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浮世绘与中国明清木刻版画比较研究

2018-10-17朱赛鸿杨艺婕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浮世绘木刻版画

朱赛鸿,杨艺婕

(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

木刻版画是先在板上雕刻出与绘画相反的图案,再用颜色上色,最后印在纸上完成的绘画艺术。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以其逼真美好的平面形象展示给我们那时的真实生活。江户时代与我国的明末清初时间是同一时期,明清时期的木刻版画历史悠久,发展繁荣,给日本艺术带去新鲜的血液。透过版画艺术,我们可以欣赏到当时社会美好的景致,我们能够去体味前人精湛非凡的艺术技艺,好像在诉说一段段文人墨客的趣味故事。

一、发展概况

(一)明清木刻版画的“传承”

中国的木刻版画很早便登上历史的舞台,最初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出现凹形的立体浮雕像。到了明朝迎来了木刻版画的繁盛时期,可谓“欣欣向荣”,在小说书籍的插图中尤为常见,并且也带动小说书籍的销量节节走高。由于当时文人画家占艺术的主流,出现了绘画和雕刻分开进行的局面,也促使版画形成它特有的特征类型。到了明末清初,绘画与雕刻的工艺分开进行,文人画家越来越多,他们让木版画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明末清初,木版画由黑白向彩色进一步发展,技术更加精湛,更多的文人画家出现,产生了许多经典之作。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清朝由于闭关锁国思想的束缚以及文字狱对文化文学的压制,导致很多雕刻工匠转为木刻年画的刻画,最终走向衰落。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依旧禁锢在书籍的插画、年画等领域,虽继承了精湛的技艺,但对后世的影响却甚少。

(二)日本浮世绘的“创新”

在浮世绘的早期,日本画匠从中国学习了很多经验,浮世绘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色彩笔墨完成的图画,类似于工笔晕染;其次是刻印及细工着色;最后阶段是在16世纪中期,日本的雕刻印版技艺迅猛成长。我们所熟知的铃木春信的美人图和葛饰北斋的风景画基本属于这个阶段,这些精美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所有浮世绘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画家绘制,匠人刻版,拓工拓印(图1)。首先画家绘制出黑白线条的画作,然后交由雕工将反向图像进行雕刻,再还给画家绘制颜色,最后拓印于纸上完成版画制作。

说起浮世绘的“创新”,装饰感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很多作品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颜色高级而绚丽,视觉美感上透露着华丽而不失淡雅的魅力,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其不对称性,这种独创的画面在视觉上同样均衡而和谐。浮世绘对中西艺术的兼容并蓄受到东西方人们的认可与喜爱,一度深受浮世绘影响的梵高曾因此而赞叹其为“明亮的国度”。

图1 制作过程

图2 明代《瑞世良英》木刻版画

图3 发丝的雕刻

图4 普鲁士蓝及葛饰北斋作品

(三)明清木刻版画对浮世绘的影响

中国的木版画最初起源于传统的国画,因为古代的国画无论是技艺还是文化内涵在当时人们的心中都具有极高的认可度,所以当时评价版画的优劣都是站在欣赏国画的角度。印制中多是以白描、手工上色和局部渐变为主,技术决定效果,这正是中国古代种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版画一个独立画种始终无法发展的体现。而日本浮世绘正是起源于苏州桃花坞在明末年间输出到日本的一批包裹在瓷器外的保护纸,纸上繁复又漂亮的图案启发了日本匠人加入一些元素从而成就了极具民族特色文化的浮世绘艺术。

二、明清木刻版画与浮世绘的艺术特征比较

各国的木刻版画齐头并进地传播并延续,虽说同源,但又各自朝着不一样的方向发展着。

(一)造型之比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艺术表现语言。就中国明清时期的木刻版画来说,不同年龄、性格的的人物表达有着不同的绘画手法,人物大多为正脸或稍侧一点的八分脸;另外在构图上,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画的散点透视法,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忽略近实远虚、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来随意分配画面。如明代的《瑞世良英》木刻版画(图2),图片上的地面铺装与屋顶都不符合两点透视的原理,所看到的是近小远大,大多数作品呈现的特点还是工整、精美,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构图活泼而巧妙。

日本浮世绘的创作,女子人物造型比例往往会被拉伸至9头身的高度,“锦绘”的创始人铃木春信将女子的形象画至这个比例。以美人绘为例,它的画面特征疏密有致,背景底色多为单色平涂,发丝繁密细腻,也是雕刻中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图3),细的地方1mm可以刻3根发丝,美人们多穿和服,衣服上的花纹多为平面重复的图案,与留白简约的面部处理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舒适有致的对比关系。自由式的构图是浮世绘艺术平面设计上的最大特点,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体验,有的甚至可用“空前绝后”来形容浮世绘画师创新高超的构图能力。

(二)色彩之比较

从色彩比较来说,中国明清木刻版画多使用水印套色技术,墨与色都体现了国画色彩浓淡参差的特点,到后期木版年画出现,色彩上趋于热烈,有丰富而美好的节日寓意;日本浮世绘版画颜色鲜亮而不互相掺合,也不追求阴影效果,视觉效果极强。

浮世绘的魅力就在于,颜色的使用靓丽而舒适,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每一种颜色也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层次,特别要提到的是“普鲁士蓝”的蓝色颜料(图4),这是一种从外国引进的颜色,该颜色呈现出的效果很高级,在浮世绘版画中看到的蓝色,一部分是从鸭拓草中提取出来的,另一部分则是“普鲁士蓝”这种由化学颜料所制成的。但是这种蓝色容易氧化褪色,变成茶色,现存的浮世绘中,已经看不到由鸭拓草提炼出的动人的蓝色,这种蓝色水溶性很好,多以运用极多,在葛饰北斋的风景画中经常见到。浮世绘所在的江户时期,染织业正在发展,蓝色也特别流行,自己对这个颜色也很感兴趣,期待有更好的发现。

三、对西方的影响比较

为何它们一同发展成长,浮世绘却深受西方画家的喜爱,幸运地成为东方艺术的代表,而堪称鼻祖的中国木刻版画却未脱颖而出?相传19世纪中期,中日向欧洲国家出口商品,由于瓷器易碎,中国人聪明地将黄豆泡水发开这样可以保护瓷器的安全,而日本则用报纸来包装,因上面印有浮世绘的图案,故而被欧洲画家发现并喜爱。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传统绘画被中国文化制度所压制,导致木刻版画一直停留在书籍插图、年画等领域,虽然技艺精湛,但缺乏创新,没能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供人们欣赏。

日本浮世绘是最为独特的文化艺术,在整个世界美术史上展露着别样的魅力与风姿,在世界各地都广为流传,影响了19世纪欧洲印象主义绘画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的古典主义绘画符合人体透视的规律,而浮世绘打破了这些规则,突破常规透视去追求创新。马奈作为印象派的领导者,其绘画中描绘的大多是当时巴黎的日常生活,《草地上的午餐》将裸体女人的肢体与两位男子互相交织,画法上是对传统绘画的重大突破;而其另一佳作《奥林匹亚》(图5),画中女子为一名妓女,却傲慢地注目前方而无卑微之感,性感的轮廓线条,使中心的女人形象更为突出。它离经叛道的艺术表现手法曾遭到外界的猛烈抨击,深浅色彩的对比应用以及画面上的大面积平涂,都是大胆尝试,是其打破常规的创新之处,显示出浮世绘特征的存在。他的《吹笛少年》(图6)主打三种颜色,红色裤子、黑色上衣以及赭石色背景,突出中心人物吹笛少年,强烈弱化阴影,明显也受到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在先行者的引领下,描绘大自然,取材于日常,捕捉瞬间的光影效果是印象派大师的追求。另一位大师梵高也是深受浮世绘影响的后印象派画家。他一改过去阴郁的画风,画板开始明亮起来,其广为人知的向日葵系列作品,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象征了生命的激情。除了他著名的作品《星夜》外,我还关注了他的另一幅作品《星空下的丝柏路》(图7),这是他因癫痫发作住进疗养院后的作品,该画作呈现了漩涡纹及火焰般燃烧的笔触,使人联想到歌川广重的《龟户梅园》(图8),采用近实远虚的手法,将卧龙梅树大手笔地安排在前景,穿过梅树望向远方。浮世绘的空间分割方法,有时并不完整并不符合透视规律的形象却通过明亮的色彩、大色块的线条构图而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张力,因而影响了印象派很多画家。所以,我们在很多印象派的画作中都找到了浮世绘的影子。

图5 《奥林匹亚》油画1863 129.5×189.9cm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图6 《吹笛少年》油画1866 160×98cm 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图7《星空下的丝柏路》油画1890梵高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图8 《龟户梅园》版画 歌川广重

四、结语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的木刻版画艺术应该得到很好的继承与保护,虽然曾一度耀眼夺目的明清木刻版画不及浮世绘对西方艺术的影响令人遗憾,但如今的版画艺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将其元素运用于专业室内设计方面,或者运用于装饰画,可令其极其精美,在产品包装和海报宣传方面也有涉及,许多商业领域也出现了版画体验的空间,我们可以亲自去学习和感受整个制作过程,这就是最佳的传承与传播文化艺术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绘画艺术。■

猜你喜欢

浮世绘木刻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木刻年画
桌上盆景(外一幅)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李富贵木刻作品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
月月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