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图书贸易关联度构成及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2018-04-24田常清
田常清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化,并逐步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互惠互利之路迈进。“一带一路”倡议为提高我国出版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巨大机遇。[1]20-25它不仅是一条经贸合作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交流互鉴之路。[2]6-7而作为推动国家间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图书的对外贸易必将直接影响我国文化输出及“一带一路”建设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本研究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在出版领域引入贸易关联度研究,并将其细化到图书贸易,通过探讨图书贸易关联度的构成及其内部作用机理,力求构建出较为科学可行的测评指标体系,以期系统梳理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双边图书贸易的密切程度及不同强弱梯度,为制定国别贸易策略,实现图书精准化走出去,进而助推我国与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及互鉴提供思路参考。
一、图书贸易关联度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贸易关联度本身是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本研究将其引入出版领域,主要用于考察两国双边图书贸易的互动关系与紧密程度。
(一)图书贸易关联度的基本内涵
关于图书贸易关联度,目前学界鲜有对其概念的提及与界定。本研究认为,它是指国家或地区间开展图书实物贸易与版权贸易的双边互动关系及其紧密程度。若进一步分析,则可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理解。
从静态层面看,图书贸易关联度是贸易国双方围绕图书开展双边贸易的关联效应的表层强弱状态,一般可通过双边图书实物进出口与版权贸易规模、结构、形式和权威贸易指标等进行综合考察。从动态层面看,图书贸易关联度可理解为贸易国基于双边图书贸易开展文化交流互鉴的关联深度与广度,以及通过长期交往使之由商品交换的浅层关联向文化交流的深层关联转变的一个过程。因为不同于一般商品贸易活动,图书贸易具有商品交换与文化交流的双重属性,且文化交流是其本质属性,这使它呈现出高附加值、正外部性、强渗透力等特点,也使得图书贸易关联度成为一个难以片面量化或割裂看待的动态概念与隐匿、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
由上可知,图书贸易关联度是一个较为抽象、受多方因素综合影响,且呈隐匿、动态变化的复杂概念与系统。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图书贸易的文化交流属性与强渗透力特征,探讨图书贸易关联度内涵及外延时还有必要强化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例外”[3]17-21意识,即一国在借助图书贸易与伙伴国开展文化共享与互鉴的同时,应尊重两国间必然存在的文化差异,做到求同存异的“求同”部分[4]18-22,实现文化融合,也应兼顾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保护,防止他国文化对自身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体系的渗透与消解。
(二)图书贸易关联度的相关理论基础
作为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贸易及其关联度的理论基础最早可溯源至18世纪70年代用于阐释国家间产生经济贸易往来及国际分工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是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二是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该理论强调,各国间产品生产成本的比较差异或相对差异是其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根本前提。三是要素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伊·菲·赫克歇尔(EliF Heckscher)和伯蒂尔·俄林(Bertil Ohlin)提出。[5]45它从生产要素相对禀赋层面总结了相较于他国具有丰富要素资源的国家,在生产某类产品时获得比较优势的原因。
随着国际分工与贸易领域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新国际贸易理论。其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关注于有利自然禀赋的静态视角,而是以动态发展眼光分析国际贸易诸多影响因素,如技术水平、不完全竞争、规模效应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钻石模型”[6]119。
以上理论系统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及重要影响因素,也为图书贸易关联度的构成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二、图书贸易关联度的构成及内部作用机理
国家间图书贸易关联度的形成及其强弱程度与诸多因素有关。若进一步对其进行细化,本研究认为图书贸易关联度主要由贸易互补性、贸易替代性、贸易生态性三大维度与系统构成。
(一)贸易互补性
贸易互补性是指两国开展双边图书贸易过程中因图书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相异、互补而呈现的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两国在图书贸易中的合作关系。这种互补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贸易国双方在图书实物产品或版权方面的明显差异及优势互补的特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互为补充的图书价值的交换,两国才会在图书实物进出口、版权引进与输出等方面表现出稳定的贸易规模、结构及较为密切的贸易合作。当然,这种互补与依赖也有程度区分。
(二)贸易替代性
贸易替代性是指两国开展双边图书贸易过程中因图书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相近、相似或相同而呈现的互相替代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两国在图书贸易中的竞争关系。贸易替代性一般主要取决于贸易国双方在图书实物产品或版权生产、贸易、转化等方面的要素资源状况及其国际流动条件。它反映出两国在图书贸易结构、渠道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相似性与竞争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双方在贸易过程中互相取代的可能性。一般而言,两国图书贸易替代性越强,双方在图书价值及其实现过程中表现出的竞争性越强,开展图书贸易合作的难度就越大。不过国家间双边图书贸易的竞争性与替代可能,可通过建立国际区域图书贸易合作组织、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尽可能规避贸易转移效应。
(三)贸易生态性
贸易生态性是指两国在双边图书贸易这一生态系统中所体现的贸易关联特性及其实现关联深度转换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两国在图书贸易中的贸易潜力,也是双方能够开展图书贸易并保持合作或竞争的贸易关联的关键原因。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两国双边图书贸易是在一定生态环境下进行,而图书贸易本身又是具有高附加值、正外部性、强渗透力且受多方因素影响的呈隐匿、动态变化的复杂贸易活动,所以在此将图书贸易视为一大生态系统。贸易国的双边图书贸易生态越好,两国开展图书贸易活动的潜力越大,图书贸易关联由商品交换的浅层关联向文化交流的深层关联转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若进一步探讨图书贸易关联度三大维度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理,贸易互补性、贸易替代性可以说是贸易关联度的显性维度与直观表现,分别从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的静态层面反映贸易国双方的互动关联;贸易生态性则是贸易关联度的隐性维度与间接表现,从贸易潜力的动态层面呈现贸易国双方开展深层文化交流互鉴的关联度与可能性。其中,贸易互补性主要表现为贸易合作的规模、结构、绩效等,贸易替代性则表现为贸易竞争的态势、结构、强度等,两者同为反映贸易关联度形成与强弱的结果性维度;贸易生态性则主要受到贸易国自身文化实力、产业状况等内在因素和国际贸易环境、格局等外部因素,以及双方文化、制度、地理等方面差异的综合作用,是影响贸易关联度强弱的原因性维度。贸易互补性、替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贸易生态性的影响,同时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贸易生态性;贸易生态性则会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贸易互补性、贸易替代性,甚至使两者相互转化。总而言之,三者相辅相成,是相互交融、彼此助推的动态循环系统,共同作用于贸易国双方图书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与关联深度。图书贸易关联度的构成及分析维度如图1所示。
三、图书贸易关联度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主要围绕图书贸易互补性、贸易替代性、贸易生态性展开测评指标体系逻辑框架的设计与测评指标的初选。
(一)构建逻辑
为保证指标体系层次清晰且尽可能合理反映评价客体的不同维度,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主要围绕图书贸易关联度商品交换的浅层关联与文化交流的深层关联的双重内涵,分别沿着静态、动态视角以及结果—原因的逻辑脉络,将指标体系细分为静态结果型系统、动态原因型系统两大部分。
静态结果型系统包括贸易互补性、贸易替代性两大维度,侧重从静态层面考察贸易国双方互动程度的浅层关联与关系状态,是两国贸易关联度强弱的显性维度与直观结果。其中,贸易互补性强弱主要可从两国图书贸易合作的规模、结构、绩效等方面予以考察;贸易替代性则可从双方图书贸易竞争的态势、结构、强度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动态原因型系统是指贸易生态性维度,重在从动态视角分析国家间基于图书贸易开展文化交流互鉴的深层关联及内在原因,是贸易关联度强弱的隐性维度与潜在动力。具体而言,贸易生态性主要受到贸易国双方自身的文化实力、产业状况、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内在因素及国际贸易环境、国际贸易格局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因图书贸易本身兼具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双重属性,两国图书贸易生态性的强弱还主要取决于双方在文化、制度、地理等方面的差异。
总之,静态结果型系统与动态原因型系统两者相互促进,交互影响,共同推动图书贸易关联度的形成与深度强化。图书贸易关联度测评指标体系的逻辑构建框架如图1所示。
表1 图书贸易关联度测评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二)指标选取与赋权
围绕现有研究成果及前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逻辑框架,本研究在遵循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调研等方法,进一步开展具体指标的细化分解,最终搭建了由高到低包括1大目标、3大维度、15项要素和39项具体指标的图书贸易关联度测评指标体系。其中,定量指标25项,定性指标14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7]2对图书贸易关联度测评指标进行赋权。其核心思路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层次结构清晰的组成因素,并对同一层级各因素进行两两对比,通过专家咨询确定其重要性程度,得出相对重要的判断矩阵,进而明确各项因素权重。本研究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邀请了业界、学界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各层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打分,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如表1所示的各项指标权重,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基本步骤如下:
一是构造判断矩阵,从维度层起,通过采用9分位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A。其中ai、aj(i,j=1,2,…,n)表示因素,aij表示ai对a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
当aij取值为1、3、5、7、9时,分别代表ai、aj两项因素相比,ai对aj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当aij取值为2、4、6、8时,则代表上述相邻判断之间对应的中间状态。其中,对于任何判断矩阵,都有aij= 1/aij。
二是计算判断矩阵,进行重要性排序。根据判断矩阵A,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对应的特征向量ω。计算公式为:
Aω=λmaxω
特征向量ω经归一化处理后,即为各因素的权重向量。
三是一致性检验。因判断矩阵各项取值可能存在偏差,还应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为:
CR=CI/RI
式中,CR是指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一般一致性指标。计算公式为:
CI=(λmax-n)/(n-1)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比率,其取值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比率RI取值
当判断矩阵A的CR<0.1或λmax=n,CI=0时,认为判断矩阵A具有满意一致性,否则应对其做适当修正,直至其满足一致性要求。经计算可得,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指标CR均小于0.1,故可认为各判断矩阵均满足一致性要求。
(三)测评指标解释
为进一步推进后续测评指标体系的优化及实证测评工作,同时明确数据搜集方向与思路,有必要对各项指标做简要说明。
1.静态结果型系统—贸易互补性维度指标
贸易合作规模方面,进出口贸易额指贸易国双方中一国对目标国的图书进出口贸易金额。进出口贸易额占贸易总额比重指一国对目标国的图书进出口贸易金额占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贸易合作结构方面,贸易差额指一国对目标国图书出口值与进口值的差额。结构平衡度指贸易合作中图书、方式、模式、市场等结构的平衡程度。互惠互利程度指两国图书贸易合作相互依存共生的程度。
贸易合作绩效方面,贸易密集度指数(TII)主要反映两国双边图书贸易合作关系的密切程度。计算公式:(i国向j国图书出口额/i国图书出口总额)/(j国图书进口总额/世界图书进口总额)。比较优势指数[8]132(RCA)指一国图书产品出口额在该国出口总额中占比与世界图书产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占比的比重。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指i国图书出口的比较优势与j国图书进口的比较劣势之比。
2.静态结果型系统—贸易替代性维度指标
贸易竞争态势方面,贸易增长率差值指两国图书贸易额增长情况的差值,用于反映双方贸易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趋势。贸易集中度差值反映的是图书在两国双边贸易中集中程度的差距,计算公式:i国图书在对j国贸易中的比重/i国图书贸易在全部贸易中的比重。国际市场占有率(IMS)差值指两国图书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图书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的差值。
贸易竞争结构方面,结构优化程度指两国贸易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产品、渠道、产业等方面层次结构的优化程度。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ESI)用于衡量两国在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出口图书产品的相似程度及发展趋势。
贸易竞争强度方面,出口增长优势指数(ERA)指一国图书产品出口增长率与该国总的贸易增长率之比。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一国图书产品贸易差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用于衡量该国图书竞争优劣势程度。
3.动态原因型系统—贸易生态性维度指标
文化实力方面,文化影响力指一国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程度及他国对该国文化的认同程度。国家创新指数(GII)指一国在制度与政策、基础设施、人力技能、商业和市场成熟度、知识创造、创新驱动等方面的经济创新能力,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每年发布一次。跨文化传播能力指一国通过多种形式将本国文化推向不同文化背景国家,同时吸收其先进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综合能力。
产业状况方面,产业集中度指一国图书出版企业的出版品种、总印数等方面对产业的支配程度。要素资源完备度与利用程度指生产要素的完备性及其被利用的程度。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QC)指以出口的图书产品价格反映的出口图书产品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
市场需求方面,人均国民收入(人均GNI)指一国在一年内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占有量。人文发展指数(HDI)指人类发展的寿命、知识、收入指标的加权平均指数。个人文教娱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指一国个人用于教育、休闲、文化的实际支出占所有消费支出的比重。
政府行为方面,全球治理指数(WGI)指一国政府在开展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行为效率及其治理的有效性程度。政策及法律法规完善度指一国出台的图书生产贸易等领域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程度。
国际贸易环境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安全性、国际文化交流程度、国际贸易秩序稳定性分别用于考察两国面临的政治和经济、文化、贸易环境的良好程度。
国际贸易格局方面,国际贸易地理方向[9]6指世界各洲、国家参加国际商品流通的水平,可用于考察贸易国在国际图书贸易中的地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图书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图书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
文化差异方面,语言交流差异性指两国因语言系统差异而存在的交流差异化程度。文化差异化程度指两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领域的差异性强弱。文化距离[10]23-27指两国享有的准则和价值观的不同程度及差异,指数及计算方法由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提出。
制度差异方面,全球治理指数差值用于反映两国政府行政能力及行为效率的现实差距。制度完备性差异程度指两国开展图书贸易及文化交流的制度体系建设完备程度的差异性。政府效率差异化程度指两国政府行为效率差异的强弱程度。
地理差异方面,地理距离指两国的空间距离,一般以其首都(首府)间的地理距离表示,用于衡量双方图书贸易的便利通达程度。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差值指两国国际贸易地位的差距,是i国图书出口额占世界图书出口额比重与j国图书出口额占世界图书出口额比重的差值。
结语
图书贸易关联度是一个抽象、复杂的动态概念,既包括贸易国双方基于一般意义上图书产品交换合作或竞争的静态浅层关联,更包括两者基于图书贸易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与文化互鉴的动态深层关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日益深化与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间图书贸易必将呈现出不同的关联层次及程度。而作为中外图书贸易关系的考察与量化工具,图书贸易关联度测评指标体系也将在后续的评价模型构建、数据采集与导入、指数加权、聚类分析等实证研究过程中得以修正、完善及应用,从而实现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图书贸易关系及其关联水平的全面测度,为进一步探讨国别图书贸易策略、推动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