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2-11李朝晖
李朝晖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众创空间是科技部在调研北京、深圳等地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基地的基础上,总结各地为创业者服务的经验,提炼出来的一个新词。学者们将众创空间归纳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本土化创客空间[1],是创客空间+孵化器[2],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线上线下的自组织孵化器[3],即具备孵化企业和投融资的双重属性[4],是对现有创业服务体系的一种拓展和延伸[5]。作为支撑“双创”事业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国务院多次发文积极推进众创空间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第9号文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第32号文提出要“做大做强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第53号文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2016年国务院发布第7号文强调“继续推动众创空间向纵深发展”,以“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第35号文提出要“依托众创空间……协同完善双创政策体系”。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科教资源丰富,但在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方面却落后于省内城市苏州。2015年4月,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好苏南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建设排头兵的意见》,明确将依托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众创空间,推动南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此后,南京市众创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南京市列入市级备案的各类众创空间有162家。本文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对南京市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提出科学的发展对策建议,促使南京市在促进创新创业资源配置和集聚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南京市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
为全面分析南京市众创空间的发展情况,本文搜集了2016年南京市97家众创空间的年报数据、86家众创空间的申报材料,并对16家众创空间进行了专门调查。
(一)南京市众创空间的发展概况
1.地理分布较集中。南京市众创空间主要集中在江宁、雨花台、秦淮、鼓楼、玄武、栖霞和建邺7区。根据南京市科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第2季度末,南京市共有众创空间173家,其中坐落在江宁、雨花台、秦淮、鼓楼、玄武、栖霞和建邺7区的众创空间有145家,占比83.33%,高于这7区2016年的经济规模占比*南京市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江宁、雨花台、秦淮、鼓楼、玄武、栖霞和建邺7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64.7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2.33%。。从具体选址看,南京市众创空间倾向于选择高校周边及产业园区内。2016年,97家众创空间中有30家设立在国家高新区内,有26家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南京典型的众创空间集聚区是江宁区秣周东路(7家)、鼓楼区新模范马路(5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家)和新港高新技术工业园(8家)等。
2.众创空间面积趋规模化发展。2016年登记在册的97家众创空间总面积为39.28亿平方米,平均面积4 049.56平方米。其中,最小的众创空间面积只有360平方米,是位于江苏省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宁六路606号的新材智库;最大面积的众创空间是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A栋405室的Amaker创客孵化器,总面积有80 000平方米。总面积在1 000~3 0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数量最多,占比47%;总面积在500平方米及以下的只有4家,占比4%;总面积在5 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8家,占比19%。
3.工位数分布较分散。众创空间的发展定位和运营特色决定了其提供的工位数的多寡。2016年97家众创空间提供了15 221个工位,平均每家众创空间提供了157个工位。工位数最少的是南艺e Fab Lab创客空间、F空间、牛立方和神光众创空间,每家只有1个。工位数在1 000个以上的是依托大企业的一寸创客空间和腾讯众创空间。97家众创空间中有29家提供的工位数在50个以下,但也有16家提供的工位数在200个以上。在工位之外,大多数众创空间都配置了休闲区、会议室和路演活动区,以满足创业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
4.发展模式趋向多元化和综合性。笔者重点考查了35家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发现其中依托高校资源的创客孵化型众创空间有10家,占28.57%;资本引领或注重投资的众创空间有7家,占20%;以活动聚合为主的众创空间有6家,占17.14%;具备专业细分领域的众创空间有5家,占14.29%;房地产特征明显的众创空间有3家,占8.57%;其他类型的众创空间有4家,占11.43%。这些众创空间大多不会倚重单一模式发展,一般会采取两种或三种模式平行发展,如活动聚合+创业投资或大企业依托+综合服务。
(二)南京市众创空间的服务内容与盈利模式
1.服务内容全面。南京市众创空间的服务内容可分为基础服务、创业服务、金融服务和特色服务4类。97家众创空间均提供办公场地、社交空间、水电、宽带、照明、空调、办公桌椅、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等基础服务和导师辅导、教育培训、创新创业活动等创业辅导服务,有22家直接提供公司运营支持服务,绝大部分众创空间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只有众创王巢和南艺e Fab Lab创客空间2家没有提供投融资服务。除此之外,还有个别众创空间运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向创业团队提供特色服务。例如:南京星客汇众创空间利用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卫星通信产业链优质资源,采用“在岗创新,平台创业”政策,向创业大学生和企业内部员工提供卫星通信与导航知识产权平台、云卫通服务电商平台等平台服务;奇思汇众创空间通过运营新媒体平台(包括奇思汇官方微信、奇思汇微信公众号平台、奇思汇新浪微博、奇思汇官网、奇思汇豆瓣小组等)为创业者提供广泛的共享交流、对接创投、展示产品和项目宣传渠道。
2.盈利模式多样。盈利模式关系众创空间的持续服务能力,目前众创空间的盈利模式有场地出租、服务收费、投资收益、财政补贴等类型。调研发现,当前南京市众创空间多采取多元化盈利模式,极少数众创空间采取一种盈利模式。服务收费、财政补贴和场地出租是当前南京市众创空间的主要收入来源,在97家众创空间2016年的总收入中分别占比51.66%、25.19%和10.68%。大多数众创空间会同时采用上述4种盈利模式。另外,在上述97家众创空间中,有34家不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来获取收入,有54家没有场地出租收入,有3家没有获得财政补贴。众创空间的收入差别也很大,有48家服务收入超过10万元,有4家众创空间的服务收入不足1万元,有77家众创空间必须依赖财政补贴才能实现收支相抵,只有13家众创空间的场地出租收入高于100万元。投资收益虽然是很多众创空间选择的盈利模式,但目前只有10家实现了投资收益。
二、南京市众创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载体服务同质化程度高,同业竞争激烈,载体空置严重
载体服务同质化程度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的行业领域,二是服务的内容形式。在专门调查的16家众创空间中,仅4家众创空间专注服务特定产业,有11家众创空间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要服务产业。16家中有2家免费提供工位,有1家提供第三方服务对接,其余各家的服务内容均局限于工位出租、投融资服务、培训辅导和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内容和形式雷同,缺乏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同质化服务导致同一区域的众创空间竞争激烈,并因此抬高了运营成本,加大了经营难度。政策引致的众创空间数量快速增长和众创空间服务高度同质导致的结果是,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就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市场风险:一方面,能够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的众创空间载体不多;另一方面,一些众创空间载体面积严重空置。
(二)创业服务能力不足,创服人员和创业导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众创空间服务人员和创业导师的素质决定了其向入驻团队和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及质量。目前各众创空间配备的服务人员和创业导师数量均较多,但是一些众创空间创业服务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化培训,缺乏培育初创企业的经验,在注册登记、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服务、培训教育等方面无法为创业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直接影响了创业者的创业效率和创业热情。通过对81家众创空间763名管理人员的资质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仅337人参加过专业化培训,占比44.17%。有5家众创空间的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专业化培训。创业导师应具备向初创企业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这些能力来自于创业导师自身的创业、技术开发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这样才能帮助初创企业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经营管理、技术、融资等方面的难题。但部分众创空间的导师缺乏相关经验,或配备的导师结构不合理,难以为入驻团队或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载体运营成本高,创业服务持续能力需要加强
场地费用、人员费用和管理费用是众创空间的主要运营成本,在接受调查的16家众创空间中有7家认为运营成本过高,其单位工位运营成本为2 000~11 000元,人员费和场地费占比为37%~87%;单位工位总收入为1 900~18 980元,房租、服务和投资三项收入占比为0~81.48%。相较于这7家感受运营成本过高的众创空间,2016年南京市97家众创空间的平均运营成本为263.2万元,单位工位的运营成本为1.66万元,其中,人员费用0.55万元/工位,场地费用0.54万元/工位,高于上述众创空间的最高水平。过高的运营成本导致大部分众创空间收支难抵。2016年南京有55家众创空间的总收入不能抵补运营成本,占比56.70%。这些亏损的众创空间的平均运营成本为252.35万元,单位工位的运营成本为2.2万元,其中,人员费用为0.49万元/工位,场地费用为0.99万元/工位。与较高的运营成本相对应的是,以工位提供数计算的平均房租及物业收入为2 180元,远远低于单位工位的场地费用。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绝大多数众创空间面临的共同难题。
(四)创业资源聚合不足,品牌影响力尚需打造
创业不是一种单要素行为,而是由许多资源有机聚合形成。创业资源包括创业人才、创业资本、创业技术、创业市场等。众创空间则是要实现资源集聚,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全要素平台。当前南京市众创空间在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资源聚合均有不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化众创空间比例低,大部分众创空间难以对入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二是众创空间载体面积空置,吸引的创新人才不足;三是资金缺乏仍是常态,大部分众创空间项目求“钱”若渴;四是众创空间服务领域过于分散,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形成。在品牌打造方面,目前,一些知名众创空间已开始落户南京,如腾讯众创空间、创客邦、氪空间、启迪之星等,但除腾讯众创空间之外,其他几家众创空间在南京市的表现都不够优秀,还未出现领军企业。另外,南京市一些优秀的本土众创空间已开始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如紫丁香众创空间找专业设计公司设计自己的LOGO,并建立公司内部VI系统等,但受运营策略等影响,年度亏损严重,持续服务能力受限。总体而言,南京市大部分众创空间缺乏品牌建设意识,普遍存在员工创新力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宣传过于追求流量和吸引眼球等问题。
(五)产学研结合不足,创业生态环境有待优化
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助于众创空间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优化创业生态,调研发现,南京市众创空间的产学研结合不够充分。由于高校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参与者,为此笔者考查了56家众创空间与高校的关系。调研发现,有21家众创空间在运营中与高校没有任何联系,有12家是由高校或科研院所设立,有3家设立在高校科技园内,有13家众创空间与高校开展深浅不一的合作,有7家对接大学生创业项目。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有助于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创新创业产出,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良好的创业生态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活跃的创新文化、开放的公共服务、畅通的信息渠道等。调研发现,南京市众创空间对创新创业氛围的感受差,大多数众创空间认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对56家众创空间绩效申报材料的研究发现,当前南京市大部分众创空间多以自我为中心,各自埋头发展,彼此间缺乏合作,导致资源紧缺与闲置并存,众创空间未能发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作用。
三、南京市发展众创空间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引导众创空间差异化发展
根据南京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区域的产业特色及资源分布,从总体上对众创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要利用众创空间备案及激励政策引导各区域众创空间的发展方向,鼓励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对已建设的众创空间,要择优汰劣,鼓励兼并收购及联合发展,推动众创空间与社会资本合作,提高已建设众创空间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对于新建众创空间,要严格审批与备案制度,加大对模式创新型和公益型众创空间的支持力度,提升财政补贴资金的孵化效益。
(二)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以众创空间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为线索,围绕政策、市场、人力资本、融资等方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并巩固目前市场自发实现的众创空间集聚,鼓励众创空间进行资源共享,鼓励众创空间与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高校、科研院所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拓展软性服务的资源空间,提高资源质量,构建创新网络与创业资源、具体产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区域产业转型的持续推动力。
(三)建设创业服务云平台,提高创业服务效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众创空间云创业共享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GIS技术实现服务平台对全市所有众创空间的覆盖,使政府、投资者、创业者各方能够实时查询各众创空间内的企业入驻、孵化、投资等情况,并对众创空间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实时监测,防止载体过剩,及时洞察潜在的不良商务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性公共平台的优势,协助各众创空间做好培训辅导、技术支撑和媒体宣传工作,扩大创业服务要素使用的规模效应,增强众创空间企业信息的透明性,构建创业者、投资者、创业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桥梁,提高创业服务效率。
(四)打造众创空间品牌,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选择一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众创空间,通过政府资助和媒体宣传,打造知名品牌。通过传播创新创业文化,展示典型众创空间模式、优秀创业导师、创新创业典型人物等,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大力支持众创空间的联合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众创空间开展对外投资并购和股权合作,实现规模化、全球化发展,提高南京众创空间的影响力。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创业服务人员专业素养
出台政策支持教育培训机构、学术咨询机构、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团队,提高众创空间专业化运作与管理水平。优化完善南京人才引进政策,针对细分领域的顶尖人才团队,给予超常规资助,拓展人才高地,提升人才引进的层次和水平。强化科技人才的创业教育制度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以创业导师为主导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柔性流动制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允许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或创办企业。
(六)建设众创空间联盟,促进高校众创空间与社会众创空间联动发展
鼓励众创空间建立行业协会或联盟,发挥众创空间联盟的凝聚与协同作用,推动众创空间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实现跨界合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互惠互促。建立有效的高校众创空间与社会众创空间联动发展机制,鼓励众创空间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结合,促进资源、资本、信息及政策服务的深度融合。
:
[1] 张娜.众创空间——互联网+时代本土化的创客空间[J].科协论坛,2015(10):22-25
[2] 王佑镁,叶爱敏.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基于创新2.0的功能模型与服务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5-12
[3] 刘志迎,孙星雨,徐毅.众创空间创客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行为关系研究——创新支持为二阶段调节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8):144-154
[4] 蒋安琦,尚超.关于大学建立众创空间的思考:基于创业型大学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4):107-112
[5] 邵永新,倪芝青.关于众创空间的理论研究及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