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推动政府工作作风大转变
2018-02-11文/顾钧
文/顾 钧
背景:说到“电视问政”,很多人并不陌生。在西安,就有一档电视问政的节目引发热议。节目上犀利提问,毫不留情;节目下,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作为,积极解决问题,扎实推进作风转变,赢得了老百姓的叫好声。(4月30日 央视新闻)
西安广播电视台开播的这档节目叫《问政时刻》,自播出以来,西安市房管局、卫计委、环保局等多部门的官员都上过节目接受“拷问”,曝光问题近300个,问责干部915人次,涉及人员677名。
节目热播,媒体将近一周的持续性报道,以及群众积极的转发评论,流露出的是公众对高效能政府的期待。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为人民干事是天职、不干是失职。要完善激励约束、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给积极干事者撑腰鼓劲,对庸政懒政者严肃问责。”群众痛恨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更痛恨政府工作拖拉等不实作风。电视直播现场,群众送给西安市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听诊器、针管,它们的寓意就是希望政府部门多对民生问题“问诊把脉”、真抓真管。
“电视问政”发挥了政民沟通的渠道作用,搭起了百姓与政府机关对话的桥梁,提供了面对面交流解决问题的平台,是民主监督的一种有益实践。只有坚持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才能使政府的政策合民意、暖人心、有效果。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民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干得好不好要看实际效果,最终由人民来评判。”在直播现场,官员要直面群众,接受观众质疑,回答观众的提问,老百姓的问题有了最直接的反映渠道,领导干部也能清晰地看到、清楚地听到政府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这说明要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社会评价机制,让民意在工作评比中占更大权重,从根本上推动干部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让民意监督官员施政成为常态。
像《问政时刻》这样的节目,观众并不陌生。其他地方之前也有类似的问政节目,有的由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不愿意接受监督或节目组难以承受压力而停办。因此,“电视问政”离不开政府部门支持,政府部门要有不护短不怕揭丑的魄力。西安市为此专门成立了由13家单位组成的电视问政领导小组,直接在电视台设立办公室。由西安市政府办公厅通过市长热线、政府门户网站等途径收集整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并确定被问政单位,邀请市民群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这说明政府主动接受监督才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有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可能通过观众的一次质问、官员的一次道歉、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就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被问责者在“红脸”“出汗”“表态”后能认认真真落实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