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2018-02-11◆
◆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后金融危机指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时间段。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其学业结束后即可进入社会建立起相应的劳动关系。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呈现出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的特点,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呈现出群体性的特征,每年需要几百万的岗位来应对当年的毕业大学生,这本身就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因此,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二、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后金融危机期间大学生数量增加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仅十年间,中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由1999年的100万左右,增加到2017年的795万左右,随后,自2011年以来,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比例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075万人。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不再是“奢侈品”,后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扩招对使得中国高校呈现出“宽进宽出”的特征,而非是“宽进严出”。统招扩招使得大学生整体素质较以往降低很多,近年来,大学生上网、恋爱自由,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下子从过去高压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同时由于自制力不足,出现了旷课、挂科、没有学位证等问题。再加上高校宽松、放养模式,使得大批学生忽视个人能力和素质培养,而热衷于参加各类考证和社团活动,从而降低教育质量。
2.后金融危机期间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
2008年的金融危机被经济学的专家们称为历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带来的损失也是最惨重的一次,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各行各业的经济复苏难度越大、耗时更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程度越深,受到此次经济危机的影响也就越大。在相当久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待业人员增加、行业经济衰减,就业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内的就出口行业受到较大的冲击。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对欧美经济的影响最大,这将直接对中国的外贸商品出口市场造成影响,据估算,欧美国家每下降百分之一的经济增长率,我国的出口就会相应下降百分之五左右,这对于我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出口降低既削减了企业的利润,严重的会导致企业工厂倒闭或停工,从而造成工人失业,就业岗位减少,增加了就业压力。此外,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减少甚至会取消,因此与金融行业对口的人员就业难度就会增加。
另一方面,后受金融危机期间,敏感性行业出现周期性下滑。钢铁、建材、化工以及煤炭等产业链前端的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下滑最为明显,以钢材行业为例,我国作为最大的钢材生产国与出口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钢材的出口额骤减,以及建筑业、汽车业等对钢材需求减少,使得国内钢材库存增加,在生产力提高、技术水平提升的情况下,国内去产能化的呼声高涨。
3.高校面对后金融危机应对机制不完善
后金融危机下,高校的就业应急机制未能及时建立,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严重。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面窄,应届毕业生成为了某一方面的专业而非通才,但由于高校不重视教养,对教学内容预防法缺乏正确认知,学生无法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从而独当一面。另一方面,后金融危机期间,部分高校没有及时改变教学质量,使得部分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无法从事于专业相关的工作,高校人事流动性低,缺乏灵活性,无法应对日益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因而毕业生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
4.大学生面对后金融危机就业期望调整不及时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其就业期望、就业心态未能及时调整。
从就业观来看,高效毕业生越来越重视现实而非个人理想,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发展前途而非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大学生也越来越认为按劳分配,而非讲究义务和奉献精神,只有少数的学生会看重自身发展前途、自我价值实现。
从就业心态来看,大学毕业生更希望获得稳定安逸的工作,对于艰苦磨人的工作避而远之,毕业生纷纷涌向事业单位、银行等稳定的企业,或是收益好的企业,并在寻找工作的时候注重金钱、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在地域选择上,沿海地区、省会城市更受就业者的喜爱,边远艰苦地区无人问津,还有一些学生为了避免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以延缓就业时间。
三、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政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
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扩大内外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用人需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以实现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量,如可以持续加强对国内中小企业的扶持,还可以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以拉动内需,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其次,政府减缓大学生招生规模。就业问题的根源是高校扩招,以扩招政策解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举措,尽管当时调节就业功效显著,但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失误,“抓大放小”带来的后期负效应越来越显著。最后,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和失业保障力度。持续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应完善大学失业制度,由保障功能转变为激励功能。
2.高校提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应从提高大学生素质角度出发。首先,高校应做好深化教育改革工作,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本职,密切联系当地文化特色,发展优势专业,打造精英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其次,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工作,以人为本,加强导师对学生个性化求职指导,将毕业生就业指导纳入高校教育培养制度中,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最后,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素养,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拓宽学生创业思路和创业视角。
3.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就业心态的调整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应从自身就业能力角度出发。一方面,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业中,寒暑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调整自身就业观,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优秀人才,应更加注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而非是个人利益的追求,避免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周学增,侯锡铭,杨明,殷永桥,蔡苏州.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探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7) :151.
[2]张琼.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4) :159-161.
[3]王立奎.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就业,2017,(04) :46-47.
[4]李发玲.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4) :188-189.
[5]赵丽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7,(05)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