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及城乡规划的思考经验
2018-02-11龙志均
龙志均
(四川省井研县纯复乡人民政府,四川井研 613100)
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第一,社会政策环境日趋成熟,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流转就已经确立,政府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为进一步保护农民权益,尊重农民的选择,政府对土地流转越来越重视,并通过法律法规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提供保障,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尤其是2008年,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允许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以及股份合作的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从而促进土地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第二,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会影响农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在流转制度的初期,基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起来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一种农民响应,自发倡导和组织实行的土地私下流转,这种制度极其不规范,由于对流转双方的权责没有明确,所以流转之后的土地使用方向以及流转后失地农民的生活、医疗等保障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制度可寻。这种以农民需求引导的制度变迁是不完善也是不合理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必然会让位给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由政府主导对资源进行配置,并决定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进程等,这样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1]。此外,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促使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如经济结构上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新阶段,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农民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以及村庄的空心化,想要提高农村土地生产效率,就需要将土地流转到需要种田的人手里,工商企业的介入也要求有规模的原料基地,资本是促使农村土地流转的另一个原因。
1.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就是解决分散经营带来的市场对接矛盾问题,推进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可以解放农村的劳动力限制问题,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发展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选择,想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要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管理的模式推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集中度,进而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效益。如果没有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便无法提高[2]。
2 新时期城乡规划的思考
2.1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新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其所主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方面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推动了城乡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社会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引发众多城市问题,使隐性的矛盾变得显性。从社会风险出发,站在城乡规划识别的角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主要引发的风险如下。第一,农民大量进城以后,一方面因为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会产生不同文化撞击,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就会引发城市矛盾;另一方面求职市场的激烈竞争可能会对外来务工人员有所排斥,从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公平性也有所缺失。第二,在农村生活成本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大,但到了城市以后,本来对于收入的预期是不断增长的,但相比于高昂的生活成本,其收入增加并不高,还可能致使生活水平降低。生活预期无法实现便会给人们造成心理落差,从而引发社会问题。第三,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农村老龄化问题以及城乡统一的社保体系带来的经济风险等,都是在农村流转土地制度改革中需要重点考虑的。
2.2 城乡规划发展策略探究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并实施,如完善规划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确保规划的科学制定和城市规划的实施,将城乡土地的利用纳入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中,促进城乡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二是应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的差异化发展,从多方面加强生态自然的保护,注重对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的合理应用,统筹规划城乡发展。三是应注重城乡转型的科学性和协调性,注重不同地区的风俗和文化,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保护独立性。此外,要充分应用人本思想,尤其是在进行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保证城乡规划发展科学合理性的重要保障。
3 结语
总之,未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方向将是在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流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把握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城乡规划的科学实施,促进城乡关系和谐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