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泸州油纸伞传统手工技艺特色

2018-02-11曹国洪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8期
关键词:桐油伞面油纸伞

曹国洪

(重庆文理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重庆 402160)

油纸伞是指用桐油纸制作的雨伞,我国江西婺源、浙江余杭、湖北汉口、云南腾冲以及四川泸州等地都曾经是油纸伞的盛产地。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油纸伞已经逐渐退出现代生活,目前泸州油纸伞厂仍然保留着传统手工制伞技艺,被称为“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州油纸伞以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瑰宝。

一、发展概况

(一)发展环境

泸州油纸伞的发祥地在四川省泸州市的分水岭镇,位于泸州市区东南方向,这里交通闭塞,目前较好的保留着古街老巷和木质结构房屋,依稀呈现出当年的历史痕迹。正是在这样的偏僻环境中,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才将油纸伞手工技艺完好的保留下来。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四季雨水不断,伞成为人们日常外出避雨常用的工具。这里植被茂密,竹子种类众多,尤其是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具有极强的柔韧性,同时,泸州还是国内桐油的主要产地,为油纸伞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发展历史

泸州油纸伞发展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考证,泸州制伞业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1882年的《泸县志》上就有记载:“泸制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泸州油纸伞最初主要为宫廷生产“贡伞”,清朝中后期,油纸伞从宫廷逐渐走向民间,生产制作规模逐步扩大,发展到现今的分水、蓝田、泰安、沙湾、弥陀、小市等处。

民国初年,泸州油纸伞开始出口,主要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油纸伞业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支柱,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的油纸伞一条街,有销售油纸伞的商铺50多家,每天有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在此买卖。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油纸伞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分水岭从事油纸伞业的匠人就多达1000余人,形成“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的繁荣景象。

进入70年代以后,市场上出现了钢架尼龙折叠伞,这种伞以其方便性与耐用性逐渐取代了油纸伞,泸州油纸伞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即使在泸州本地也很少有人再使用油纸伞。目前全国仅有泸州油纸伞厂还保留着传统手工制伞技艺,油纸伞传统制造技艺处于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

二、工艺特色

(一)手工技艺性

1.工序复杂

油纸伞由伞杆、伞骨、伞面三部分组成,其中伞杆是伞的主心骨,支撑着整个伞的重量。伞骨又由批子和衬子组成,它能够撑开和回拢,使伞便于携带。伞面是伞中最重要的部分,起到遮雨的作用,伞面绘制图案后,又具有美观的装饰效果。尽管一把油纸伞只有三部分结构,但制作至少需要70多道工序,各个工序既相互联系,又有独立的操作性。以伞骨的制作为例,主要工序包括锯筒、刨节、刮青、划墨、削竹、刨槽、解墨、钻孔、穿签等20多个环节;伞的组装工序中需要制伞杆、装跳子、卡批子、卡衬子、穿线、网伞等环节;伞面的制作主要工序包括切纸、定版、石印、糊伞、抹油等环节。油纸伞的整个制作工序实际就是篾匠工艺、印制工艺、裱纸工艺、油漆工艺等各项手工技艺的大集合。

2.用料考究

泸州油纸伞对材料的要求十分严格,每一种材料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不断试验,在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的基础上被确定下来。油纸伞中的批子是用来托承伞面的,而衬子用来支撑批子,为了保证油纸伞收拢后的美观效果,批子和衬子都要制作得很薄,因此,对材料有严格的性能要求。泸州油纸伞在制作批子和衬子时,必须使用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同时还要向阳生长,只有这样的竹子才具有很强的柔韧性,保证油纸伞的使用寿命。

泸洲油纸伞除了使用大量的竹子材料外,制作手柄、木顶和伞托需要木质材料,尽管手柄、木顶和伞托只起到美观的作用,但对材料的选择也很考究,一般选用岩桐树和杉木树作为原料,这些材料具有纹理通直,材质轻韧,强度适中,抗虫耐腐等特点,保证在使用中的坚固性和美观性。

泸洲油纸伞对伞面的制作要求更加严格,由于纸比较薄,为了让伞面在长期的使用中不会损毁,必须保证纸张具有一定的耐拉性。早期制作油纸伞使用普通纸张,后期随着皇室贵族对油纸伞的需求,伞面选料也更加的讲究,主要选择以楮树皮为原料制作的手工皮纸,这种纸质地细柔富有韧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吸油性,是制作伞面的最佳材料。

3.工艺精湛

在泸州油纸伞的传统手工制作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如在伞骨的制作过程中,批子和衬子都有具体的长度和数量要求,批子的长度为50cm,衬子的长度为25cm,一把标准的油纸伞需要28个批子和衬子。另外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还可以制作大小不同的油纸伞,批子的数量也要增加或减少,但是每次要以4批的数量来变化,通过调整疏密达到整个伞面能够受力均匀。

在伞面制作过程中,各项工艺要求也很严格,如在石板印刷时,要在石板上将图案的左上和右下两处作好直线标记,使各种色彩的图案在套色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影”的效果。在糊伞的过程中,要先在胶水中兑入一定比例的豆浆,然后将胶水均匀的涂在骨架上,再将纸和竹子粘合,保持伞面的平整与光滑。每一把伞的伞面要由8张纸构成,在粘接过程中要保证接缝没有错位,使伞面图案浑然一体。

泸州油纸伞正是因为工艺精细,严格按照制伞宗师许桐森定下的标准,才保证了在全国同类商品中的出色质量,能够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走样,顶风行走不变形。泸州油纸伞的制作尽管复杂,但工匠们能够如此得心应手,靠的是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执着,正如一位老工匠所表述的:“做伞是一门细致的艺术,工艺都保存在老艺人的脑海里,而工人们的技术奥秘,全凭一种感觉。”

(二)工艺独特性

1.手工桐油

桐油是用油桐树的果实压榨出来的油,我国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是生产桐油的四大省份,其中四川的桐油无论质量还是产量均居于全国首位。桐油光泽度好,主要作为油漆来使用,但生桐油挥发较慢,熬熟的桐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等特点,同时还能防水、防腐、防蛀,成为制作油纸伞的重要原料。泸州油纸伞在涂油工序中全部由手工完成,涂油时工匠用手拿着软布伸入桐油桶里,将沾满的桐油轻轻的涂抹到伞面上,无论伞顶、伞中、伞缘,都涂抹的很均匀,从上油到收手一气呵成,达到多一分皮纸出麻点,少一分皮纸易破损的境界,这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独特技艺。

2. 石板印刷

泸州油纸伞早期生产的都是单一的红色,后来逐渐对伞面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些图案和花色。木版印刷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被广泛使用,泸州油纸伞最初尝试使用木版印刷的方法制作伞面图案,但制版的工作量太大,一幅图案有几种色彩,就要做出几个不同的底板。石版印刷不用刻板,画好一个图案可以反复印刷几百张,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伞面无论是细节还是色调,都保留下原图的神韵。这一方法被掌握后,促进了油纸伞伞面的图案和花色的革新。

石版印刷对板材的要求很严格,板面需打磨得光洁,才能将图案完美的印到纸上。印刷完毕后要在石板上涂上醋,洗净前次制出的图案。版面在不用的时候还要涂上酱油、松香和油胶,来保持板面的湿润。目前泸州市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厂正在使用的石板,就是一块使用了400多年的石板,被老工匠称作是中国最后一个石印机。

3.丝线满穿

丝线满穿是泸州油纸伞特有的手工技艺,也是泸州油纸伞与其他地区油纸伞区分的重要标志。丝线满穿是将五色丝线穿渡在衬子之间,穿渡时在骨架上按一定的间隔比例逐层穿线,不同的穿法,形成不同的图案,当五色丝线穿满伞骨后,形成五个层面。丝线满穿的伞架,远看像凤颈,近看像朵花,虚虚实实,针脚如注,色彩斑斓,给人以富丽堂皇、华美富贵的审美感受。由于该项技艺耗时复杂,目前只有在制作高级工艺伞时才会使用该项技艺。

4.晾晒烘烤

为了保证油纸伞的结实美观,晾晒与烘干是制伞手工技艺的重要环节。全国各地的晾伞工序要求基本相同,主要是采用阴干的形式。通过较长时间的阴干,可以使涂在伞面上的胶水均匀附着在纸上。

泸州油纸伞除了晾晒外,还有一道其他地区没有的特殊工序,就是烘烤。泸州一年四季多雨潮湿,油纸伞即使经过晾晒,也达不到传统工艺要求,需要再进行烤箱烘烤。烘烤时将油纸伞放入烤箱内烘干,使油纸伞更快的定型,达到收撑自如的效果。

三、文化内涵

(一)吉祥寓意

伞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一定的吉祥寓意。如在四川方言中“油纸”谐音“有子”,女孩出嫁时家里会送一把油纸伞,表达对新生活的美好祝愿。另外伞的形状为圆形,寓意团圆美满,伞骨是用竹竿做成的,寓意节节高升。

泸州油纸伞制作精工细致,在近代常常被作为礼品送给他人,通过礼品自身所蕴涵的吉祥意义,表达馈赠者的吉祥祝福。如在婚聘的礼品伞上,表现“龙凤呈祥”“牛郎织女”等图案;在恭贺孩子新生的礼品伞上,绘制“二龙抢宝”“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等图案;在生日馈赠的礼品伞上则是绘有“百鸟朝凤”“八仙过海”“彭祖老仙”等图案。

(二)精神寄托

红油伞是泸州油纸伞早期的经典之作,红色在我国民间被广泛使用,代表着吉祥与喜庆。在传统婚俗中,新娘下轿时,会用红色的油纸伞遮住脸部,使新娘的面容更加红嫩羞涩,既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又起到辟邪的作用。民间还有这样的习俗,赴京赶考时都要带一把红油伞,预示金榜题名。在中国传统戏剧《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之上以一把红伞为媒,演绎一段千古奇缘,油纸伞也成为美满姻缘的象征符号。这些习俗都是将人们的美好意愿,寄托在伞中,借助伞的象征寓意,抒发内心情感。

(三)文化载体

在中国文化源流中,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互为补充、相互交织,构成传统文化体系。伞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与精英文化共同支撑着中华千年文明。

在我国等级制度严明的封建社会,伞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工具,还是权势的象征物。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头上的乌纱和身上的朝服一样,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不同官员使用的伞是有严格的形质要求。如汉代三公用黑伞,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青伞;宋代天子用红黄二色伞,庶僚一律用青色伞等。这是伞在社会学上的衍生意义,是中国特定时期文化的载体。

我国劳动人民心灵手巧,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无数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些品种繁多的民间手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泸州油纸伞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倾注劳动人民的情感,承载着民族文化心理,是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泸州油纸伞传承了传统的手工技艺,以独特的工艺性体现着悠久的历史价值体现民俗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桐油伞面油纸伞
三种遮阳伞不防晒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桐油在土家医外治法中的应用概述
一键自动反向收起雨伞
资源调查与对日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地区桐油业调查资料研究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油纸伞下的四月
溶剂挥发法制备聚砜包覆桐油自修复微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