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2018-02-11胡芳婷
胡芳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较为“陌生”,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农业生产面临着“谁来种地”的严峻态势,农业继承人和农村发展关系着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中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又一新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农民开始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
1“西农模式”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培育机制
1.1 试验站培训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一些农民之前种植苹果的规模非常小,且品种单一。但是,在西农苹果试验站接受培训之后,农民的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科技素质有所增强,对苹果种植业的发展更有信心。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他们积极主动流入大规模的土地,发展苹果规模经营,成功由传统小农或兼业小农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1.2 科技入户工程
2006年,苹果试验站为打开工作局面,试验站专家成立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白水县果业局推进入户指导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入住果农家里,进行重点技术的服务和培训,包括老园子乔化技术、土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园区综合管理技术[1]。科技入户工程大大提高了科技推广效率,专家在生产实践中对农民进行理论讲解和技术培训,农民对技术的认可程度提高,因而普遍愿意学习和接受新技术,并且积极配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进行果园改造。
2“西农模式”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
2.1 技术培训效率高,技术骨干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自2005年以来,西农白水苹果试验站依托高校的科技资源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为白水县培养10名以上在全省有影响的县级专家,100名乡级专家,1 000名以上农民骨干技术员,加速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了大量的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他们在国家推行土地流转政策的契机下,主动流入大量土地,建立家庭农场和企业农场,发展成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负责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小农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转变。
2.2 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培养了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资源优势,在白水苹果科技产业园区组建了产、学、研为一体的全国首家专业苹果试验站,并与白水县政府联合启动实施了校县联合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10年的科技推广历程不仅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培育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2]。
3“西农模式”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
3.1 农业劳动力结构老弱化
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使得我国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短缺,农村社区主要成员已是所谓的“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农业劳动力结构呈现老弱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大大影响了试验站技术培训的对象范围,这些留守在农村的群体因为生理条件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虽然接受了西农苹果试验站的技术培训,但也没有意愿扩大生产规模。
3.2 新技术投资成本高,农民难以负担
西农苹果试验站推广一种矮化的苹果树,矮化树挂果后需投入的劳动力少,产量高,病虫害少,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品种,这种品种十分适宜发展家庭农场、企业农场等规模化经营。但是,由于矮化树树苗价格是旧树苗的3倍,新品种树根较浅,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弱,需要加固防雹网等基础设施,果树挂果前也需要高昂的水肥投资。因此,扩大种植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许多农民虽然拥有技术能力,但缺乏物质基础,难以发展规模化经营,难以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1]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6-18.
[2]沈红梅,霍有光,张国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阈[J].现代经济探讨,2014(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