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2018-02-11周广艺李清平

关键词:中华文化外国民众

周广艺,李清平

(1.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国防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1] 210。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研究的重要性,提倡用行之有效的途径传播中华文化。目前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在新形势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研究尤为重要。实施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提升弘扬中华文化的效果,从而加快文化交流合作,更好地促进理解,消除分歧,推动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文化软力量[2],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文化是标志某个民族或者人群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方式、文学、艺术、音乐作品等等的总和,凸显一个国家人民的本质。我们所推广的中华文化包括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优秀传统中华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丧失理性、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糟粕[3]。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208。

从已有的研究看,目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主张以人际传播为基础,大众传播是关键,拓展群体传播[4]203。还有学者提出从传播过程分析,可以分为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两种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5]145。从对外传播范式分析,推进对话传播、 精准传播和故事传播,促进对外传播文化[6]16。这些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从外在社会因素层面诠释文化的传播范式。对外推广中华文化不仅受到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体内在认知心理学因素的制约。然而学界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较少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对外文化推广。仅有研究指出文化推广必须考虑认知心理学因素的影响,文化传播需要依靠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再现,以此“表征”为载体来感知他人心理和集体共识的认知行为[7]。外国民众感知、学习和记忆信息的特点,影响其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制约他们吸收中华文化信息的效率。本文主要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析影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认知心理学因素和如何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有效弘扬中华文化,开辟卓有成效的认知路径帮助外国民众领会中华文化魅力。

二、影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认知心理学因素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感知、学习、记忆和思考信息[8]12。外国民众在了解和加工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的过程中,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信息加工理论和记忆的建构本质有助于我们了解境外人士处理信息的特点,制定顺应他们认知规律的方法,促进境外人士有效地解码我国丰富的文化信息,帮助他们把这些信息存储在记忆中,以便灵活自如地提取这些文化信息。

(一)信息加工理论为中华文化的认知加工奠定了基础

信息加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各种认知加工,比如解码、编码、存储以及如何以各种形式提取信息,从而理解认知或其他心理现象[9]431。先天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结构和功能(比如记忆容量),而后天养成则提供了环境上的支持,以允许个体充分利用现有的生理功能,实现认知加工的内在变化。虽然从长远来看,人脑可以存储大量信息,但同一时段的注意力和加工能力有限,无法不加区分地全面深入加工所接触到的信息。只能从接触到的大量输入信息中挑选和注意到一部分信息进行深度加工。[10]85-86加工过程是指人们理解文化信息时,促使其掌握这些信息形式和内涵的联结,经过一系列操练,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吸收性信息,然后通过内化,实现自动化。个体才有更多的注意资源去关注其他信息。信息加工中的注意理论认为注意是语言文化学习的必要条件。[11]153人们通过感觉等认知过程获得大量信息,实际只能识别有限的信息量进行加工。只有那些被学习者注意并经学习者的大脑理解加工后的知识点才能被学习者整合,存储到工作记忆中。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习者选择性学习,采取手段帮助他们注意并深入加工重要文化信息,以便他们理解和存储这些信息。

同时给学习者提供产出文化信息的平台,让他们注意到自身对目的语文化的诠释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距,查漏补缺,避免对文化产生误解,提高提取信息的效率。

(二)记忆为中华文化的存储创造了必备条件

记忆作为信息加工的一种过程,是指我们存储、提取过去的经验,并把这些信息用于当前情境的一种动态机制。

首先,个体需要注意和理解信息,才能把它们从短时记忆转移到长时记忆,并把新信息与那些已经存储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个把新信息融入已有信息的现存图式的过程称为巩固。[9]143

其次,为了有效存储新信息,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策略比如分散练习、记忆术、复述、联想法和生成有意义的线索等提高记忆效率。分散练习,把文化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不同时间,而不是挤在一次完成,以便产生间隔效应,由于每次学习,个体可能采用不同策略编码,加强和精细化了这些信息的图式,从而使信息得到巩固,学习过程分散,通过重复学习及其睡眠期间的重复激活,信息便融入更加持久的长时记忆系统。记忆术是一些特殊技能,把零散信息转换成有意义的组块,帮助个体提高记忆信息的效率。个体通过对新信息进行精细性复述,组织新信息与已储存的知识建立联系,使新信息快速编码,整合到已存储的知识图式中,对新信息的储存将持续更长时间。提高记忆的有效方法还包括个体自己生成一些有意义的线索,这些线索能易化编码工作从而有利于存储和提取信息。[12]33-34

总之,遵循信息加工和记忆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境外人士领会中华文化的效率和增强对中华文化记忆的持久性,为推广中华文化,深化中外交流,促进文化交流铺路架桥。

三、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设路径探讨

在国际上推广中华文化是主动顺应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大势,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中华文化的需求,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各国人民心灵沟通,对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让中国的国家形象更加闪亮。为了有效弘扬中华文化,我们需要立足世界各国文化学习者的认知机制,遵循文化学习的认知规律,开创行之有效的新路径,为国内教育机构对外弘扬中华文化提供有益启示。

(一)运用认知策略,促使外国民众深入加工中华文化信息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个体无法在同一时间段关注和加工所有接触的信息,只能解码他们注意并深入加工的信息。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厚的文化财富。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根据个体认知规律,无法让外国民众短期内深入加工所有的文化知识。我们需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干预,选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智慧结晶,把这些文化信息进行分类,以便学习者能够选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深入加工。然后强化各个板块的重点信息,突显重要文化信息的外延和内涵,达到外国民众内部加工程序的优化,从而深入加工重要文化信息,进而形成文化信息形式和内涵在学习者工作记忆中的正确联结。

首先,根据个体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原则,实施信息分类展示,让个体选择所需要的重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文化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中华风土人情、中华商贸习俗、旅游、中医、艺术、中华文学等模块,并按照授课语言、难度级别、适用人群、课堂形式、教学目的和内容属性进行分类,外国民众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适合自己的信息。

其次,文化课堂力求新颖生动,把重点信息通过划横线、加粗、不同字体等形式进行视觉强化,同时把重点信息的外延和内涵联系起来讲解,以便深入加工重点信息。讲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除了展示节日的外在习俗外,还需要挖掘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些传统中华节日体现了家庭团圆、尊亲敬老、和谐人际关系的 “中”与“和”思想。在当代我们依然能从“中”“和”思想中吸取精神营养,为改善人际关系提供有益启示。中和之道也即中庸之道,简而言之,意为中正和谐,具体而言,就是要用公平、合理、和谐的原则,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13]9。“中”与“和”精神注重孝道、仁爱、礼让,中国人民追求家庭和美,人际关系融洽。儒家所倡导的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兄友弟恭等传统美德,对树立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现代家庭美德有重要指导作用。儒家提倡仁爱、重义、循礼、诚信。墨家也提出相似理念,比如“兼爱”“言必信,行必果”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和谐发展与平等、友爱、诚信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对外弘扬我国当代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比如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国梦等,也要提及这些文化现象体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世界各国民众了解当代中国为人民服务、积极进取的文化魅力。通过展示文化现象的表征和内涵,可以帮助外国民众在实时理解时实现文化外延和内涵的正确联结,促使他们正确地深入加工文化信息。

(二)采用记忆策略,提高外国民众存储中华文化信息的能力

外国民众深入加工中华文化知识,实现文化信息外延和内涵在工作记忆中的正确联结后,需要转入长时记忆中长期存储这些文化信息。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引导外国民众采用记忆策略,提高他们长期存储这些信息的记忆容量。

首先,为外国民众提供网络碎片化学习模式,帮助他们实施分散学习,通过把文化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不同时段,让个体每次学习采用不同策略编码,使文化信息图式更加精细化,从而存储在更加持久的长时记忆系统。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为全世界民众提供丰富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开创形式多样的微课版块,包括文化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电影、中国音乐等,每个版块分为若干章节,循序渐进学习中华文化信息,采用实时互动教学方式,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开展碎片化学习模式,访问网站人员只需点击感兴趣的课程,就能随时随地学习相应的内容。通过反复学习和睡眠时间的反复激活,促进学习者存储文化信息。

其次,运用记忆术也能提高记忆效率。记忆术的原理是把零散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帮助个体提高记忆存储能力。最常用的记忆术是分类组块、交互式想象。外国民众通过分类组块来记忆中华传统美食,把名菜按照他们的种类进行分类,记忆效果更加明显。交互式想象指创造一个能把一系列独立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的想象,例如外国民众可以想象自己身临其境,参与春节的各种庆典活动,从而了解春节的特色,记住中国的春节习俗。

再次,提高记忆的有效方法还包括帮助个体组织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联系,有利于个体长期储存新信息。比如社会科学工作者讲解“天人合一”理念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可以把这些中华文化理念与外国民众记忆中已存储的当前热点问题有关环境治理的信息建立联系。该理念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表现为把人与宇宙看作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道家思想倡导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儒家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谐观,人类要保护自然,与万物和自然共生共存,各得其所,才能达到人类与天地万物普遍和谐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理念起源于农业文明,但其内涵对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重要指导意义。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运用科学技术不断改造自然,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在伤害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利益,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考验。如今,千百年来继承和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帮助人类意识到推进绿色发展,与万物和自然共生共存的重要性,对于遭遇环境危机、能源短缺的现代社会,有重要指导意义。讲解 “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时,可以把这些思想与外国民众记忆中已存储的当前国际形势联系起来。目前,国际冲突不断,国际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国际恐怖主义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抬头。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为有效化解国际冲突提供新的思路,主张用求同存异的方式,互相尊重,追求共同利益,不搞霸权主义,不把自己的思想、信仰、制度、利益强加于他国,有效避免和化解矛盾和冲突,共建和谐世界,促进共同繁荣。中国历来就有“外睦者人事济”“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之说,坚持用和平方式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实现与他国和平共处。通过向世界宣传包容和谐的中华文化,能让外国人消除对中国持有的诸如威胁论、霸权主义的误解,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热爱和维护和平,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求同存异,和睦融洽,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最后,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为外国民众总结文化关键词,让他们能生成一些有意义的线索,按照线索对信息进行有效编码和存储。为了记忆一个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中华思想家的列表而采用的记忆策略,其作用很可能不如为了把这些思想家及其理论的主要观点相互联系起来而使用的记忆策略。

(三)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外国民众提取中华文化信息

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积极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各国民众参与,由单向的文化传播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跨文化交流。邀请各国师生来华学习中华文化,举办系列中华文化的比赛。通过竞技,让学生呈现中华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注意到自身对中华文化理解和中华文化本身的差距,从而精准掌握中华文化。同时让外国学生融入中国家庭和社区,参与书法、剪纸、太极拳、中华美食制作等互动类文化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举办联欢会,组织具有中国特色的诸如舞狮子、做灯笼、做汤圆等庆祝活动。这些文化习俗活动能调动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参与中华文化的互动活动。

开创性地推动中华文化在境外当地的本土化发展。推进中华文化在境外当地的本土化发展,满足了外国民众对学习中华文化的需求,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璀璨文化,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了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并且对当前世界存在的问题和促进世界和谐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传播中华文化,而是走出象牙塔,融入社区,与当地文化生活环境相交融,贴近当地民众思维、习惯和生活,服务大众,与社区大众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开设中医、太极拳、纺织服装、中国饮食文化、中华农业、茶文化等特色文化体验课程,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民众的多元化需要,让外国民众通过体验中华文化,巩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他们从记忆中提取中华文化知识。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文化与价值竞争激烈,文化软实力的展现和输出,几乎与硬实力的提升同等重要,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和实力的窗口[14]。有鉴于此,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日本的日语学习中心都在努力进行文化传播路径研究,向全球扩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对于这场“文化热战”,有着五千多年璀璨文化传承的中国应该是重量级的参与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必然体现,契合全球化的宗旨。

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总结认知心理学规律,不断完善文化传播路径,加大弘扬中华文化的力度,有效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魅力,让中华文化顺利走出去,并在各国生根发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开辟多方位的传播路径把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推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化五千年来传承的智慧结晶惠泽世界其他民族,推动世界和谐发展。让中华文化逐渐被外国人熟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奋斗向上、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推进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崛起。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外国民众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外国公益广告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