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视域下弗里达与草间弥生的共同性

2018-02-11徐跃之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10期
关键词:草间弗里自画像

徐跃之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一、引言

弗里达·卡洛是20世纪一位墨西哥女艺术家,其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绝大多数都是以身体、心灵上的痛苦为主题。20世纪与弗里达一样传奇,同为女性艺术家的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她的行为与当时日本传统女性的行为格格不入。在经过一番挣扎和努力后,她勇于拿起画笔,毅然决然与家庭断绝关系,奔赴美国开启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前卫的艺术人生。

弗里达和草间弥生看似毫无关联,但笔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弗里达和草间弥生的生活经验、艺术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并深入探析了二者在艺术创作上的共同性。

二、童年经验对性取向的影响

弗里达在家中姐妹里排行第三,她的父亲一直渴望能有一个儿子,但却只得到了七个女儿。弗里达的母亲无疑对女儿是失望的,弗里达能敏感地感觉到母亲对她的忽视。在六岁那年,她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致使她的右腿较为萎缩短小。她的父亲为了鼓励她,经常带她参与一些如英式足球、拳击这些男性气息十足的游戏。弗里达自己也承认说她所接触的玩具都是些男孩子们爱玩的东西①。因此,她的自画像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给人以男性面孔的阳刚感觉。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发育阶段如果双亲没有合理地引导孩子,孩子长期过于依赖异性家长会造成潜意识中的恋亲情节,而这会导致性取向异常的问题。弗里达的父亲显然在弗里达儿童时期没有对她进行合理的疏导,反而还纵容并乐于看见弗里达模仿男孩的行为举止。这样的儿童经验使弗里达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明确的双性恋情节。

弗里达的童年生活虽然有疾病困扰,母亲虽然没有给予她过多的关怀,但她还是有着享受不尽的父亲的宠爱,而草间弥生的童年生活却与弗里达的截然相反。在草间弥生的童年里,充斥着的是家庭支离破碎的痕迹。

20世纪初的日本是父权社会,男性的权利要高于女性。而草间弥生的父亲只是草间家族在战争年代为了继承家业而抚养的养子,家中真正掌权的其实为草间弥生的母亲。草间弥生的父亲生性风流,与多名女子保持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草间弥生的母亲对丈夫不忠的行为愈发歇斯底里,经常对女儿责骂、殴打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与不甘。她命令草间弥生去跟踪、监视她的父亲。草间弥生长期目睹她的父亲与各色女人间的风流韵事,又遭受母亲的拳打脚踢,导致她很小就认为性行为是污秽的,并对性行为和男性生殖器感到十分恐惧②61。

与弗里达的双性恋情结完全相反,草间弥生是一个典型的无性恋者。无性恋,即缺乏性冲动,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中任一性别表现出性欲望③。草间弥生哪怕是与她这一生唯一承认的伴侣约瑟夫·康奈尔之间,也一直保持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从未发生过实质性的性行为。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提出以“力比多”(Libido)一词来形容性本能的冲动力量④,而这种力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是否能健康发展。显然,弗里达和草间弥生都受到了力比多的影响,她们的心理状态与常人有异,明显表现出这种异样的正是她们两种相对极端的性取向情节。

三、病痛对三重人格的破坏

弗里达6岁那年的小儿麻痹症只是让她内心感到自卑,但并没有对她的生活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改变她命运的是18岁那年的一场车祸。这场灾难使她全身支离破碎并且导致了以后生育困难。她碎片一般的残躯被各种医疗架固定在床上无法动弹。此时,本我被外在牢牢束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本我受到限制时,自我承担了复现外部世界和承担保护本我的任务⑤,但本我遵循“现实原则”,身心的剧痛和初恋男友的抛弃让自我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同时,躺在床上成为家庭的负担使“至善原则”的超我无比痛苦。这样的创伤经验使三重人格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弗里达几乎崩溃。

而草间弥生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草间弥生的家庭是经营苗圃的大家族,她能接触到许多的花草植物,可是她常常看到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长了嘴巴活了过来,她发现了自己的异样,并对这种病态的现象感到深深的恐慌。她将自己所感的现象用笔绘画下来企图向母亲倾诉,但她的母亲不相信她并认为这是她逃避去学校的借口。从草间弥生10岁的时候给母亲画的肖像中无法让人感受到母性的光辉,也无法感受到一个母亲有了孩子的慈爱感。

草间弥生的儿童时代直至少女时代,都受社会风气和所受教育给她传达的“性行为是污秽”信息的影响。正是对性的压抑使本我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母亲的暴力压制让自我无法进行理性的分析,自我受现实社会的束缚对本我不但没有保护,反而更加约束抑制本我。此时,超我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来让本我与自我得到安慰和解放,但其母亲却认为富家女是不应该做这种不符合身份的事情,于是经常撕毁草间弥生的画作并多次把她关在下人房让她好好反省。本我、自我和超我都受到了压抑,三重人格愈发紊乱,这使草间弥生的精神性疾病日益严重。与弗里达一样,她发现在如此绝境中,只有用艺术创作这唯一的方法才能拯救自己。“在那时她是基于一种原始本能的状态在画画”②95,本我的需求从绘画中得以满足,也让她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四、镜子对性压抑后升华的作用

当弗里达与草间弥生决心用艺术创作来自我拯救时,超我就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潜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其中一种就是用艺术表现使其升华、释放,将潜意识与艺术相关联⑥。

因此,弗里达让父母亲拿来了绘画用具,并且在电影《弗里达》中可以看到母亲还带来了一个辅助弗里达艺术创作的道具——镜子,以便弗里达能对着镜子绘制自己的形象。事实上究竟有没有镜子这个实体的辅助工具不得而知,但从弗里达大量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出,弗里达将自己的痛苦释放在绘画中,并通过观看自画像中的自己来转移本我的痛苦。因此,弗里达与自画像之间就形成了一面无形的“镜子”。弗里达的自画像大多都在哭泣或者面无表情被悲伤笼罩。虽然她外表坚强、浪荡不羁,与男男女女都发生过性关系,但通过自画像这面镜子还是让观者深深看到了她想要压抑却无法压抑的本我的痛苦。尤其在她发现自己的丈夫与妹妹有染、自己又一次流产被医生告知要禁欲和无法生育后,她的性压抑达到了顶峰,正如她自己写的“我已毫无希望”。压抑的本质在于将某些东西从意识中移开,并保持一定的距离⑦。所以在作品《剪碎的头发》中可以看到她手中拿着剪刀,刚剪掉了丈夫最爱的长发,穿上了男装,让自己与以往穿裙的女性化的自己保持一定距离。散落一地的长发是她内心极度压抑的写照,过大的男性西装与较小的她显然十分不相配。弗里达真是用这种不相配来告诉人们她内心的彷徨与绝望。

草间弥生也是通过艺术创作来使压抑的自我快乐并得到升华。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性冲动”⑧。草间弥生自我对性恐惧,使本我的性冲动受到压抑。因此,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就是为了释放潜意识中的压抑,她说“制造阴茎就是为了治疗我对于性的厌恶和恐惧,我通过一直做阴茎来对抗内在的阴影”②61。因此,草间弥生的装置艺术里长满了宛如男性生殖器的软雕塑,她让自己置于装置艺术的中间,并通过镜子的无限折射营造“阳具原野”的效果。不仅如此,她在1966年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户外装置艺术中摆放了1500颗镜面球,将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命名为《自恋庭园》。草间弥生站在镜面球的中央,所有的镜面都折射出她的模样,她迷恋自己在镜面上的虚幻的形体,并在这种虚幻中消融达到自我实现。

弗洛伊德认为,当力比多指向父母亲就会产生恋亲情节,如“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而当力比多指向自己时就会产生自我迷恋,即自恋⑨。很显然,无论是弗里达的自画像,还是草间弥生在镜中的自我实现都是自恋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自画像式的虚幻的镜子还是装置艺术中实体的镜子,都对弗里达和草间弥生性压抑后的升华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五、结语

弗里达与草间弥生都是一个传奇的存在,她们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苦行。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两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共同心理特征,并将她们的生活经历与艺术作品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她们艺术创作的动力和背后的意义,即二者都寄希望于艺术创作之中,以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与救赎。■

注释:

①(美)海登·赫雷拉.弗里达[M].夏雨,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8.

②(日)草间弥生.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M].郑衍伟,译.新店:木马文化,2010.

③ Bogaert, Anthony F.Toward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asexuality[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7(10):241–250.

④(奥地利)弗洛伊德.性学三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20.

⑤(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纲要[M].刘福堂,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5.

⑥ 严智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达利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6(4):27-31.

⑦ 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3 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162.

⑧(奥地利)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杨庸一,译.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85:16.

⑨ 沈光鹏.论弗洛伊德的艺术观[D].保定:河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草间弗里自画像
五月·自画像
弗里达·卡罗的睡衣晚会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比钢铁更坚硬——弗里达·卡罗
草间情话
弗里曼·戴森 当代罕见的数学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我的自画像
自画像的内心独白
弗里达的传奇一生
走进草间弥生圆点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