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提升路径*
2018-02-11万泱彭映梅田川黄俊麟
★ 万泱 彭映梅 田川 黄俊麟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1 守好网络渠,种好思政田,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意义重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高校人才培养,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作用,形成网上网下思政教育合力,牢牢掌握网络思政教育主动权。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7年1月,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启动实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新时代网络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带来了便捷高效,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同时,也使他们面临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文化素质,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以及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成败[2]。网络思政教育就是通过现代网络传媒技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制约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阻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2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困境
2.1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薄弱 就人数规模而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看似充实,涵盖了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思政、哲学和社科课的专任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但这只是“表面繁荣”,由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学校事务管理,思政课和哲学社科课专任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很多学生管理人员由辅导员兼任,原本充实庞大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经过缩水后变得兵微将寡,主要工作职责落在了辅导员、班主任身上。辅导员对应的服务学生数量较多,有很多日常琐事需要处理,而很多班主任也是由专任教师兼任,开展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都处于疲惫应付状态,更遑论思考用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既需要拥有完善的思政理论知识,也要求掌握娴熟运用网络新媒体的能力。目前仍有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地掌握新媒体运用能力,缺乏相关的培训,不懂网络技术,不能熟练掌握网络知识。总体而言,熟悉思政教育同时又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少之又少,使得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力不从心。还有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对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在思想上就不够重视,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只要学生遵纪守法即可,对于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认识就更加觉得可有可无。
2.2 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单调乏味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日趋广泛,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变得更加频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这为高校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未能与时俱进,与学生日益成熟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形成鲜明对比,一些高校仍多通过学校官网和微信平台等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呈现一些重大会议文件和报告,一些网络思政栏目基本照搬原文,以新闻和简单链接为主, 缺乏系统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平台。其次,网络思政教育应当体现互联网的特点,便捷高效地吸引大学生学习,但实际情况则是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没有经过合理整合,使得学生看过之后也是一头雾水,忽视了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求。再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不应理解为简单的政治理论学习,它还包含了法治法律、道德教育、时事热点、人性品格等各个方面,应当加大对教育内容的深层次挖掘。
2.3 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简单 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是否能起到有效作用,关键看学生是否是主动接受熏陶,但现实中,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首先,目前多数网络思政教育主要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缺乏鲜活事例,没有契合学生实际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心灵共鸣,因而教育感染力不强。其次,一些网站设立的信箱、留言板没有发挥作用,只有读者的留言,纯粹是电子式的单向传播,作者的交流回复较少,使原本应当充满思想交流的氛围变得沉寂,缺乏互动,让学生没有强烈的参与欲望。网络思政教育本身就是基于互联网的高度综合性,需要保证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如果学生在接收到相应信息而不能及时与周围人群分享讨论,即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探索,他本身就对会对信息的兴趣减淡。再次,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定位不够清晰,很多高校在开展实际工作过程中,只是零星地在校园微信平台上发布一些有关思政教育方面内容,虽然也会运用网络语言,但却忽略了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有的内容存在过度娱乐化嫌疑,与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2.4 网络监管不力 网络监管不力,难以抑制不良信息传播,破坏了网络秩序[3]。第一,规范公民网络行为目前仍然缺乏系统、具体、明确的法律依据,这样既会使监管力度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又会使网络犯罪成本过低。第二,网络思政教育本身对学生的约束存在漏洞,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情况和理解程度,而且在网络中关系虚化,导致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行为散乱松懈。第三,当下一些危害公共利益与国家安全、煽动民族仇恨、扭曲事实真相等违法信息充斥网络,严重影响并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容易对一些自制能力薄弱,思想意识不坚定的学生产生消极甚至错误影响。
3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升路径
3.1 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既需要有过硬的政治理论水平,还应当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具备网络信息搜集能力、网络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极其重要。首先,高校应邀请相关专家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深刻意识到新媒体对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作用。通过技术培训,使思政教育工作者掌握扎实的网络技术,也可以通过远程课程,网络技术指导书籍等开展网络技术培训,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掌握网络技术。第二,高校可邀请思政理论丰富的学者对网络思政教育队伍进行培训,丰富完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夯实自身过硬本领。鼓励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多渠道加强自身理论和文件政策学习,确保网络思政工作者的知识储备与更新。第三,在提升网络思政教育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吸引具有扎实理论功底,通晓网络技术的优秀人才加入网络思政教育队伍,让他们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培养建成一支集网络评论员、网络信息员、网络解答员为一体的专门人才队伍。第四,高校要重视网络思政教育,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设立网络思政教育专项经费,进行新媒体平台、APP软件开发及使用,制作动漫、拍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微电影、微视频等。
3.2 充实网络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应遵循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普遍规律,满足大学生需求,及时提供对应信息,避免生硬的照搬文件政策,努力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融入实际,真正起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用。首先,网络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在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密切关注当下的时政热点、最新政治动态。如就业是学生关心的话题,在提升就业能力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无论笔试还是面试,都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借鉴网络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就业能力,助力学生顺利就业。其次,开辟经典理论学习专栏,收集甄别权威专家学者的观点解读,通过贴近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注重榜样先进事例的宣传,做到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把网络思政教育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4],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再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要与大学生励志教育、成长成才、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实现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育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文明蓬勃发展的精神根脉,蕴藏着极为富饶而珍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也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来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应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3.3 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法 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90后”大学生,只有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规律,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方法,才能大力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其一,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融入互联网中,学会使用网络语言,时刻掌握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不能简单地罗列思政教育的资料放在网络上,而要用活泼有趣、富有内涵,有吸引力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可通过与日常生活、时事政治相结合,运用图片、文字、语音和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让网络思政教育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在大学生眼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纳。其二,学生接收信息的内容和过程都是平等的,采取主动和互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润物细无声”进行思政引导教育,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发互动平台,强化思想交流碰撞,适当采取问答或竞答形式,让学生有互动参与感。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有指导,有答疑,有解惑”,保证网络与学生的有效互动。高校可开放定时线上答疑,畅通网络交流和沟通,专业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的思想道德观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原动力。其三,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各校合作,尤其是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较有成效的高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建设一个国家级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将各校的优秀成果资源进行整合,强化网络思政教育力量。前不久刚开通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搭建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大平台。
3.4 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监管体系 由于网络信息体量大、信息内容、复杂传播不可控等特点,互联网上出现的各种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和敌对信息,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状态,高校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营造清朗、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第一,呼吁加强网络安全立法,真正做到网络监管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借助法律手段震慑不良信息传播者,最大力度保证文明的网络环境。第二,密切关注网上学生的思想变动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网上反映出的各种问题的萌芽状态并快速做出回应。对不合理的诉求要及时作出说明、解释清楚原因,对合理诉求应积极通过网络进行反馈和解决,来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信赖度,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制定网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流程,对网络信息及时过滤筛查,清朗网络空间,对错误观点及时批评和引导纠正,坚持用事实说话,彻底扭转学生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信任。建立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和可追溯制度,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空间,形成有效的网络信息内容监管机制,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壮大正能量思想的影响力。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一方面是落实党中央要求的必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步骤。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正视机遇和挑战,主动用正能量的内容占领网络空间这块思政教育重要阵地,发挥强大的网络育人功能,把网络思政教育做深做实,形成网上网下思政教育合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5]。
[1]吴建,丁德志.对大数据条件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71-73.
[2]李德福.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1-63.
[3]李凡,李德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01-105.
[4]刘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J].德育与学生工作,2016(12):72-73.
[5]神彦飞,金绍荣.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7):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