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危机及传承策略

2018-02-10耿献伟陶光华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藏族西藏传统

耿献伟,陶光华,陈 波

(1.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2.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藏族传统体育是藏族先民们在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域环境、生产生活及宗教信仰中孕育和创造出来的,是他们千百年来生产技能、生活习俗和节庆活动的生动再现,被誉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显示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神特质。其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且具多种功能,是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部分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少项目的文化内涵正慢慢被淡忘,生存与传承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传承藏族传统体育,使其在西藏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藏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出发,探讨其在当前生存、传承中存在的危机及策略,以期对弘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进西藏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一、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质

依据藏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被认定为“藏民族在原生态的高原自然环境和农牧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一)藏族传统体育源自藏族先民的本能活动

藏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最初是源自藏族先民的本能活动,是他们在采集、狩猎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奔跑、投掷、跳跃等技能。藏族传统体育作为反映生产生活的内容,它的萌生一方面来自西藏本土文化,另一方面也受中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古代以来,藏民族就在广袤的青藏高原生活、繁衍,文物考古专家对西藏尼阿木底旧石器考古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三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人类活动。[1]虽然当时藏民族面对荒凉的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但并未失去生活的信心,而努力去追求现实中的理想人生,寻找抒发自己情感的最佳娱乐方式,“把娱乐当成个体存在于自然环境的自述和放纵,是世俗生命的沉醉与欢欣,也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本能的‘宣泄性’行为方式”。[2](P13-31)具有娱乐性的“宣泄”是史前先民在摆脱野蛮的进程中跨向文明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样式。拉萨曲贡、昌都卡若等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石镞(箭头)、石刀、石球、石矛等,说明史前藏族先民已能熟练打制精美的狩猎工具。为更好地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技能,在狩猎与劳动之余,人们利用这些器具进行技能的传承教育,并用于健身娱乐,这是原始体育产生的动力因子。之后具有原始因子的体育被藏族先民传承下来,并在生活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形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赛马、北嘎、拔河、古朵、赛牦牛、抱石头、大象拔河、杂技百戏等,成为藏族群众节庆与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方式。

(二)藏族传统体育是军事斗争的重要工具

原始社会军事斗争是推进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大多与部落战争有关。西藏史前时期部落之间的战争是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人们为了争夺生活资料,从起初个人之间的争抢逐渐演变为部落冲突,而各部落为了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维持本部落的秩序、防止其他部落的侵扰,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对部落内的成员有目的地开展拳击、摔跤、刀术、投石器、骑马、射箭等技能的训练,这是最早的带有军事目的体育活动形式。这些器械或技能在西藏各地的岩画、出土的文物及历史记载中都有体现。如卡若先民不仅掌握了利用石球制作古朵(飞石索),利用石镞制作精良的弓箭,而且在打制石矛的柄端凹口安杆后,便成了最常用的投掷或击刺兵器,具有很大的杀伤力,[3](P4)这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部落的战斗力;当雄扎西岛洞穴岩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战争中步、骑双方持弓箭、长矛、刀剑、盾牌作战的场景。画面中骑马的一方高举双刀,跃马迎敌;步行的一方则手持弓箭或长矛,相互厮杀。手持长矛者,或横刺、或斜拔、或高举猛刺、或后退。[3](P5-6)《格萨尔王传》记载了部落战争时进行摔跤、射箭的场景以及在战争之余、或战争胜利后举行的射箭、射杀野牛、掷骰子、摔跤等娱乐竞赛活动的场面。7世纪以后的吐蕃,从赞普到民间崇尚习武,摔跤、拔河、抱石、骑马射箭、搏斗术、泅渡(游泳)术、骑象术、马术、驾御术(驾车)等被列入军事训练内容。清朝时期,在西藏全境掀起了习武练功之热潮,技艺出色者还会受到达赖喇嘛的赏赐,原本作为军队习武内容的体育,逐渐成为民间大众喜爱的竞技娱乐活动,这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藏族传统体育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藏族传统体育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有一些项目是从宗教习俗演变而来的。舞蹈与竞技表演是藏族先民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宗教法舞、神舞、武舞多由此而生;对山神的崇拜促生了“转山”民俗和登山活动;古代在战争之前的插箭垛祭神活动,使射箭获得了衍生。[4](P57)藏族群众以藏传佛教信仰为准则,而藏传佛教的产生和形成之初就孕育了包括歌舞娱乐、杂技百戏、体育竞技在内的身体活动形式,藏密气功、藏医养生也多与寺庙僧人的修炼有关。如西藏各大寺庙每年举行的法会——跳神法会上,喇嘛们头戴面具,在法号、鼓钹、海螺等伴奏下,表演种种惊心动魄的跳神舞,有时可连续跳几个小时,这些是寺庙僧人最主要的身体活动方式,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恪守信仰起到了积极作用。课题组在寺庙考察调研时,与寺庙僧人访谈发现,寺庙僧人的体质普遍较好、寿命较长。寺庙僧人从事的“跳神”活动,虽然与娱神、慰神及对神祗的顶礼膜拜有关,但却派生出法王舞、金刚舞、马舞、鼓舞、狮子舞、弓箭舞、杂耍、剑舞、射箭、摔跤等娱乐活动。射箭、摔跤、杂耍、弓箭舞等从寺庙流行到民间,丰富了藏族传统体育的内容。西藏各地寺庙的壁画上多有描绘体育的形式和内容,不难看出宗教与藏族传统体育的渊源关系。在当今“那曲羌唐恰青赛马会”上,参加赛马的选手还要接受身穿袈裟老者的虔诚祝福,人们把体育包容在宗教仪式之中,坚守着佛教重德、尚义的传统,故而在神灵面前奉献力量、速度、耐力、技艺、勇气等,实现了祭祀娱乐的双重功能。宗教信仰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锻炼是藏族传统体育在特殊环境下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藏族传统体育是艺术化的民族文化

藏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文化,这些艺术文化与民族体育紧密结合,使藏族传统体育更具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体育与舞蹈融合的艺术化。藏族传统体育包涵着藏族舞蹈,藏族舞蹈也寓意于藏族传统体育中。从藏族舞蹈分类来看,主要有自娱、表演、祭祀三大类,和藏族体育项目分类有相似之处;从藏族舞蹈的功能价值看,它的娱乐、教化、礼仪等亦是藏族体育功能价值的重要部分。[5]如吐蕃时期,人们在娱乐时将歌、舞、乐、体育竞技、杂技百戏融于一体。《智者喜宴》记载,桑耶寺落成时,开光庆典完举行的“歌舞游宴”上,衣着盛装的人们手摇牦牛尾,击鼓歌唱,在鼓声中跳起面具卓舞和“小狮舞”。《拔协》记载:“百姓盛装佩饰,载歌载舞,人们表演狮子舞、射箭、赛马、摔跤、叠罗汉、爬高杆、倒立、悬垂等技艺”。[6](P57)二是藏族传统体育呈现在岩画中的艺术化。史前时期艺术家将射箭、抛石、格斗、耍刀、舞蹈等竞技娱乐形象地刻画在岩石上,使藏族传统体育以岩石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藏北纳木湖扎西岛岩画中,描绘了藏族先民表演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刀舞、剑舞等的情景。双人舞大多是男女两性的对舞,男性高大且有武士特征,表现出男子的阳刚之气。[7]透视出史前时期藏族先民早期文化娱乐的情景。三是藏族传统体育在西藏寺庙壁画中的艺术化。壁画是西藏寺庙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了藏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风俗壁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佛事活动、战争、狩猎、建筑、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杂技百戏等。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山南桑耶寺、阿里古格遗址等寺庙壁画中描绘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包括竞技类的射箭、跑步、跳跃、摔跤、体操与技巧、游泳、抱石、棋弈(藏式围棋)、赛马与马术、武术、养生、藏密气功等,这些壁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展现出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体育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既有运动的特性,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起到了启迪智慧、调适情致、激励身心、传播人文精神的作用。

二、藏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危机

每次社会变革,传统文化都要经历变迁。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在西藏的城镇化建设中,在现代传媒以及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下,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一)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十二五”以来,西藏同全国一样,大力实施“提升中心、创建新区、发展乡镇”战略,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8]城镇化的建设,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改变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生存链条,危及着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使之发生质的变异。例如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市所在地的近郊,为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一些乡村变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短短几年时间,这些自然村落逐渐消失在城镇化建设中,村民也就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藏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传统生活习俗被淡化或抛弃,尤其是藏族青年进城后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因城镇化进程引起生存空间碎片化以及人们生活的间隔化,逐渐失去开展的氛围和参与的人群。再以赛马为例,在西藏的农牧区,节庆、农闲是开展赛马活动的重要时节,但随着城镇化和农牧区安居工程的实施,大批青年人进城务工,这些时节年轻人都不在家乡,无法参加比赛;另外,“村村通”道路的修建,大大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马作为原始的交通运输工具已经失去意义,群众养马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爱骑马、善骑马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昔日的以马为伍的马背民族已经与马渐行渐远,使得马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式微。

(二)现代传媒的影响

信息时代带来了世界经济社会的革命与发展,现代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已经全面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近年来,随着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在西藏的城市乃至偏远的农牧区得到广泛普及,藏族群众也都学会了运用QQ、微博、微信等传递和接受信息,打开了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渠道,这些都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稳固的文化状态逐渐松散,如以前藏族群众只过自己的传统节日,现今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等也是他们的重要节日,甚至连圣诞节、愚人节等这些西方节日也进入青年人的视野,成为他们娱乐的节点。对新事物的好奇,使得他们也不再固守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足球、篮球、轮滑、街舞等都是藏族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西方竞技体育通过电视网络长期大篇幅进行直播或转播,直接冲击着藏族群众的视觉,让他们对西方体育有了了解和感知,而藏族传统体育由于影响力、地域及宣传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在央视等重要媒体上进行转播,群众也很难通过电视等对其进行了解,因而藏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传媒中的声音显得十分微弱,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尤其是更难适应现代传媒商业化的运作,难免受到很大的冲击。

(三)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

藏族传统体育注重娱乐和养生,而西方竞技体育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相比之下,西方竞技体育更具吸引力和刺激性,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尤其受到青年人追捧。因此,西方竞技体育一传入西藏便迅速开花结果。目前西藏各地级市以及一些县城都建起了设施齐全的田径运动场,并修建了篮球、台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场馆,农牧区的每个村里都建有健身广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学校教育中的体育课也都以竞技体育的田径、篮球、足球等项目为主,而以游戏娱乐、修炼身心为目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则少之又少。人们参与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动性不足,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尚未养成。目前除了具有竞技性的传统赛马和老少皆宜的锅庄受到藏族群众的喜爱外,其他项目都在弱化和变迁,有的项目甚至到了后继无人、难以传承的境地。

三、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策略

西藏“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全面保护和传承。”“依托民族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此背景下,加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促进西藏文化繁荣、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也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加强对藏族传统体育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藏族传统体育是在藏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文化,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表现出的民族性、娱乐性、健身性、认同性等特征在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政府与民众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藏学研究中,也缺乏对藏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自觉、与旅游融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等方面的探讨。政府层面更缺乏对藏族传统体育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其开发处于浅层次且零散的状态,不少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游离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因此,加强对藏族传统体育传承重要性的认识是当下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族传统体育不能原封不动的在民间、在寺庙壁画中固态保存,需要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创新发展,只有被公众所认识、欣赏,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才是藏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另外,还要加大对藏族传统体育整理、挖掘、开发的力度,发展藏族传统体育表演业,推广传统体育文化,使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融合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中要创新藏族传统体育保护理念

“十二五”以来,西藏加快了城镇化建设,广大农牧群众从牧区、山区、林区走出来,融入到城镇化生活之中,农牧民市民化转变加速,藏族传统体育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发生了改变,藏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创新藏族传统体育保护理念,要有前瞻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宏观层面上,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把藏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纳入各地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牢固树立藏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意识。在城镇化建设中实施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程,推进“传统体育示范区”建设,切实做到城镇化与藏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协调共进,以推动藏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等良性协调发展。

(三)培育大众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

当前,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竞技体育、新兴传媒的影响下,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的滞后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管理处于政府管理薄弱及民众随意参加的状态,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不统一及制度缺失;年轻人不仅在参与藏族传统体育的自觉度上严重不足,而且对藏族传统体育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也了解不够。要培养大众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关键在于理顺政府部门在保护传承、开发和调动广大藏族群众自觉参与的关系,重视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制度化,注重对民族文化意识的培育和宣传,才能把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和自信落到实处,才能使广大藏族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在培育大众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方面,还要注重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存在的意义进行微观解读,对增强文化自信、实现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实现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的落脚点,在于承载文化的群众本身,只有藏族人民拥有文化自信,且全民自愿参与到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来,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得到良性循环发展。[10]除此以外,政府部门要与相关研究教育机构合作,从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深挖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底蕴,并将传统体育引入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编制藏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通过课程式的解读与教学,也将有助于增强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和保护传承。

(四)善于利用现代传媒

现代传媒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毁掉一种文化(将外部文化传播进来侵蚀本土文化),也可以传播一种文化(将本土文化传播出去),关键是人们如何利用它。藏族传统体育如何顺应现代媒体的革命,让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在西藏乃至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是当下应认真思考与谋划的。一要依赖于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利用现代传媒扩大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渠道,使大众传媒成为藏族传统体育资讯的主要媒介;二要注重在文化消费的时代,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这一有效媒介,对藏族传统体育视觉形象进行原汁原味的设计包装,以吸引公众的眼球,提升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竞争力,体现深厚的藏民族文化特色;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等模式,加大舆论宣传,让更多的人从不同途径认识藏族传统体育。

(五)开发以藏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休闲旅游项目

201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坚持以传统文化彰显特色,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业,打造具有西藏特色、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体系。”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加快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同时,提出“要推动优秀民间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塑造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因此,要把藏族传统体育这一优秀民俗文化与休闲旅游融合在一起,捆绑式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需从以下方面考虑:一要做好“体育文化+旅游”这一全新旅游方式。藏族传统体育已具备丰富的高原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在“体育文化+旅游”中,与民俗节庆结合,开发出吸引游客参与、体验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林芝地区以桃花节、鲁朗旅游小镇为载体,开发供游客体验的响箭、骑马等旅游项目;那曲、日喀则等地开发射箭、赛马、赛牦牛、抱石头等项目,拉萨地区开发吉韧、藏式围棋、马术、押加等项目。二要做好藏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西藏地域广阔,各地的环境截然不同,许多农村、牧区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是西藏休闲旅游潜在的落脚地,若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进去,便能吸引游客,促进乡村旅游更快地发展,达到民族体育、休闲旅游和农牧区的共赢,如林芝扎西岗村村民在开办的家庭旅馆内自建简易响箭场地供游客进行响箭体验,通过游客的参与体验,既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又让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也促进了响箭的传播,这对西藏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三在藏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中,要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参与到旅游中去,如引导农牧民和村集体通过合作、入股等方式参与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动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11]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为西藏乡村旅游注入新元素,促进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休闲旅游融合中的传承发展。

[1]尕玛多吉.三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人类活动确切证据[N].光明日报,2017-03-22.

[2]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3]丁玲辉.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4]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郑玲玲.云南傣族传统体育艺术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6]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7]泽吉.西藏乐舞百戏研究与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8]闫党恩.昌都地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N].西藏日报(汉),2013-04-18.

[9]郝穆春.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发展作用与影响探析[J].中国报业,2012(6).

[10]张秋萍.京族传统渔文化的调适危机与当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7-03-10.

[11]丁玲辉.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路径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猜你喜欢

藏族西藏传统
都是西藏的“错”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老传统当传承
神奇瑰丽的西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