的管理制度、教学理念,迅速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在学校内形成包括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适应教育的新发展。
当然,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寻求一个合适的改革模式,稳步推进,循序渐进。
三、社会对教育过高的期望值与社会环境大气候不相适应的矛盾不容忽视
现在一方面,由于择业方面及生存方面的競争,对外经贸的发展,外国对高水平、高素质的文化需求观念的冲击,社会对高水平、高文化人才的实际需要,使得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前景的不容乐观,使得社会对教育过高需求与社会环境大气候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明显。
特别是由于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的滞后,要想取得一个心仪的工作,或一个在家长看来相对稳定、美好的前程,仍然需要挤高考“独木桥”,可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网吧管理的疏忽、影视等作品的泛滥,特别是对于那些可塑性较强、思维尚未成熟、抵制诱惑能力差的中小学生,这些社会大环境大气候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成为基础教育前进路上的不安全隐患,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
在实际中,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存在,一是基础教育领域发展水平的差距和不平衡,另外,现在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方面是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人人都渴求成才;另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信任度、支持度不够,“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尚未形成。
对策:缓解就业难,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是缓解矛盾的有效策略。
我们深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就业难问题”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有所缓解。值得一提的是,人人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支持教育,全社会各个阶层、方方面面都应关注、关怀、支持教育。要为教育鼓与呼,果真如此,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能够不断得到解决,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参考文献]
[1]翟博,孙百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2(5):22-26.
[2]关松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正视矛盾与理论澄清[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14-15.
[3]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8.
[4]杨小微.近五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研究的进展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2011(3):6-10.
[5]叶澜.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呼唤解放思想的深化[J].基础教育,200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