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渗视域下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研究

2018-02-11刘单单李永春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课程体系

刘单单,李永春

(1.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人文社会科学系,黑龙江 大庆 163318;2.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医学的科学、人文双重属性要求医学教育既要强调医学的科学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二者的互动与融合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渗是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需要,人文课程则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因此,在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渗视域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渗的内涵及意义

(一)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渗的内涵。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渗即医学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将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渗透。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上,旨在培养“医学+人文”复合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医学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学校建设上,不仅在医学器材、医学建设方面投入,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图书、新媒体等资源建设;课程设置上,不仅注重医学课程,还对医学与人文交叉的课程有所侧重;课程内容上,不仅只关注医学知识、人文知识,还要注重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互渗;授课过程中,不管是讲授医学课程的教师还是人文课程的教师都不能仅把视角局限在本课程内,还要拓宽学生视野,将医学知识、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相结合。

(二)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渗的意义。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渗是医学的科学、人文双重属性的必然要求。医学高等教育的使命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医疗技能,而是培养“医学+人文”复合型人才,医学教育必须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利用人文精神对个性的影响,才能培育出医学技术过硬兼具高尚人文精神的医务工作者,以促进医患关系的缓和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实践探索

(一)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以下几个方面是高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共性。

1.课程仍被边缘化,课时偏少。多数医学院校虽在教育观念上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实践中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不够,人文课程仍被边缘化,开设科目少、范围狭窄,并且在人文课程中思政课占核心地位,而医学与人文交叉的课程多为考查或选修课。从学时分配来看,人文素质课程尤其是医学人文交叉学科所占学时偏少。

2.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大。一些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既没有依据医学自身的人文特性和医学模式转换的需求来进行论证和设置,更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程设置分散、凌乱,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1],存在因人设课的情况。

3.课程内容与医学实践脱节,缺乏实用性。很多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存在概念化、与医学实践联系不大甚至相脱节的情况。再加上人文课程的授课教师多是文科出身,缺乏医学基础,很难将人文课程和医学实践相结合,因此不管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以概念的掌握为主,结课考核也往往是卷面化,学生只要掌握概念即可,很难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4.教学方法死板,授课效果不佳。很多人文课程都是选修课,往往几个班级合班上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无法施展,教师授课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一些学生认为人文课程听与不听一个样,考前背背即可,上课时走马观花,严重影响授课效果。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多数医学院校都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进行不断改革与完善,但取得理想效果并见诸文字者甚少,在此谨举几例:哈尔滨医科大学按照“一贯制”的教育理念和“三结合、两兼顾和一考核”的课程改革思路对医学人文课程进行重组与协调,经过十余年不断的论证、修改,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2]。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采取“以育领教”方针,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神经内科实习教学的实践,培养优秀复合人才[3]。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适应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体系,医学人文课程主要涵盖:医学史与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医学文化学与医学社会学、沟通技巧与卫生经济学,并通过各类活动拓展隐性课程[4]。

三、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根据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实践探索分析,提出以下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整合优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可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科学知识、医学人文基础课和医学人文素质课四大模块。

1.思想政治理论模块。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等。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一般是必修课。

2.人文科学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大学语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学与艺术、礼仪与沟通等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普适性的基础课程。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为学生敬畏生命,关心民众疾苦的医学人文意识形成奠定基础。

3.医学人文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医学史、医学与文学、医用文书写作、医学典籍导读、中医文化等人文与医学交叉的课程。

4.医学人文素质模块。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事法、临床沟通技巧、医患沟通等,这类课程与医学实践密切相关,从医学人文理论到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在成为一名真正的医务人员之前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5]。

(二)在医学人文课程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医学课程与人文课程应该相互渗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注重与专业课程的交融教学,讲授医学专业课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病人心理、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授课时也要与医学内容、医学实践紧密联系,这样就实现了双赢,有利于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大班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小班制教学,从教师主宰课堂到教师主导课堂;减少纯理论的灌输式教学,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实效。如讲授医学理论时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医学领域的社会现实问题,并利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内讨论、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社会调查。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课程,可开展课堂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如何解决医患冲突。

(三)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化、拓展隐性课程。

教学计划空间的有限性制约了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造成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门类少、课时比重偏低的现状。基于此,可在显性课程之外,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化,拓展隐性课程来突破教学计划的时空限制。拓展隐性课程的途径有:(1)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如通过慕课、微课等方式拓宽教育渠道;(2)聘请专家来校授课或做人文知识讲座;(3)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增加图书资金投入;(4)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义诊、三下乡、去敬老院、福利院献爱心等实践活动;(5)注重早期临床人文素质教育,增设临床医学人文课程,让学生较早接受临床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其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大学阶段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思想资源,应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我校为例,我校位于大庆,铁人精神是大庆的一个文化品牌,我校早已与有着铁人精神的1205钻井队结成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带学生参观,宣讲铁人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