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传统文化与其民间音乐的发展*
2018-02-11杜雨来
杜雨来
(佳木斯大学康 复医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赫哲族居住于我国的黑龙江省,是“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统计,赫哲族人口不足4700人,但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音乐是其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长期的渔猎生产中,经过勤劳勇敢、善于歌唱的赫哲人的广泛口头传唱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民间音乐,是人民群众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创造了各种民间音乐和说唱文学,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
一、赫哲族语言形式与音乐
赫哲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这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赫哲族语言的表达形式——传统民歌和口头说唱艺术就成了唯一肩负原始文化接力的使命。
赫哲族这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用口头流传的传统民歌和口头说唱艺术“伊玛堪”、故事“说胡力、”神话“特仑固”等艺术形式与流传下来的赫哲族语言一样,承载和记录了赫哲族的沧桑历史。而民歌是其中一种具有独特情感的、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宝贵遗产,是赫哲族原生态的有声文化之一。民歌产生于人民,传统民歌是某一个区域、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国家的当地民众在劳动和生活中以自己的独特文化创作的。
一般说来,赫哲族民歌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赫哲族民歌产生于赫哲族人民群众之间,出自于民众心中,是“土生土长”的区域性“原生态”歌曲。2.赫哲族民歌反映的内容与赫哲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赫哲族人相互表达、抒发、宣泄情感的一种有声文化艺术方式。3.赫哲族民歌流传民间,词曲作者、演唱者多是非专业人员(整理人员和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除外),人人都可以歌唱,都可以创作,而且在流传中还可以不断改进完善,许多流传的歌曲都不知道谁是作者。4.赫哲族民歌的曲调可以多首歌通用一曲,旋律种类有限,歌词无限,多数歌曲都是老调套新词;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一部分用老调套新词的“新民歌”。5.歌词内容多是赞美环境,歌颂生活,说唱幸福,叙说苦乐,表达心声,传递爱情,如此表露各种情感于一炉,一个曲调唱出多种心声。由于语言的关系,歌词不大讲究韵律,直白,淳朴,有的就像说白话一样。6.赫哲族民歌多为唱于劳动、交往、自娱自乐等活动进行之中或开头结尾的即兴创作。7.赫哲族民歌的音乐形式简明朴实,音符跳动不大,节奏明显,曲调抒情,浅显流畅,便于记忆、传唱。8.赫哲族民歌的时代特点强,内容跟着时代走,用民歌记录了当时的环境、信仰、观念、经济、生活、文化、爱情等,是典型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二、赫哲族生产方式与音乐
赫哲人世代靠狩猎和捕鱼为生,其中渔业生产为主,猎业生产为辅。他们这种生产方式和劳动内容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所改变,此前赫哲人主要都是从事渔猎劳动。由于热爱狩猎捕鱼,因此他们的许多民歌都表达了对渔猎劳作的勇敢和性格豪放的情感,表现渔猎内容的作品在民歌中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据重要位置。
从字面上看,赫哲人说是“捕鱼人的歌”也多少应该有些片面,因为赫哲人在进山狩猎时候晚上休息之前也唱“伊玛堪”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不仅仅是捕鱼,也可以说是“渔猎”;但是赫哲族人既然说是“捕鱼人的歌”,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渔”“猎”在赫哲人心中的位置和实际生活的比重是“渔”应该大于“猎”。因此,说“伊玛堪”是“表现本民族历史、英雄人物、社会生产、风俗习惯,以及信仰的百科全书”,的确是有道理的。“伊玛堪”里面的歌就是故事中人物演唱、叙说故事情节的“伊玛堪调”的唱段歌曲。
长期以来,赫哲族同胞的劳动环境就是三条大江和三江流域平原上的河流、草原以及山林。春夏秋三季的劳动内容主要是捕鱼,冬季主要是进深山密林狩猎。因此,赫哲族的歌曲内容包括:有劳动前的萨满咒语歌,求神灵保佑渔猎丰收和成功,祈求渔猎顺利平安;有劳动者的触景生情,歌颂河山壮美秀丽,山冈原野中鸟语花香;有歌唱劳动的心情愉快;有劳动中欢快的劳动号子;有劳动中的喜悦情感;有劳动结束后的高兴小唱;有劳动中的随感和愉悦性的情感。
三、赫哲族传统婚俗与音乐
赫哲族人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制,新中国成立前,富有者或有一夫多妻。关于婚姻,据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记载:早期的赫哲族人结婚年龄比较小,早的十二三岁,普通的约在十七八岁。婚姻的撮合,先由男家父母请媒人或亲自到女家说婚,去时揣酒两壶,壶上系红布,表示为说亲而来;亦有女家提起的;还有用比武择配的方法……只要武艺高强的就可许配。这就是说,早期的赫哲族婚姻是以“提亲”为主,因此其中多数含有父母包办的成分,父母为儿女择偶的较多。另外,男女在结婚前一般很少见面或多数的男女之间干脆就没见过面,这也就容易出现结婚时候男女双方不中意的问题,于是也就出现了民歌《抗婚》中“我不嫁”、“宁可投大江也不嫁不中意郎君”等一类的民歌唱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上与汉族人等多民族的接触及文化的渗透,赫哲族的婚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男女婚姻也不全是父母包办和做主了,青年人恋爱、相互倾诉爱情的越来越普遍,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相互诉说爱慕之情的歌曲,这是一种自由恋爱的追求和向往。《河边情歌》《相会情歌》《松花江相会情歌》和《野合》等就是一种男女自由相约,相互倾诉的歌。还有就是由于婚前婚后的男子长期出门在外渔猎,也就出现了思恋调为轴心的《思夫》《想情郎》《盼情郎》《赞美情郎》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等一系列歌曲。从这些歌中可以看出赫哲族爱情观与早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有了很大进步。
四、赫哲族宗教信仰与音乐
萨满教是赫哲族信奉的一种宗教文化,赫哲人在信奉宗教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很多关于萨满的音乐,如,《求神赐福》。这也是他们受这种文化灌输而产生的企盼心理和诚摯的情感,也是萨满宗教文化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记体现。赫哲族人信奉萨满教,在当时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渔猎生活中,原生态环境的大自然变幻莫测,这首《求神赐福》就成了他们在环境万变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寄托。他们在深山、草原中野外狩猎,面对凶恶残忍的野兽,有时候要面临危险,乃至付出生命;在江水波涛汹涌的江河里捕鱼,顶狂风战恶浪,雨天雷雨闪电,露天作业,还经常受到暴雨冰雹的袭扰,还有随时遇到的不测风云;冬季,要与大自然中风雪严寒搏斗;还要与自然灾害斗;夏季,顶骄阳,迎日晒,却不理解自然规律和某些自然现象,形成和信奉萨满教是他们为氏族祈神消灾的一种手段和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企盼、寄托。特别是结尾句萨满一口气点了那么多神灵的名字后:“你们赶快降临吧!”表现对神灵的期盼心理十分强烈。
《求神赐福》是企盼情感表达的明显之作,是一首对神灵抱有几乎是央求、哀求、请求、祈求、企盼、索要的呼天喊地的求告,在企盼情感表达的同时也看出了他们对神灵产生的依赖情感。这首歌如今在几处赫乡的演出团体中,都有萨满舞传人或者演员把它作为歌舞保留节目,该歌的题目几乎是赫哲族人信奉神灵的核心内容,是萨满为众人做祈祷和举行重大文化活动的表演主题。
总之,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历史的变迁,语言、民俗和传统等逐渐汉化,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文化变迁。在这样背景下,赫哲族人一方面面临着如何使其文化得以传承、保护与发扬的重任;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顺应时代步伐,改变已有的自然传承方式、更好地保护赫哲族优秀的音乐文化瑰宝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