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减量施药技术要点
2018-02-11同彦成刘艾英
同彦成 刘艾英
葡萄是陕西渭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4万hm2,品种以红地球为主。由于该品种抗病性较差,生产中普遍存在用药次数多、用药量偏大的问题。据粗略统计,一般年份全生育期用药20~25次,多者30次,每年用于病虫害化学防治的费用达到600~800元/亩,多者超过1 000元,不仅增加了生产投入,同时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
近年来,我们在渭北葡萄产业园内以推广避雨栽培技术为基础,以抓住关键节点用药为重点,采取农业、物理、生态、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控制葡萄病虫危害,达到减量施药的目的。示范田较常规田亩用药成本减少200~300元,用药次数减少6~10次,用药量减少40%~50%,病虫害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
1 抓关键节点用药
1)抓好葡萄萌芽前的清园工作。葡萄萌芽期,也是全年病虫防治的一个重要节点,做好清园对搞好全年病虫防治工作意义重大。在葡萄绒球期,全园喷1次石硫合剂,务必喷匀喷细,不留死角。
2)2~3叶期是防治盲椿象关键期。盲椿象是葡萄前期最主要的害虫,葡萄发芽后2~3叶期,使用联苯菊酯与吡虫啉混合喷药,对绿盲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葡萄开花前与开花后用药。开花前与开花后用药,是葡萄病害防治的最重要节点,此期用药对预防葡萄霜霉病、灰霉病、穗轴褐枯病、黑痘病等有重要作用。开花前嘧菌酯与异菌脲混合使用,开花后将苯醚甲环唑与氰霜唑混合使用,就可以有效预防开花前后发生的主要病害。
4)葡萄套袋前药剂处理果穗。坐果后30~40天,是防治葡萄果实主要病害霜霉病、炭疽病、白腐病、灰霉病等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期病虫害防治不到位,葡萄采收时果实病害就会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葡萄开花坐果后,蓟马发生危害进入高峰期,如果防治不到位,会对葡萄幼果造成危害,在果面形成虫斑,葡萄成熟时易造成裂果,所以坐果后要重视蓟马的防治,药剂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高氟·噻虫胺等。
套袋前药剂处理果穗一般要进行3次,以预防果实病害。处理药剂可选用吡唑·啶酰菌胺、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嘧霉胺、咯菌腈等,用药间隔期7~10天,在第3次处理果穗后即开始套袋。
5)葡萄套袋后病虫防治。葡萄套袋后以防治叶部病虫为主,病害以霜霉病为主,虫害以红蜘蛛及鳞翅目害虫为主,药剂可选用烯酰吗啉、霜脲氰、嘧菌酯、氟吗啉、波尔多液、阿维菌素、螺螨酯等,用药间隔期10~15天。
2 避雨栽培
红地球葡萄抗病性较差,特别是以霜霉病为主的病害发生严重,常常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避雨栽培是预防葡萄霜霉病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试验,避雨栽培葡萄较露地栽培,全年用药减少5~8次,用药量减少40%~50%,控制病害效果可以达到60%~80%。
3 全程化控
全程化控技术是指应用调节抑制剂,全程控制树体使其稳健生长,提高抗病虫能力,促进果实生长发育,减少农药用量。比如,在葡萄开花前使用调环酸钙控制树势,葡萄打顶后使用缩节胺、矮壮素控制旺长,缩短葡萄枝和节间距,促进枝条木质化和花芽分化等。
4 果园生草
进入5月份后,果园停止中耕除草,自然生草,待草长到20~30 cm时,利用割草机刈草。果园生草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在高温时节降低地表温度,提高果园湿度,减少果实日烧和气灼。据试验,自然生草园较未生草园地表温度降低4.3~9.5℃,地表含水量提高7.4%~9.8%,日灼果穗率减少47.1%。
5 诱杀害虫
葡萄发芽后,在田间每50亩左右安装1台频振式杀虫灯,可以诱杀鞘翅目、鳞翅目多种害虫,在7—8月诱虫高峰期,日均诱杀金龟子成虫可达上千头,减轻了对葡萄的危害。
在田间悬挂黄、蓝粘虫板,可诱捕到蓟马、飞虱、叶蝉、盲椿象等多种害虫。据试验调查,粘虫板能有效诱杀蓟马,从而减轻蓟马对葡萄果实的危害,预防效果可达47%~61%,每亩悬挂20张左右,每月更换1次。盲椿象性诱剂也能减少盲椿象对葡萄的危害,一般每亩挂6个诱虫盒,每月更换1次诱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