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勾勒出民族文化符号

2018-02-11王雪竹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符号学水墨画

王雪竹

(长春艺术设计学校,吉林 长春 130117)

书籍装帧设计虽然是艺术设计领域的一门专业学科,但是,其中所关涉的文化符号也是包罗万象,众多的文化符号不仅仅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部分,而且是民族文化传统符号学中的一部分。据此,可以介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可以得之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制度、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积淀而成的,不仅以经典文献、风俗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而且也以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

一、民族文化符号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转化成为艺术符号,进一步将其民族文化符号化是文化的长期积淀过程。而如何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到书籍装帧设计当中,这是每一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必然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每一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在书籍装帧的设计中,必须像庄子在《外物》篇中所指出的那样,在“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中,快速吸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禁锢已久的一些陈旧的艺术规约挑战。这也即是说,在书籍装帧的设计在世间万类之间,存在着表征物和被表征物的关系。而文化符号学恰恰是利用了书籍装帧的这种媒介来勾勒出某些事物,从而在书籍装帧设计师的心里唤醒一些文化符号,所以,书籍装帧的存在必然也是离不开符号学的一种存在。当书籍装帧设计师一旦给所设计的书籍添加上民族文化符号的时候,必须要自觉地去获得其文化需求,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设计出葆有民族文化的书籍装帧作品,让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即刻在文化的“当代性”与“存在之存在”之间呈现出来,以此来象征或启迪生活,这便是民族文化符号的作用。譬如:中国的甲骨文、瓦当、青铜器、壁画、石雕、染织、刺绣、陶瓷、剪纸、中国结、竹简、线装书、书法、国画、篆刻、古代建筑等等。

二、书籍装帧符号

书籍装帧设计师只有系统地掌握民族文化符号学,才能巧妙地将民族文化符号转化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的艺术符号。正如鲁迅所说:“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线装书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沉稳的普蓝色调加上有条不紊的纤细的线条,可以整体透视出古老中国的人文气息。目前,古老中国的线装书籍已经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并且在世界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图书馆中存放一本线装书,我们都会相信这一本线装书籍一定是中国的书籍,这肯定是民族文化符号学所带来的文化魅力。由此,再推进一种潜在的可能,将书籍装帧设计引申至鲁迅,鲁迅为了使一本书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不仅从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上作出缜密的设计,而且在书籍的插图、版式、纸张、以及切边上都做了深层的考究,使自己所设计的书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以此来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鲁迅还指导钱君匋、陶元庆、司徒乔等画家投入装帧设计工作,正如钱君匋为此回忆说:“鲁迅先生提出是不是可以更多的运用民族形式。他认为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画像石都有其优秀的图案和人物描写,如果将这些运用到封面设计中去,大抵会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据此可以得之,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将民族文化符号应用在书籍装帧上解读,并且将民族文化的符号学转化成为一种新文化维度,其功应该是鲁迅,鲁迅可以称为中国的“书籍装帧之父”。

三、象形文字符号

在书籍装帧设计当中,象形文字是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之一。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书籍装帧设计师可以运用象形文字的图形信息,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或拓展思路,使得书籍装帧设计理念进入一种全新的文化领域。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字体,仅仅从象形文字的样式来观察,其足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文字符号。中华民族的象形文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从大篆、小篆、鸟虫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已经在原始的象形记事和图腾仪式中直呈出来,随着当代的高科技文化符号应运而生成为现代的印刷体和变体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符号学系统,在沟通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在如今,当我们把这些象形文字运用在书籍装帧设计的时候,这些象形文字将彰显出多重的文化情感和多层次的文化意味。象形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世界唯一活下来的象形文字,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象形文字,把书籍装帧设计注入古老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强书籍装帧的可视性和可读性。譬如:朱则杰所著的《清诗史》装帧设计,整体封面设计以粗犷古拙的岩石图纹做底色,突出一个草书的“史”字,在右上侧纵印着宋体的“清诗”,草书的史字神采飞扬,显现出书法的艺术内涵,而清诗的宋体姿态又体现出“清诗史”的端庄与凝重。再譬如,2008年北京奥利匹克运动会,“舞动的北京”会徽形象源于篆刻,在传递着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同时,也可以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画的中国印,联想到书画同源,亦可以仿佛看到甲古文灿烂在绵长的五千年时光中。

四、水墨画符号

客观地讲,水墨画的特殊性与中国哲学、心理学、宗教、历史相关联,同时也倚重着当下的现实生活习惯,在视觉文化上已经密不可分。再从水墨画的图式或图像上说,今天的书籍装帧设计在水墨画的激发下也设计出一些与水墨画相关联的产物,其中有许多书籍装帧设计都是借助水墨画的图式和图像来完成的。譬如:张守义的《罗摩衍那》《鞋匠的儿子》《三家巷》等书籍装帧设计,还有《孔乙己》《悲惨世界》《故乡》等插图,均是以大写意的黑白画来传达水墨的文化精神,他这些独树一帜的装帧设计和插图作品,使他获得了“中国第一封面”的称号。再譬如:吕敬人在《朱熹榜书千字文》书籍装帧的内文设计中,他用文武线为框架将传统格式化,并且注入大小粗细不同的文字符号,以粗细截然不同的线条稳定了狂散的墨迹,在扩张与内敛中衍生出新的创意,把水墨画的固有的痕迹移开,因此也移动了水墨画的观念。

然而,多少年来中国艺术家一直把水墨画的现实环境复杂化,模糊了水墨画的丰富性,也模糊了书籍装帧设计者的感觉,错误地把水墨画的过去范式误认为是不变的规矩。而历史必定是历史,不可能代替现在。历史可以借鉴,但借鉴的目的仍是创新。仅仅就水墨画而言,只有在水墨画的文化结构上去发现和突破,才是改变民族文化观念的一种创新。在今天,尤其是在书籍装帧的艺术设计中,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实验或探索,必须利用好水墨画的图式和痕迹,创造出书籍装帧的全新图像,并且将水墨画的图式和痕迹注入当代人的观念,这既是出于书籍装帧设计的需要,又是用来表述心灵的真实需要。同时,因为书籍装帧设计的实验性是多样性的,亦可以借助笔墨的,非笔墨的,或有拼贴、或有拓印和撕纸的综合方法,来强化书籍装帧设计的图式结构(指“文化结构”和“思想结构”),在书籍装帧的图式中透视出视觉性的文化张力,并且在精神与现实之间结构出一种更加密切的关系,以此走向艺术的必由之路。

从上述所提及的民族文化符号、书籍装帧符号、象形文字符号、水墨画符号来说,在书籍装帧中勾勒出民族文化符号,一定是在不同的地域、空间、时间中所产生的文化反应。但是,在如今已经有许多书籍装帧艺术家心怀着东方美学又兼具着西方美学的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西方文化相交融的书籍装帧作品,已经构成了当代书籍装帧艺术的一种文化趋势。譬如:张守义《巴尔扎克全集》的书籍装帧设计,是加入到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一种设计。他在《巴尔扎克全集》的封面上设计了一盏灯,在灯的后面是巴尔扎克的部分手稿。因为他了解到巴尔扎克总是用白天来睡觉和社交,用夜晚时间来写作。巴尔扎克还有一个小账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本书创作过程中所耗费的灯油等等。如此,再从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观上看,这些书籍装帧作品只不过是书籍装帧艺术家尚未完成的设计作业,仍然需要像西班牙画家约安·米罗所说的那样:“有价值的并不在于一件作品,而在于整个人生的精神轨迹。不在于人生做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他能模糊地看到别人要在比较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的事情。”据此,也可以说书籍装帧艺术家必须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契合点上寻找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并且有意识地去解读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符号,在书籍装帧的艺术中拓展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空间。当然,世界文化的发展之快亦是令人难以想象,在世界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社会体制的特殊性,导致中国文化无法与世界文化相融合,尤其是在书籍装帧的设计中,一直在遭受着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两面夹击,其原因是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性在不断调整,无法使得书籍装帧艺术家从愤懑的政治中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评估体系尚未完成,仅仅是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性中享受文化,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并没有显现与确立。

梳理至此,站在书籍装帧设计勾勒着民族文化符号的立场上看,或许可以看到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和学术倾向,已经有了一条相对明晰的线索,据此,可以提出两个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是在新的书籍装帧史上创造一种新观念或新方法,以当代性的书籍装帧设计链接传统文化关系与现代文化精神的呈现。二是站到现代书籍装帧的最前沿,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释放能量,在一条民族文化路线上创造性地完成书籍装帧设计的民族文化符号设计,并且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在书籍装帧设计的现代性中进行探索,同时,在民族文化的空白处填补书籍装帧的当代空白,从而进入当代。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符号学水墨画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牡 丹 (水墨画)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安静的水墨画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