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艰苦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与改善对策

2018-02-11王伯平

中国地质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专业

赵 斌,王伯平,倪 炎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艰苦专业主要以工科为主,包括地质、采矿、海洋、石油、水利、国防、农林与畜牧等相关专业,具有工作环境恶劣艰苦的鲜明特征[1]。长期以来艰苦专业毕业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稳定起到了基础性保障性支撑作用。为确保高校能够源源不断为艰苦行业输送高质量优秀大学生人才,党和国家对艰苦专业建设始终高度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并坚持在招生、培养与就业等诸多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2]。面对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与发展驱动发生的显著变化,艰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随之悄然发生改变,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成为明日黄花。艰苦专业就业形势日益突出的主要矛盾对保障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实现经济建设目标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视阈下,客观厘清艰苦专业大学群体的就业现状,直面就业工作主要矛盾,改善就业环境显得尤为迫切。

一、新常态下艰苦专业大学生群体就业特征

1. 毕业生择业心理呈现多元化发展

择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职业选择有关的事物的一种认知、情感、态度变化。择业心理是影响毕业生最终选择就业路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贯穿学生大学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并随着自身就业优势、外界影响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调查发现,艰苦专业大学生自入校伊始至毕业的近四年时间内,其就业心理弹性差异幅度明显,甚至出现在面临择业时价值取向与入学时截然相反的心理变化。

一方面,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尽管有不少学生抱着尝试接受并乐于从事艰苦行业的想法学习专业知识,但在不断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后对艰苦专业性质有了进一步客观认识,特别是在完成例如认识实习、生产实践等直接接触艰苦工作环境的学习环节后,对艰苦专业就业方向、工作内容与环境的认识更为直观清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加剧学生个体对艰苦专业的厌恶心理,进而导致毕业生在择业心理上产生逆反心态。

另一方面,外界影响因素不断修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尽管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但艰苦行业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艰苦行业的影响依然巨大。因此,艰苦专业毕业生在入校时普遍存在过度依赖企事业单位就业的稳定性心理。在社会价值取向的严重干扰下,经济利益与发展平台成为学生个体自我意识膨胀提供强有力的催化剂,学生主体不可避免地出现职业取向多元化。调查问卷显示,影响艰苦专业毕业生择业主导因素中,经济收入、岗位稳定、福利待遇、单位性质等离散程度较高,这表明在新形势下,艰苦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由一元价值取向逐渐向多元价值取向过渡,学生个体越来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2. 就业流向以主体行业基层岗位为主

就业流向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供需关系与双向选择的宏观结果反映。调查发现,艰苦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率普遍较高,并与所学专业的主体行业结合尤为紧密。特别是地矿、石油类专业毕业生最终就业去多为中西部地区对口专业单位,且单位性质以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为主。在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中,绝大多数申请者为艰苦专业毕业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艰苦专业就业口径偏窄。对用人单位而言,国内能够接受艰苦专业毕业生的企事业单位数量相对固定,因此招聘岗位数量基本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特别是地质、采矿、石油、海洋运输等行业专业性过强导致该类专业毕业生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其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局限性极大程度限制了毕业生能够跨行业就业的机会。例如在地质勘查专业中,石油地质勘察、有色金属地质勘察、核工业地质勘察与煤田地质勘察彼此之间区别甚大,专业高度细分迫使用人单位给艰苦专业毕业生造成了巨大就业压力。

二是就业地区普遍稳定。与非艰苦专业相比,艰苦专业的地域辐射指向性明显较强,以中西部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为主。因为国家艰苦行业的分布首先具有先天性客观因素,必须符合资源分布规律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其次与艰苦专业所在高校的基层就业导向有关,开设艰苦专业的高校多属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基层就业作为为国家和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一种有效就业形式,因此在此类高校中开展就业指导时推动艰苦专业毕业生到相关行业基层岗位一线就业也就成为高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与要求。

3. 岗位匹配度与离职率呈现高度耦合

岗位匹配度与离职率是大学生就业环节中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职业理想结合忠诚度的主要表征。岗位匹配度主要是指毕业生最终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岗位,离职率则是指大学生到岗就业后一年内脱离原有岗位(且从事与专业不相关岗位)的数据。调查发现,高校艰苦专业毕业生呈现出艰苦专业岗位匹配度与离职率存在明显高度耦合的特征。艰苦专业毕业生在选择与主体专业相关行业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与实际坚持从事艰苦行业的毕业生人数存在巨大出入,大量艰苦专业毕业生在从事相关艰苦行业后未能坚持一年以上就选择相继辞职转行。

收回的226份有效往届毕业生调查问卷显示,就业岗位匹配毕业生超过60%在就业后对艰苦行业一线工作环境持“不满意”态度,而对薪资待遇、晋升空间等影响其转行因素的“不满意”率均低于15%。因此,导致艰苦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匹配度与离职率呈现高度耦合的主要原因是恶劣的工作环境。艰苦行业受地域限制,其发展程度明显相对滞后于其他行业,尽管多数艰苦行业工作稳定、待遇优厚,且艰苦行业单位多会通过解决配偶工作、带薪休假、福利分房等种种举措挽留大学生人才,但发达城市地区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交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基础性福利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伴随近年来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速度放缓,“三去一补一降”大背景下能源、钢铁、石油等艰苦相关行业下行趋势不断明朗,进一步影响已到岗的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心态,并且这一现状在短时间内很难从本质上消除。

二、艰苦专业大学生群体就业困境的突出矛盾

1. 生源结构质量

生源结构和质量是高校专业办学的基础之一,合理的生源结构与较高的生源质量有助于办学质量和规模的提升。艰苦专业相对于热门专业而言,对学生普遍缺乏吸引力,其现有生源结构和质量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三多一少”,即农村生源多,男生多,家庭贫困生多,高分志愿填报相对少。首先,在艰苦专业中,农村生源与城镇生源比例普遍高于非艰苦专业。农村生源理论上由于观念务实且求职主动性与环境适应性高,有利于毕业后从事艰苦行业,艰苦行业用人单位也更看重农村生源踏实稳定、吃苦耐劳的品质。然而,事实上由于成长环境和视野的局限以及家庭社会资源的缺乏,农村生源很难实现高质量就业。其次,艰苦专业的男生人数远远多于女生,个别专业如采矿工程、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甚至出现“和尚班”的现象。

男女比例失调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艰苦专业不适宜女性学习,招生人数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分女生入学后主动申请转出艰苦专业导致的原因。再次,艰苦专业在校生的贫困生比例远高于非艰苦专业学生。邱雯、张玲等学者在对艰苦类专业大学生调查发现,尽管国家艰苦行业人才培养采取了学费减免、伙食补助等诸多优惠政策鼓励学生报考,然而最终吸引来的主要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大多家庭经济拮据,这就对其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4-5]。最后,低分调剂多、高分志愿少的现象决定了艰苦专业的生源质量。例如在中国矿业大学近3年的新生奖学金中,地质类、采矿专业新生获奖比例平均不到4%,两个专业中在校的半数以上学生属于被调剂至艰苦专业学习,高考中分数高且第一志愿填报艰苦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并且在入校后专业学习中超过一半学生表示对专业课程“不感兴趣”或是“不太感兴趣”。

2. 专业认可程度

专业认可程度即某一专业在社会、家庭、学生个人中对其就业、升学等的期待评价。各方面对艰苦专业的认可程度较为复杂[6]。

其一,我国社会对于艰苦专业的认可程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建国伊始由于仿照苏联的办学体制和国家急需大量农机工矿技术人才,对艰苦专业推崇备至,在著名院系调整组建的“八大学院”中有6所是艰苦行业相关主体专业学校。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艰苦专业社会地位开始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国家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入学率朝着大众化方向不断提升,学生在选取专业“趋利性”日益凸显,对相对冷门的艰苦专业认可程度普遍偏低。特别是近年来经济新常态新形势下艰苦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降至谷底,专业发展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愈加显著,社会舆论普遍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7]。

其二,对家庭而言,高中毕业在选择填报高校及专业时,家庭影响是主导性因素,往往最终决定学生的选择。受社会舆论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艰苦专业一知半解,其态度往往呈现出“一边倒”的心态,即恶劣的工作环境是不填报相关专业的重要原因,选择艰苦专业就意味着自己的孩子将来必须多吃苦、多奉献的心理依旧是很多家长认定的难以接受的“客观事实”。只有极为少数的学生家长会由于本身是在艰苦行业工作的原因,在深入了解艰苦专业的基础上鼓励子女报考艰苦专业。

其三,对学生而言,大学生所学专业的认同度对其学习态度与学习绩效以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学生对专业的不认同感直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回避;二是在入学后二次转专业时强烈要求选择到其他专业学习。在调查的几所高校中,艰苦专业完成入学后二次转专业调剂后平均人数较招生人数减少10%左右。

3. 行业形势波动

任何行业形势的波动必然会给予其相关专业的就业带来影响。艰苦行业形势的波动给艰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带来的影响有如下几个特征。

(1)行业形势的波动受国家政策影响显著。以地质类专业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惨淡十年后,国务院于2006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大对地质行业的投入力度,随即地质行业迎来了回暖的春天,地质类专业毕业生也陡然紧俏,成为用人市场紧缺的宝贵人才资源。

(2)行业形势的波动带给高校艰苦专业就业形势的波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由于艰苦行业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当某一行业逐渐开时不景气时,并未影响当时的就业形势,而往往是几年过后才显示出来影响。例如,在煤炭行业经济效益良好时,以其相关专业为主体学科的高校往往选择大幅扩招,待到扩招学生学成后面临毕业时,则发现由于行业形势萎靡或人才过度饱和而导致学生就业存在困难。不难看出近年来的煤炭形势与煤炭行业相关毕业生就明显存在受行业形势波动导致的滞后性影响。

(3)艰苦行业形势的波动周期长、幅度大,对相关专业的就业供需市场影响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是必然选择,增速下滑直接给行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这一变化并非是短期可逆的,而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客观现状[8]。因此,在今后艰苦专业面临的就业环节中,供需比例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速,艰苦行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就业容纳量很难出现井喷式增长。在“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中,艰苦专业的专业课程学分被大幅压缩,专业教育也成为专业科普,这与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不断提高的期望要求在无形之中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三、解决艰苦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建议

1. 强化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目前,我国高校在职业理想教育中的形式主要为大学生涯规划,育人力量以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思政工作者为主。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必须做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局面。对艰苦专业而言,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全员教育。专业课教师应当守土尽责,在灌输专业认识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从入学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了解专业课程设置、就业前景与光荣传统,在引导学生对所学艰苦专业的信心与兴趣后,通过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二是全方位教育。艰苦专业在课堂之外往往带有特色鲜明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实习实践环节,应当充分发掘此类环节中的实践育人作用。例如,地质类专业在野外实习环节中,现场讲述老一辈勘探队员的历史功勋,教唱《勘探队员之歌》,学习“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献身地质为荣”的地质三光荣精神,对学生坚定精神意志上具有特殊意义。

把大学生涯规划贯穿学生职业发展全过程。现有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多是建立在对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大学四年分阶段进行规划,尚不能满足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合理定位,因此立足在校实际着眼长远的规划更有助于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大学生涯规划在指导学生进行制订中应当体现出学生个体在大学期间对自身职业志向的不断修正过程,一方面以原有短期目标为导向,不断修学储能完善自身条件,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因专业调剂、就业恐惧等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则通过不断实现的短期目标调整最终就业乃至职业发展目标,进而达到最终就业时从容面对,入职后如鱼得水的效果。

2. 改进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针对在就业指导工作上提高系统性、精准性、实效性,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1)突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系统性。毕业生就业质量归根结底离不开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应当将就业核心竞争力纳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体系之中,主动构建并完善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体系,即低年级以职业规划相关课程为核心,高年级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高年级以职业规划大赛为平台阶梯形指导模式,在各个指导环节中积极营造艰苦专业的主流价值观就业校园文化氛围。

(2)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突出精准性。当前日渐复杂的升学就业环境下,艰苦专业学生结构的特殊性进一步导致其成才欲望强、人生定位高、学业期望值大等高标准的自身价值取向,由此造成的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不容小觑。在不同阶段进行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力、耐挫力等心理素质,指导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减少对艰苦专业的畏难心理尤为必要。在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对就业心理出现的自卑、恐惧、抑郁等特殊问题的艰苦专业学生,及时进行精准辅导或是危机干预,引导学生正确定位就业目标,合理规划职业路径,理性应对就业难题。

(3)把握行业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在理论上仍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主要渠道,辅之以校友讲坛、辅导沙龙等活动的基础上,高校应当重视对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力度的支持。一方面可以从学科性质出发,打造创新训练项目与生产实际紧密相结合的平台,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为学生多专业结合乃至跨行业创业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3. 发挥政策杠杆效应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是打破艰苦专业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瓶颈。首先,高校自身亟须加强对艰苦专业招生宣传力度。在面上铺开宣传党和国家对艰苦专业的倾斜政策以及学习艰苦专业的重要意义,集中力量下沉,组织高校师生深入中学之中,采取宣讲、报告、科普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从生源源头树立起对报考地矿海油农林牧核等艰苦专业的信心。其次,广大媒体在艰苦专业就业的舆论宣传中应当坚持唱出主旋律、传播好声音,不仅对大学生基层建功、服务西部的典型事迹与就业进行关联宣传报道,更要对艰苦行业中的优秀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对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形势下的艰苦行业工作环境的大幅改善进行宣传报道,进而改变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工作环境极度艰苦恶劣的印象,将艰苦专业作为围绕国家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打造为一张靓丽名片。再次,艰苦行业在学校举行招聘会或是通过网络等渠道发布用人信息时,应当讲求方式方法,全方位立体式的展现工作待遇与环境。在吸引毕业生到岗就业后,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内涵建设、落实各项福利待遇等进一步挽留人才,注重获得“千里马”的同时配置好“拴马桩”。最后,艰苦行业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建立起行业主导的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充分考虑各地人才需求的特点,避免为了争夺人才,在政策上相互博弈,导致无序竞争的局面。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