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2018-02-11赵小宁
赵小宁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 453000)
从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出发,在总结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现实问题基础上,找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围绕农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1 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1.1 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 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是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耕地的面积较小,加之生物产值在农业总产值占比较高,使农业用地的产出效率较低。当前突出的问题在于非农占地的日益增多,加之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小,以及我国违法占地现象较为严重,乱占乱用已经成为我国耕地资源利用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同时,还影响着区农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耕地的集中化利用程度提高,但是区域性的耕地挤占现象仍较明显,严重影响了耕地的数量。
1.2 农业灌溉用水紧缺 我国农业灌溉的用水资源较为紧缺,不但农业用水的区域分布不平衡,而且农业用水资源的总量较少,突出的存在季节性缺水的问题。目前我国有百余个城市严重缺水,存在200余城市的地下水位处在不断下降的状态,缺水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由于缺水问题导致农作物干旱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我国每年的农业受旱面积不断增加。另外,我国水利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虽然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但是基层农业区的小水电工程发展不足,农业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较普遍,单位面积的灌溉用水量普遍效率较低,致使我国农业灌溉技术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1.3 农业人力资源建设不足 当前农业人力资源的涉及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从数量来看,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目前农业人力资源中约有1亿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化。同时我国农业人口转移到其他产业的能力不足,与农业相关产业发展不足,农业加工业的水平较为落后,还需要围绕着农业发展相关产业,进而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我国农业人口的素质较低,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不足以满足高科技农业生产的需求,由于农业人口素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农业质量的提高。第三,我国农业人口的知识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与知识结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农业人口未能有效优化分配,这在很大限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质量,不利于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当前我国农业人口的教育与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重要因素。
1.4 农业资源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的供给不足,农业生产的相关设施设备的普及率不够,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有效性。第一,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供给不足,突出反映在集中发展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短缺,而适应特殊地理环境的小型农业机械设备不足,机械设备的总体不足,区域间的配给不均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率。第二,我国农业生产化肥资源不足,适应不同地质条件的化肥供应不足,进而影响了农业发展的有效性与质量。同时,由于农业化肥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第三,农业优良品种的推广不利,农业技术站等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这在很大限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普及,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有效普及。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业资源的浪费较为严重,农业资源与技术的管理缺乏长效性,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农业发展。
1.5 农业资本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的农业资本总量较少,农业资金数量有限,农业资本的质量相对较差,突出存在农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于农业资本投资渠道有限,非农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还有较多限制,国家在农业投资方面的政策鼓励不足,导致我国农业资本的总量与持续投入力度不足。加之农业资本的风险较高,农业领域的融资渠道与融资能力均较低,当前还不能有效地强化涉农资金的管理效力,存在农业投资时间较长、风险较高、见效较慢的问题。林无关,农业投资的可变影响因素较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投资增长额度,不利于实现农业投资的稳定发展。
2 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
2.1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开发 有效进行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只有使用科学的耕地保护机制,才能提高耕地的保护力度与开发利用的效率。第一,应当在科学耕地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耕地的平衡发展,注重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保证维持我国耕地规模。第二,应当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强化提高土地宏观调控的能力,要在建立健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实现土地利用与城镇化发展的衔接。第三,严格执行我国的耕地保持的法律法规制度,在建立地方耕地责任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切实履行各级政府的耕地保护职责。第四,根据我国林地、耕地的实际情况使用具体的保护政策,突出保护政策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区保护耕地保护现实需求。第五,还要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出台相关的保护耕地的法规,不断加大耕资源保护经费的投入,同时提高国有耕地的信息化建设水平[1]。
2.2 建立集约化的生产体系 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建立集约化的保护机制,实现农业资源的全面科学保护。第一,建立以节水节地为中心的集约化生产体系,注重在现行农业制度下全面提高农业的科学化生产水平。应当充分利用田间条件使用农业技术,把套种和复种技术落在实处[2]。第二,实现多层次农业资源的配置,加强果粮耕作与林粮耕作技术投入,全面提高土地管理的综合性。第三,完善农业工程配置,进一步提高灌溉技术水平,重点采用喷灌、滴灌等技术,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灌溉方式。第四,进一步调整作物的结构,科学选择栽培品种,切实提高高产、抗病品种的推广工作效果。第五,加强有机肥的投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改良农业生产形态,从而促进农业内部良好循环,进一步实现节能发展农业的目标。
2.3 建设农业资源管理核算体系 只有提高农业资产的管理水平,才能在现行体制下发挥现有农业资产的价值,有效围护国家、农户与集体的效益,切实促进农业资源使用与转让的合理化进行。第一,应当由资源管理向着资产管理的方向发展,做到既保护资源,又充分发挥资源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全面提高农业资源的核算水平,强化建设农业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的建设工作。要建立水、土地、林等实物账和价值衡量的账户。第三,完善农业财务的分析方式,进一步补偿生产中存在的资源损失问题,不断克服因为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农业资源的问题[3]。
2.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提供农业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第一,应当形成生态系统的农业资源的循环体系,要在生物圈中实现生命物质的科学循环,构建完善的生态营养体系。第二,在生态农业的理念下实现精耕细作,进一步把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要立足于资源保护与环境优化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第三,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统一,进一步实现效益优化,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相结合。第四,在生态农业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切实优化农业人口就业模式,加强农业深加工企业的建设,并且有效执行环保法规[4]。
3 结语
提高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应当以市场为先导,以农业科技为基础,在经济组织的协调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融合质量,从而形成流动的沟通环节,不断扩大农业的生产空间与提高农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