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8-02-11童广路刘庆广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

童广路 刘庆广

(合肥学院 旅游系,安徽·合肥 230601)

一、全域旅游模式概况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对于全域旅游的概念,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界定。政府部门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区域内,通过对与旅游相关的公共服务、政策法规等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有机整合,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充分提高各行各业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以实现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其他行业配合协助旅游业发展的和谐模式。学术界则认为全域旅游的本质在于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体验产品,社会各部门一起管理与全民共同参与,逐渐实现旅游模式的转型升级。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于全域旅游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根源上都强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协调配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旅游模式的转型升级,使旅游业由传统的单点式向复合式模式过渡,最终实现旅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全域旅游的主要特征

全域旅游是最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旅游模式,2016年,国家旅游总局公布了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结合全域旅游理念的分析与实践来看,全域旅游的主要特征有:

1.全新的资源观

全域旅游模式区别传统旅游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其不再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旅游地景观,不再孤立地划分景区,而是将景区置于一个相互全面动态的系统之中,打破景区被孤立的状态,使各行各业加入旅游地的发展中。政府主导全域统筹,精细管理,充分发掘旅游地景观的传统观赏价值与历史人文价值,调动旅游地各行各业的有利资源,协调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社会进步。

市场需求多元化与传统旅游市场游客单一的旅游需求不同,随着游客旅游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体验需求提升,全域旅游将旅游目的地所在的整个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对于游客的来源也进行更加全面的分类,包括旅游地当地居民、国内其他地区游客以及国外游客。其中旅游地当地的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最直接近距离体验者,对于自己当地的旅游文化及相关产品最为熟悉,对于整个旅游地的服务需求最具话语权。

2.产业融合与产品创新

全域旅游体现的是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高度融合,依据得天独厚的景观与人文财富,在游客眼中彰显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包容柔性发展。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追求的是最优化的旅游体验,自然追求优质的周边产品。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不再是只停留在建筑与文物的单纯感受,而是通过旅游地居民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与对外态度,侧面体现旅游地的民俗风气,所以全域旅游模式下的旅游产品,自然兼顾民俗风情与游客时间空间的多方位需求。

3.全面化的管理与服务

全域旅游较传统的旅游模式在行政管理上更加全面,旅游局大力宣传推广,发展委员会宏观统筹规划,工商管理部门监督物价与产品质量等,各部门协力统筹,为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和谐稳定保驾护航。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全域旅游利用智能终端应用,为游客提供及时、方便、全面的导游与导购资讯,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各种需求,使旅游变成真正愉快的体验。

4.全域旅游观念的社会价值

树立全域旅游观念,推动全域旅游模式的真正贯彻应用,对于实现其满足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完善整合具有重大意义。全域旅游观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它蕴含的社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政治与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比如社会经济价值主要指由传统粗放的旅游管理模式向精细的“旅游+”管理模式转变,旅游地从封闭向开放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使旅游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大幅提升。

二、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现状及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全域旅游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于全域旅游的相关研究比较少,主要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概念、作用意义上,对于政策对全域旅游的影响研究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与否以及旅游资源禀赋等对全域旅游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因素。

学者赵慧莎、王金莲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对目前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地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利用科学分析法进行了细致的阐述。通过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和国家旅游官方网站的准确数据来源,两位学者得出了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地空间分布的结果。从直观的全域旅游地分布密度图中可以看出:全域旅游在整体空间格局上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形态,在湖北和海南呈现集中态势。全域旅游在省份空间分布上也呈现不均衡状态。最集中的省份是我国唯一一个省级旅游示范区——海南省,其他的分布在省份上呈现梯级由多至少的状态,位列第4梯位的属于示范区最少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青海、西藏。

造成全域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资源丰富与稀缺程度是影响其空间分布不均衡最主要的原因。从直观的数据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南,以“两湖”为主的长三角地区由于旅游资源天赋异禀,天然旅游资源丰富并且旅游资源的品质较高,游客的返游率高,成为全域旅游密集地;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域旅游的空间分布形态是一致的。以漠河—腾冲为界,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也是旅游示范地集中的地区,整体上全域旅游示范地呈现向经济发达地区靠拢的形态;最后,交通便利程度对于全域旅游发展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随着自驾旅游的兴起,公路交通越来越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方式,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全域旅游示范地大多拥有便利的公路交通条件。铁路尤其是高铁运输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是人们出行旅游的上佳选择。从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及全域旅游的分布上可以看出,全域旅游地大都集中在铁路运输缓冲地,十分方便游客的集中与分散,交通运输优势显著。

三、全域旅游模式下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域旅游模式的兴起,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全区域各行业界协调配合意识不足,旅游地产业发展不均衡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的资源种类是十分丰富多样的,以贵州省为例,黔南多处旅游景点被列入国家级景区行列,此外,黔东南有施秉云台山喀斯特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黎平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虽然这些旅游景观和文化遗产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仅仅凭借单一的旅游产业,各行业之间的配合力度不足,整体发展意识薄弱,使得旅游业的功能只发挥单一或极少功能,民族旅游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比较缓慢。旅游地缺乏规范的统筹规划与行业准则,各行业之间协调配合的程度难以满足游客高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宏观的旅游概念尚未形成。

(二)民族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便,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交通发展程度对于旅游的资源开发以及游客的吸引力具有重要影响,一些拥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偏远山区,因为交通条件不便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让众多游客望而却步。地理位置偏远,基础交通运输建设落后,公路铁路维护标准较低,政府对其建设投入的资金有限,相关的配套服务产业,如星级的餐饮酒店较少,市场规范化管理力度不大,旅游地的接待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些消极负面的多重因素会极大地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满意度,游客重游率低,这对全域旅游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民族旅游行业管理缺乏精细标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全域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经营者的正规标准化管理,游客满意度高的旅游服务体验离不开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高质量服务。但是现实中大部分旅游地的经营管理者实行的是粗放的不规范的管理模式,从业人员入行的门槛较低,缺乏全面专业的旅游专业知识,上岗前的礼仪、服务态度、创新意识与经营管理水平缺乏大量的专业培训,使得整体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而导致旅游地对外的声望与口碑下滑,从而影响整个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民族旅游地宣传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深层次文化内涵发掘不足

许多民族旅游地的景观有吸引游客的独到之处,但是由于对旅游资源的发掘程度不深,现阶段主导旅游发展单纯依靠参观体验,已经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需求,市场上的旅游文化衍生的周边产品良莠不齐,蕴含的文化品质发掘不足,缺乏多样文化活动和互动空间。在旅游文化宣传方面则是侧重宣传某一地的旅游优势,忽视整体的宣传,导致外界只对全域旅游地的某处熟知,对于整个宏观地区认识比较模糊。

四、全域旅游模式下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路径探索

鉴于上文对全域旅游视野下民族文化旅游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分析,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迎合全域旅游模式进行转变升级,这对于整个以旅游地为核心的全区发展有极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价值,旅游目的地更应该发挥优势,积极进行产业改革,以顺应旅游市场需求,为本地与外来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推动旅游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一) 推进“旅游+”模式实行,实现全区域各行业之间的全面互动

“旅游+”是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有机融合的重要形式,例如一些民族旅游地可以利用自身的山地资源,开发丛林冒险、高山攀岩等极限旅游项目;可以对传统的手工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制作高品质的旅游工艺品,通过“旅游+工业”的模式,刺激旅游消费增长与文化产品品质升级;还可以通过“旅游+城镇”、“旅游+农业”的模式,加深城镇发展与旅游发展的关联程度,让城镇成为自主独立的旅游景观,游客在城镇中获得归属感,在与农业的联动中,创新农家乐体验形式,如生态园观光体验,促进农村服务旅游业的功能升级。

(二)加大旅游地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地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互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旅游地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加强重要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区域内运输网络路径,加强海陆空的有效衔接,增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促进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区,景区与外界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加快景区对外开放程度,为游客来此旅游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景区内还应该加强酒店、餐饮、购物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建设,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住宿与餐饮条件,满足游客多样与高层次的旅游需求。

(三)政府部门制定规范化旅游业入行标准,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对于目前旅游市场经营管理粗放的现状,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完善规范的入市标准,限制旅游经营者的入行门槛。旅游企业要对企业管理与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录用合格的优秀的求职者,对于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于破坏行业规则,恶意制造旅游市场混乱的人员进行惩罚警告,严重的取消其入行资格。经过专业的技能与服务培训,使旅游服务人员具备基础的旅游文化知识,为旅游地树立良好的形象,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印象与绝佳的旅游体验。

(四)加大全域旅游概念宣传,创新旅游互动空间与活动内容

对外宣传民族文化旅游地应该从全局着眼,对外宣传整个地区的特色,加强与互联网的深度合作,利用互联网宣传范围广、快捷方便的优势,使大众熟知旅游地,提升全域旅游声望品牌知名度。还可以通过官方微信或者微博,专属APP加深大众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利用现代多媒体大力创新旅游地及文化产品的宣传形式,丰富传播途径,随时关注大众对旅游地的印象反馈,接纳表扬与建议,更好地了解市场大众需求,创新旅游体验活动内容,适应全域旅游模式下旅游市场的需求。

结语

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域旅游的理念,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推进旅游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与优化,加强旅游全区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利用“旅游+”形式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充分发掘区域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目的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王换茹等.全域旅游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8,(2).

[2]祝爱民等.“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发展策略研究—以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

[3]李美秀等.印朗川.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主题开发研究—以宁德市大岭村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85-87.

[4]赵慧莎,王金莲.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7).

[5]王杏丹,刘俊雅.“全域旅游”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涵化影响与涵化路径引导[J].中华文化论坛,2016,(9).

[6]左文君,明庆忠,李圆圆.全域旅游特征、发展动力和实现路径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1).

[7]李永文,许鸿.全域旅游思想的社会价值及理论基础[J].南都学院,2017,(11).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
无锡梁溪区实现派驻执法全域覆盖
我们一起“云旅游”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小A去旅游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李大鹏:打造纵向、横向全域发展的苏交科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