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易理史料辑录(续二)

2018-02-11和洪范

焦作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渊阁四象四库全书

和洪范

(焦作师专覃怀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清傅以渐、曹本荣《日讲易经解义·卦图》:

《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洛书合取龟甲,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蔡元定曰:(按:蔡元定,字季通,1135-1198年。学者称西山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图书之象,自汉孔安国、刘歆,魏关郎子,明有宋康节先生、邵雍尧夫(按:邵雍,字尧夫),皆为如此。自刘牧始,两易其名,而诸象因之。故今复之,悉从其旧。”

《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说卦传》曰:“易,逆数也。”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后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7册第212-213页)

元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卷上《易有太极图》:

(《太极图》为)周敦实(按:“实”误,应为“颐”)茂叔(周敦颐字)传二程先生。茂叔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太极未有象数,惟一气耳。一气既分,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太极生两仪也。两仪既分,则金、木、水、火四方之位列,两仪生四象也。水数六,居坎而生乾;金数九,居兑而生坤;火数七,居离而生巽;木数八,居震而生艮,四象生八卦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册第3页)

元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卷上《河图四象之图》:

《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四象在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天一居北方坎位,为水;地二居南方离位,为火;天三居束方震位,为木;地四居西方兑位,为金;此在四正之位,而为生数也;天五居中央,则是五土数也。土无定位,然后分王四正之方,能生万物,故北方水一得土五而成六,南方火二得土五而成七,束方木三得土五而成八,西方金四得土五而成九,此谓之四象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册第9页)

元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卷中《乾坤易简之图》:

乾、坤者,数之一、二也。形之方、圆也;气之清、浊也;理之动、静也。故乾具两仪之意,而分上下,坤包四象之体,而分南、北、东、西。两仪四象,共数有六,并其乾、坤之本体,则八卦之数周备矣。此乾、坤所以去太极未远。内贞外悔,两仪之理也。元亨利贞,四象之道也。二、三、四、五以为经,七、八、九、六以为纬,八卦之方也。所以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天道备矣,岁功成矣,人事周矣。此《易》故六十四卦,而乾、坤居首也。学者能由六十四以归一,由一以悟太极,则伏羲、文王、孔子皆备于我,成变化,行鬼神,亦是道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册第38页)

元李简《学易记》:

天地之初,一气而已,云太极者,一气未分之初欤。一气既分,清轻者为天,重浊者为地,是生两仪也。两仪既分,则金木水火四方之位列,是生四象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册第104页)

元李简《学易记》:

太极判而为天地,天地之中,又有阴阳刚柔。孔子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也。阴阳之中又有阴阳,其法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其叙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首乾坤尾以阴阳先后为数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册第105页)

元董贞卿《周易会通原序》:

太极泄而为图,包犠氏则之,以画卦如根干之有条枚、横竖、方圆,往来交互,变通不穷,而谓之易。大之天地日月,小之万物万事之象,与理莫不毕具。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册第70页)

元董贞卿《周易会通·<易·程子传序〉》: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

有宋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颐正叔序。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册第85-86页)

明何楷《古周易订诂》卷一:

《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册第4页)

明张次仲《周易玩辞困学记》卷首《读易大意》:

王辅嗣(按:王弼字)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之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

(按:王弼《明彖》云:“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防之有元,繁而不乱,众而不惑,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刚柔相乗,可立主以定也。是故杂物撰徳,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可以一名举也。处琁玑以观大运,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六合辐辏未足多也。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夫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阳苟一焉,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阴苟只焉,五阳何得不同而从之?故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或有遗爻而举二体者,卦体不由乎爻也。繁而不乱,变而不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

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愿违。巧历不能定其算数,圣明不能为之典要,法制所不能齐,度量所不能均也。为之乎,岂在犬 (按:“犬”应为“夫”)大哉!陵三军者,或惧于朝廷之议;威武者,或困于酒色之娱。近不必比,远不必乖,同声相应,髙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召云者龙,命吕者律,故二女相违,而刚柔合体。隆墀永叹,远壑必盈。投戈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则吴越何患乎异心?故苟识其情,不忧乖远;苟明其趣,不烦强武。能説诸心,能研诸虑,暌而知其类,异而知其通,其唯明爻者乎?故有善迩而远至,命宫而商应,修下而髙者降,与彼而取此者服矣。是故情伪相感,远近相追;爱恶相攻,屈伸相推(按:失“见情者获,直往则违”八字);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哉!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寻名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夫应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处之象也。承乘者,逆顺之象也;远近者,险易之象也。内外者,出处之象也;初上者,终始之象也。是故虽远而可以动者,得其应也;虽险而可以处者,得其时也。弱而不惧于敌者,得所据也;忧而不惧于乱者,得所附也。柔而不忧于断者,得所御也;虽后而敢为之先者,应其始也;物竞而独安静者,要其终也。故观变动者,存乎应察;察安危者,存乎位。辩逆顺者,存乎承乘;明出处者,存乎内外。远近终始,各存其会;辟险尚远,趣时贵近。比复好先,乾壮恶首;明夷务闇,丰尚光大。吉凶有时,不可犯也;动静有适,不可过也。犯时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适,过不在深。动天下,灭君主,而不可危也;侮妻子,用顔色,而不可易也。故当其列贵贱之时,其位不可犯也;遇其忧悔吝之时,其介不可慢也。观爻思变,变斯尽矣。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主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主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尽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葢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册第385-387页)

猜你喜欢

文渊阁四象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四象》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方向漫谈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
大学生亚健康压力症状与朝医四象体质相关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