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现状分析和思考
2018-02-11李晗杰
管 钰 李晗杰
(中国矿业大学信控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自媒体与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概述
自媒体首次出现在美国新闻学会发布的“We Media”研究报告中,又被称为“公民媒体”,是指大众化的传播者利用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或工具,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国内当下比较流行的自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QQ空间、百度贴吧、各种论坛、个人门户等网络社区。正是由于自媒体在人群中的广泛应用,其逐渐成为突发性群体事件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工具。
高校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由于某种共同利益的驱使,高校中的部分大学生自发临时性聚集,并且形成一定的组织,从而构成对高校及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特殊事件。大学生处在高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政治责任感相对较强。我们这里所说的大学生群体是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体,不同于学生正式群体(如:学生会)和学生非正式群体(如:社团组织)。换言之,这里强调的大学生群体在一定意义上是“非常态化”的,它具有偶发性、短暂性、认同性、潜在性、非理性等基本特点。
基于上述“自媒体”与“大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概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自媒体载体的突出作用下,大学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所具有的特点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加强,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果更强。
二、自媒体与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点
1、自媒体的特点
随着当今社会“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减弱和人们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大众不再接受一个统一主导的声音,都在尝试从自媒体获得的资讯中,对所遇到的热点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自媒体不同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主流媒体”,它逐渐将传统大众的“点到面”传播转化为一种“点到点”对等的传播。基于此,自媒体有如下特点:
(1)平民化,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来自社会大众,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这些草根阶层具有很强的非功利性,他们在报道中较少加入个人主观情感,对新闻热点事件的判断更客观公正。更是由于手机等便捷通讯工具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便捷通讯工具上的自媒体发表意见,构建以自己为点、逐步向外辐射的社交圈。
(2)门槛低,自媒体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维持,也不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和检验,只要你会使用自媒体,你就可以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自媒体”渠道。
(3)操作简单,对于自媒体用户来说,仅仅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和实名制认证,就可以在一定权限内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从而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基于此,自媒体受广大平民欢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4)传播时效性强,由于自媒体使用的方便性和时空的非限制性,公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对热点事件的报道,报道从发表到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因此,从这点来看,公众与自媒体的距离远远小于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距离。
2、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
在概述中,我们根据高校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本特点进一步阐述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者同质性高,与一般社会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参与主体相比,高校大学生身处大学之中,而大学与社会在某些方面是有显著区别的。其一,大学生主要通过与身边联系紧密的高校教师和亲朋好友接触学习,从而获得思想认知;其二,大学生只经历过小学和中学的校园生活,其社会阅历不足;其三,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采取公寓楼式管理,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呵护,逐渐融入宿舍群体中,意识到自我的独立性,试图在集体中寻找一种归属感。正是由于以上三点,相似的生活圈、相似的人生经历和相似的背景使得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程度小于群体意识程度,群体意识占据主体,从而导致其认知很容易趋同。
(2)自媒体网络化程度高,随着手机等移动便携工具的普及和高校数字化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逐渐成为网络化程度最密集的地方,网络“蝴蝶效应”更加明显。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其中高校网民占将近三成,主导地位被进一步强化。纵观近期发生的大学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几乎所有的群体性事件都离不开网络的传播和夸大,再加上近几年来微信、微博、贴吧等自媒体在手机上的广泛应用,更是加剧了这一变化。由于自媒体传播迅速、范围广泛、手段灵活,许多未经确认的信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迅速传播,就导致大学生受众很难去理性选择,并且极有可能出现对不真实信息的过度剧烈反应。
(3)发展迅速,自从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成几何倍数式的增长,人数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如果对突发性事件处置不当,就很有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学生们一呼百应,短时间影响到整个校园,进而传播到附近其他高校,最终可能形成社会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
(4)社会联动性强,随着高校在社会中地位的显著提高和影响的不断加深,高校问题越来越得到新闻媒体、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一旦高校热点事件出现,在自媒体的传播下,很容易引起各高校的串联反映,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引起社会的不良反应,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成为政治性事件。
(5)感性思维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指出:“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反映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随着外界刺激因素的变化,群体的兴奋方式和兴奋程度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们会服从种种原始的冲动,诸如豪爽的、残忍的、勇猛的或是懦弱的。”在大学生群体中,个体会渐渐融入其中,其无意识行为会被激发出来,造成自我信息蒙蔽,再加上群体组织对个体的约束,一旦发生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个体往往服从于群体,从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在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个体心存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即使做出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的行为,由于在群体中,其行为不会被发现,导致自控能力减弱,并在群体事件中产生极不理智的行为,从而铸成大错。
(6)持续时间短,据研究表明:诱发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因素主要包括:诉求未满足、不满情绪聚集、驱动力持续。只要这些因素消失,事件也会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比如,某高校的“罢餐事件”,因学生不满足食堂饭菜的质量和价格,学生便通过自媒体(贴吧)发布消息,号召同学们别去食堂就餐,短短几天时间,校园贴吧跟帖量暴增,食堂就餐人数大量减少。但是当学校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时,食堂又恢复了原状。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群体性事件当局能够及时处置问题,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短暂性就越明显。另外,从本质上看,突发性群体事件参与者多是自发而聚集,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密切的联系,缺乏明确目标,使得参与者缺乏一定的凝聚力,感性情绪不会持续太久,从而导致事件的短暂性。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信息传递工具,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自媒体了,每个人已经逐渐成为自媒体环境下的一份子。在这种环境中,一旦出现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诱因,事件便会突如其来地发展起来。基于自媒体和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点,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新思潮、新思想盛行,高校大学生主观参与群体性事件意愿明显,突发性事件发生概率较大,较多学生会使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意愿表达和利益诉求。自1999年全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已达2500万,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提供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在对大学生的普遍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会理性参与,但是这只是其主观意愿,政府和学校应当继续保持持续关注,切不可掉以轻心。很多大学生对某一热点事件都处于观望状态,一旦收到不法分子的误导和教唆,他们很有可能去支持或参与其中,对高校、社会各界造成不利影响。
2、自媒体环境下预防机制不够完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现行社会的大形势下,政府、高校、家庭、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积极重视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对于政府而言,政府以网络为主要阵地,逐步加大自媒体的宣传力度,积极落实相关法律政策,并对高校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最大限度地防范突发性群体事件;对于高校而言,高校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开展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预警机制的系统培训工作,并落实到相关负责人加大执行力度;对于家庭而言,家庭更为重视学生有关突发性群体的教育工作,督促孩子尽量远离非法群体性活动;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保障个人生命安全。以上的各项工作都依赖于网络(自媒体平台),既加大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教育宣传,又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不良信息的蔓延。虽然各方的重视程度很高,但防范机制建设比较滞后。大部分高校的预警机制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或有些学校虽已建立,但效果不太好,仅仅只是在应对大学生突发性群体的口头或书面上命令,没有实质性的干预措施。还有,部分防范措施和手段模糊化,不能直接执行。
3、各方处理高校大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时效性差,导致其真实性在大众化的自媒体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甚至产生颠倒是非、扭曲事实的现象,从而在社会上引起舆论的关注,进而对高校大学生乃至社会各界造成较坏的影响。部分政府领导在解决事件时主体不够明确,对事件处理态度不明,相互“扯皮”,促使大学生对政府的领导产生不满情绪;高校管理方式比较滞后,随着先进社会思潮的不断普及和先进社会体制下的深化改革,传统集权式、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思想活跃、彰显个性的当代大学生,这种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加深大学生对学校的矛盾;部分大学生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由于本身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关技巧,对孩子只是进行棍棒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收效甚微,导致大学生在大学里不能分辨突发事件的真伪,随波逐流,扩大了突发性事件的不利影响;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当代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在父母亲朋的庇护下成长,自我保护及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使得大学生主观上对突发事件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四、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思考
自媒体环境下,针对高校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现状,我们要建立一个以政府高校为主、媒体为辅、社会全面参与的应对机制。该应对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三者各自承担不同角色,从而从根本上达到预防大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
1、在政府高校层面上,切实发挥统领大局的作用。对于政府,在涉及群体性事件的敏感话题上,政府应做好积极防范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形成法律威慑力;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协调好媒体和社会的相关工作,保证它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发挥各自优势,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政府更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加大高校各项防范群体性事件工作的监督,并将工作“做实做细”。对于高校,在当前的自媒体广泛使用的环境下,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利用好自媒体这个平台,可以关注诸如贴吧、微信圈等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利用自身的优势,发表一些积极向上的言论,引领学生思想潮流。
2、在媒体层面上,自媒体已经成为媒体舆论的主要传播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数自媒体的显著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关注、评论及转发。这些功能体现了自媒体的强大魅力,热点信息的传播不再是点对点的固定单点传播,也不是点对面的单方面传播,而是形成一个个互动圈,每个互动圈又相互连结,组成一个个自媒体云团,每条自媒体信息既可以是终点也可以是起点。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少数字符描述,外加一些图片辅助说明,一经发布,几经关注和转发,就可以在自媒体用户中进行爆炸式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特别是随着4G手机的广泛应用,自媒体逐渐与手机结合,突破了地点的限制,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见证或报道突发事件的“记者”,让公众更快速地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与经过编辑的报道相比,其更具有震撼力;由于经自媒体发布热点信息的公众本身也是参与者,更能够引起共鸣,增强舆论凝聚力。因此,各方必须妥善使用自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媒体的作用,为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在社会层面上,家庭是社会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如果离开了家庭,社会将没有存在的意义。在政府、高校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家庭必须竭力配合,做好预防、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准备。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父母或监护人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准确判断突发事件态势,第一时间协助大学生作出正确反应。如果突发事件还未发生,一定要督促大学生理智地退出并提前向学校或政府相关部门报备;如果突发事件已经发生并不可避免,督促大学生妥善处理事件并保证好自己的人身安全,不可使用自媒体进行负面消极的宣传。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父母或监护人一定要及时安抚大学生情绪,避免其受到二次伤害。因此,作为社会组成成分的家庭必须做好大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相关工作。
[1]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熊晟钰.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李志,庾虎.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4]廖云茜.微博在高校突发性实践中信息传播的作用和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5]谢怀建.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分析研究—以高校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8,(1).
[6]胡敏.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J].青年现象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