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生态位研究
2018-02-11黄静静
黄静静
(郑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于新形势,必须进行变革。民办高校相对公办高校普遍面临资金短缺、招生难度较大、组织制度僵化等问题。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间的矛盾在民办高校体现得更为突出。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则更需重新认识自己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学者们开始尝试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始于二十世纪,随后生态学逐渐渗透到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外专家和学者开始用生态学的联系观、平衡观、动态观研究外语课堂。代表性的学者有Tudor、Leather、Kramsch等。新的研究理论为外语教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对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刘长江、王林海、张晴、马兰、贾竑等。相关研究视角多集中在生态学的宏观角度,以生态位这一微观视角的研究较少。对信息化背景下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生态位的研究几乎空白,亟待学者补充。
一、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个有机整体,还可被视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一特殊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共同构成,有独特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兼具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适合于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研究基础,来看待和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第一,课堂生态构造可简化为人和环境两大维度。人,即为课堂生态主体,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环境指的是课堂生态环境,相当于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课堂生态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课堂生态环境包括教学设备、教材、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氛围、评价方式等等。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里,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开展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输入输出过程中,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教育功能,保证了大学英语教学系统的有序运转。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在“生态资源”、“教师”、“学生”这三者之间进行的双向动态运动。按照传统课堂结构观,课堂教学是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生态教学观则把课堂看作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双向动态运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师是课堂生态系统中内部信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却不是唯一的生产者。如学生知识结构变化,继而也会反作用于教师。有些知识结构变化由学生自身对生态资源的主动加工导致的。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里,学生主要担任学习者,信息资源消费者及分解者角色。但在一定情况下部分学生也作为这一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提供知识,体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物质循环。
二、信息化背景下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生态位现状
笔者选取黄河科技学院、郑州科技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这三所河南省民办高校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数据与资料。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以生态位为视角,分析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生态位现状。
第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到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经常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对信息技术过度崇拜,二是对信息技术抵触否认。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度崇拜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不去思考分析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适不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而盲目使用甚或过度依赖于信息技术。如有些教师在整个上课过程中都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节奏几乎完全由课件牵引,与同学互动减少,充当着放映者的角色。由于过于依赖多媒体,一旦多设备出现问题,不能灵活应对,随机切换课堂教学模式,甚至离开多媒体设备就不知如何讲课。“完全否认信息技术”,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够全面科学,持有怀疑抵触的态度,他们仅是迫于要求才不得不使用信息技术。这一现象在年纪较大的教师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可以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为指导,适时适量地运用信息技术,调整自己在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第二,民办高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陈坚林教授认为信息化环境赋予了教师多重动态角色。教师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应担任不同的角色:课前——资源开发和课程设计者;课中——课程组织者、讲授者、引导者及评价者;课后——协助者、监督者及和学习资源提供者。有些民办高校意识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购置了先进的设备,但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低,未能与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良好交互,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调查问卷显示,仅有30%的教师接受过信息化教学技术陪训;65%的教师授课方式仍停留在“投影仪+幕布”的阶段;21%的教师依然使用“黑板+粉笔”最传统的方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同虚设;仅仅有11%的教师会尝试“英语教学APP”或“英语情景仿真实训平台”设施。
第三,教师的成本效益权衡制约信息技术的应用。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相比,待遇偏低,课时较多,授课压力较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存在备一次课,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几个班的现象。加上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习惯,而信息化辅助教学的应用势必增加教师的备课量,部分教师从一开始就对信息化辅助教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教师往往会根据个人经验分析技术的使用代价,若代价过大或者其对教学作用不明显,教师极可能选择忽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民办高校英语教师授课压力较大,加之信息技术掌握难度大,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且没有与此付出相应的回报,教师的成本效益权衡会制约信息技术的运用。适当给予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三、信息化背景下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生态位建设
1、科学定位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现代信息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生态位,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出现花盆效应,和暂时性失衡。找到教师合理的生态位,应用最适度原则,科学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摆脱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产生的花盆效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摆脱信息技术带来的花盆效应,首先要全面科学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教学手段,有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及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服务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高效的生态课堂环境为目标,而不是多媒体设备越贵越好,也不是多媒体应用得越多越好。
2、提高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化环境赋予了教师多重动态角色。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和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良性交互的前提。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普遍偏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可以通过思想引导和技术培训两种途径解决。英语教学管理者可利用会议讲话、优秀信息化教学展示、集体备课或定期座谈等方式,使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及便利;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提升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帮助教师掌握所需教学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积极鼓励教师对现成课件进行个性化改造或自己制作适合所教课程和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在年龄层次上民办高校教师多存在“橄榄型”分布,因此可以进行“一带一”互助小组。让一些年轻的、信息化能力较强的教师帮助年纪稍长、信息化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使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3、转变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其内部动力。
物质生活的保障,对工作的胜任感,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认同,渴望追求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等内在需要是教师自主调整生态位的根本动力。合理调整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生态位,首先要使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及便利,对教育信息化内心接纳与憧憬。其次,可适当给予教师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英语教学。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面临相对缺少国家财政支持,招生相对困难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可拿出部分资金或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款,提升英语信息化教学所需的硬件及软件设施,给予教师适当奖励。例如,民办高校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对信息化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或通过以本校教师为骨干申请相关政府课题的方式,使政府投资科研项目。
四、结论
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使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出现了诸多暂时性失调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作为课程主导者的民办高校英语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在课堂生态中的生态位,调整自身在教育信息化下的角色,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民办高校英语教学间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结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12).
[2]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J].外语电化教学,2005,(5).
[3]孙树芳.大学外语课堂生态化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