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造型及其设计
2018-02-10王志强
王志强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灯彩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器物,是赣南客家民间造物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旧时手艺人赖以生存的劳作方式之一。在市场经济和娱乐文化的双重冲击下,灯彩的传统习俗与造型样式与当前社会需求和文化审美产生出一定的距离和隔阂。对于新生代客家人群而言,过往节庆中盛大的灯彩习俗活动已成明日黄花,网吧和影院俨然成为他们的狂欢地。因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理念下,赣南客家传统灯彩的未来之路必然引发“传统”与“创新”的设计思考。
一、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造型的现状
在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赣南客家传统灯彩在造型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推崇。“月月有节,节节有灯”“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1]等谚语更是反映出灯彩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与伦理社会中的地位。在赣南客家地区的十八个县市当中,虽然灯彩依然在节庆中受当地百姓推崇,但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是灯彩数量还是观看人数都大幅度下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乡村的打工潮、时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共同催生如传统灯彩般民俗活动的落寞与无奈,进而把它推入到濒临边缘的境地。
(一)造型样式保守,设计意识不足
在2015年赣州市非遗普查中显示,该地区传统灯彩造型极为丰富,有近百余种之多,仅石城常见灯型就有近30种[2]。其中,包括鲤鱼灯、龙灯和马灯在内的13个灯种基本上覆盖各个县市。在石城和南康一带的节庆灯彩活动中,有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色不同”的说法。“相似”一方面意味着该地区灯彩在造型上一脉相承,使得百姓在灯彩审美上具有一致的集体记忆。但另一方面,灯彩造型的“相似”却缺乏新意,与设计文化中讲究差异和个性的原则背离,而显得造型保守,缺乏设计意识。以茶篮灯为例,“灯彩之乡”石城所管辖的十个客家乡镇基本上都有茶篮灯。在造型上诚如该地区灯彩老艺人黄加茂在2016年的石城灯会上所说“灯篮子分几层、由几个面组成,基本上都有固定的套路”。另外,赣县、宁都等地的大部分灯彩手艺人都有自己的压箱底即由师父传下来的灯彩制作样式,包括形状、纹样及色彩搭配等。除去师父的传承影响之外,极少部分的灯彩手艺人会注重个体的创新来重新对传统灯彩进行造型设计。
(二)造型功能单一,缺乏市场意识
传统灯彩在赣南客家地区虽然具有近千年的发展史,但其功能与其他民俗器物类似,无外乎宗教、节庆之用,而节庆则为其主要功能。纵观该地区近百种灯彩造型,除了点莲灯、罗汉灯、八仙灯、蛇灯等为数不多的用于地方信仰外,其他如鲤鱼灯、云灯、花灯、虾灯等近九十余类均为节庆时节之用,具有欢快、吉祥、喜气之意。在功能与造型关系上,灯彩造型通常是服务于它的功能,如在宗教类灯彩造型上,其造型多由各种神灵、鬼怪、动物及灵界花卉的造型组成;而节庆类灯彩的色彩及图像造型则是由吉祥、欢庆的元素构成。因而,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传统灯彩造型的功能显得较为单一,仅为乡间民俗功能之用,而缺乏实用功能。
另外,传统灯彩作为乡间民俗功用的手工艺品,大多数集中在农闲之余制作,是民间艺人用来补贴家用的兼职劳作。从市场角度来看,赣南客家传统灯彩仅限于乡镇间应时节和活动所作,严重缺乏市场的经营意识,与传统农耕靠天吃饭的现状类似。诚如田村老艺人刘盛涵于2017年末在家中接受访谈时所说,“年轻的时候跟爷爷学扎纸就是有口饭吃,但是这么多年来,吃饭还是主要靠种田”。
(三)灯彩制作手艺人青黄不接
随着国家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视,灯彩手艺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却日益凸显,这种现状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地区大量的劳动力向沿海一带转移,给地方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近两年间,在人力市场稀缺和用工成本高涨的状况下,赣南客家许多乡村相继成为了“留守村”,而传统灯彩的手工行业,更是因其制作既耗时间又费力,且利润微薄而难以吸引在都市打工挣钱的客家年轻人。2016年8月石城灯彩老艺人黄运兴在对话时谈到,“我自己的几个孩子学过,但不从事这个,冇多少意思,来钱太慢,平常冇有什么事做,还是去外面打工好些”。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客家年轻人对流行文化和新媒体娱乐的不断接纳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灯彩的传承与发展。
二、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造型的再认识
“再认识”是哲学观中事物发展和突破的必要前提,意在突破原有的规则、束缚,利用原有事物的经验和势力重新认识,为新事物的“创新”聚集能量,并提供基础和条件。在产品设计中,“再认识”也是设计方法中的重要思维形式,日本著名的产品设计师柳宗理及深泽直人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设计中极为注重对生活事物的认识和再思考。而灯彩作为一项集多种材料、工艺、装饰技艺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3],在赣南地区传统手工艺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因而,对灯彩造型现状问题的思考需要从工艺文化的角度对该地区传统灯彩的造型特征、类型及审美观等进行再认识,也符合黑格尔事物自我进化的逻辑。
(一)传统灯彩造型的特征
在灯彩的制作造型上,赣南客家艺人有自己的表现手段,一方面善于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通过扎、糊、贴、塑等综合工艺手法来表现栩栩如生的景象,如鸡公灯、荷花灯、鲤鱼灯、云灯、七星灯等,其囊括着水、陆及空三个维度的生活物种。另一方面在一些抽象题材的灯彩造型上,能够娴熟地通过提炼、嫁接和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主题,主要应用于地方信仰类灯彩,如八仙灯、八卦灯、板凳龙、八卦灯等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田村老艺人刘盛涵所作的龟纹灯,该灯整体呈现绣球状,八面由龟壳状宝盖组成,分上中下三层,灯体装饰各异,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绣球造型。
在纹饰造型上,赣南客家传统灯彩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传统吉祥纹样和地方崇拜纹样两种。其中,地方崇拜纹样受当地宗教和神鬼信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该地区在宗教信仰上,主要是受许真君净明道和佛教的影响。据地方志资料及调查统计,明清以来赣南客家的道观和庙宇的数量在160座左右,平均每个县近10座[4]。因而,以八卦、莲花、日月、宝相花、八仙及真君像等设计的纹样在灯彩造型中较为常见。
(二)传统灯彩造型的分类
当前,对于传统灯彩的分类尚无固定的标准,一般以地域命名分类较多,如苏州灯彩、扬州灯彩、硖石灯彩等。但依据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原则,赣南客家传统灯彩则可划分为实用功能、造型特征、审美特征等三大类。其中,从灯彩实用功能类可划分为观赏类如莲花灯、龟纹灯、花灯等静态观看的灯型和表演类如九狮拜象、走马灯、秸秆龙、摆字龙等动态多人组合类型。在造型特征类中,灯彩分为植物类如荷花灯、采莲灯、葵花灯等以植物为原型制作的灯彩,动物类如鲤鱼灯、走马灯、蚌壳灯、猴灯、兔子灯等以动物为原型制作的灯彩,物象类如茶篮灯、扇形灯、车轮灯、车船灯、竹篙灯等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为原型制作的灯彩及抽象类如八宝灯、跳蚤灯、板凳狮、香火龙、送子灯等以抽象物为原型的灯彩类型。而从审美特征又可划分为宗教类如八卦灯、道教花、罗汉灯、道教花等,生活赞颂类如状元灯、竹马灯、龙灯、麒麟送子灯等,时代赞美类如迎春花灯、喜庆丰收、三杯酒、喜相逢等。
(三)传统灯彩造型的审美观
在传统灯彩中,赣南地区“灯彩”与方言“丁财”谐音,较为功利地隐喻为“添丁发财”即人财两旺、庆贺吉祥之意。 在造型上,节庆类传统灯彩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原型,凸显出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造物观,并与地方诙谐的语言和舞步结合形成独特的灯彩艺术形式;而宗教类灯彩造型,则更多造型来源于信仰故事和宗教神话,田村的八卦灯、石城的八仙灯及点莲灯的造型都是如此,其寓意是围绕功能服务,如驱魔、辟邪等。另外,赣南客家传统灯彩在业界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其中,石城县客家传统灯彩于2008年被列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0年出版的《石城灯彩》编著中系统介绍了该地区灯彩;赣县田村老艺人刘盛涵设计制作的“龙凤富贵灯”入选了第28届国际手工艺博览会并赴以色列展出,同年完成的“国泰民安灯”更是获得1996年度的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金奖[5]。这表明,该地区传统灯彩在造型工艺和表现手段上获得了业界一定的认可。
三、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造型的设计思考
创新是产品设计的灵魂,因创造、革新的动力而推动产品市场的发展,更是从原事物的知识积累和历史经验出发,依据市场和对象的定位与需求来构筑新的形态和理念。在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造型设计中,“创新”是在“再认识”的基础之上,为传统灯彩文化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市场经济,并帮助其提升竞争和可持续的能力。
(一)设计观念转变
观念作为人主观意图的外在表现,是整个文化商品的核心,具有稳定的性质和重要的价值[6]。对赣南客家传统灯彩的造型设计而言,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灯彩需要由手工艺品向市场产品买进、功能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及作坊式的劳作方式转型为工业化方式等系列变化。只有各方观念的转变,设计才能给赣南客家传统灯彩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在手工艺品向市场产品的转变上,赣南客家传统灯彩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不能只限于满足当地民俗功能的需求,还要从行业竞争中建构产品意识,积极探寻市场多元需求功能的开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级政府部门就加大了对民间传统手工艺行业在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的力度,为各类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如硖石镇作为浙江海宁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灯彩之乡,当地政府自2006年起已陆续为传统灯彩举办各类比赛,提供以灯彩为项目的创业空间,为灯彩行业的发展去对接省外市场,已形成设计、制作、销售于一体的灯彩产业链[7]。功能的单一性是我国传统灯彩的普遍现象,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赣南客家传统灯彩在单一的民俗功能向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功能转变上,一方面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灯彩产品,如灯彩样式的灯具、文具及其他功能产品;另一方面从审美意识出发,开发出符合当代审美意识,如旅游纪念品、艺术展览品和装饰品等类型的灯彩产品。
另外,在赣南客家传统灯彩制作的劳作方式上,需要从作坊式形式向半工业化或工业化方式的转变。虽然说作坊式中高级定制和私人定制的劳作方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对于当下奢侈品或特型产品的定制市场具有广泛的生存空间。但对于绝大多数民间传统手工艺而言,传统作坊式是自给自足经济下原始、低效的生产形式。随着市场规模和工艺设备的提高,半工业化或工业化方式在传统手工艺产业中将有效地替代原始作坊式形式。对于地处偏远的赣南地区,灯彩中传统的劳作方式显然不利于其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保护。尤其近些年,赣南当地政府积极对传统非遗的市场推进和产业培育,更是凸显其劳作方式转变的积极意义和迫切需要。
(二)造型设计新思路
从设计角度对赣南客家传统灯彩的造型提出创新是其发展的新思路,也是其他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理念下,传统灯彩需要准确把脉市场规律,设计出符合当前需求的市场产品;在灯彩造型上,需加强融入到当前社会流行文化之中,以满足大类群体的文化审美需求。流行文化对于敏感的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年人群来说,在他们的生活需求方式和价值观取向上影响很大。在2017年度的台湾元宵灯会造型中,相比于传统灯彩,部分有影响力的卡通形象灯彩和电影人物灯彩,如日本的阿童木、中国的孙悟空、美国的白雪公主等,给人耳目一新,并获得观众驻足观看。也正是流行文化内涵的贴切性,拉进了传统灯彩与观众个体之间的距离,使人们更容易获得认同感。又如由高雄师范大学两名学生设计的“随风摇曳的花秋千”灯彩作品,其原型来源于风靡全球的电影《红衣小女孩》的角色[8]。当然,传统灯彩在造型上,对流行文化在其设计中的融合需要恪守文化积极和良好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艺术形态来正确引导消费群体。
同时,赣南客家传统灯彩应该加大与社会设计团队尤其是顶尖团队在产品设计、商业模式和文化传承上的多元合作的力度,以开拓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在国内,民间传统手工艺与社会设计团队的多元合作已有很多具有价值的先例,如由湖南大学组建的“新通道”设计团队是包括来自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产业研究机构和设计机构。自2009年开始,设计团队对侗族自治县、隆回县等具备“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为地域文化的振兴和当地居民的幸福感而设计,同时也对乡村生活形态和乡村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9],并产生了很大影响力。其中,“新通道”的侗锦设计成果围绕品牌客制化、图纹信息化、民俗旅游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创立了“梭说”品牌,并成功亮相了米兰国际创客展[10]。“新通道”项目的成功固然为赣南客家地区灯彩工艺提供了参考模式,但也需要从其区域和文化特性出发,寻找合适的设计团队,尤其需要加强对本土高校和设计机构中的团队进行合作。
(三)文化功能新塑造
与其他民俗事象一样,传统灯彩作为赣南客家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文化的特征,发挥着文化的社会功能。公共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特定形态具有差异性和不稳定性,受社会发展而变化甚至消亡。因而,在市场经济下,对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造型的商品属性思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其社会的公共文化特性,让它重新回归到农民日常的民俗生活中,并建立新时期传统灯彩的良好文化观。
相对经济市场的商品文化而言,社会的公共文化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发展、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强调服务的公共性和集体性。赣南客家传统灯彩作为公共文化形态的建立与健全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培育。一方面是加强传统灯彩造型文化本身的仪式性。随着社会多元娱乐媒体盛行和物品过度商业化的形势下,简易、通俗、快捷的活动方式逐步取代了客家地区传统灯彩的古老的技艺形式及闹灯仪式,诚如冯骥才先生所说,诸多非物质文化形式的消亡与当代社会流行的文化具有莫大的关系。在造型工艺上,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需要注重手艺的本土性和材料的生态性,摒弃从网络定制的快餐式、简易式灯彩商品[11];同时,在民俗活动上,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需要倡导举行具有典型地方仪式感的传统灯彩习俗并加以推广。另一方面是积极构建赣南客家传统灯彩文化的公众参与性。公共文化的目标是为集体对象服务,做到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在造型设计中,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需要在样式、纹样及色彩上注重文化的与时俱进性,把社会流行元素融入到传统手工艺的造物思想中,以便获得青年一代客家人的认同与参与。同时,赣南客家传统灯彩的人人享受性需要在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下有序推进,以确保传统灯彩的客家地方文化特色和共享性。然而,在赣州市区内每年举办的元宵游园灯会上,展览的灯彩基本上以服务外包形式由自贡等外地灯彩制作商承接完成,且收取一定的门票费用,这无疑给客家本土传统灯彩在公共文化形态的培育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结 语
在社会加速发展的境况下,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造型既保留着弥足珍贵的传统习俗和工艺特色,又凸显出与主流文化间的落后与隔阂。从市场与保护角度出发,灯彩造型设计应引入产品与设计的理念,结合地方和高校的研发团队,紧密围绕传统与主流之间的文化融合来设计出具有实际功能的创新产品,才能为传统手工艺提供活态化保护的有效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对于传统手工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好的设计不但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还可以创造新需求、开创新业态、开拓新市场,甚至会引发产业变革”[12]。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市场行为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商业性行为容易导致手工艺在文化与技艺上的衰退、变异甚至消亡。因而,如何在市场开发中对赣南客家传统灯彩文化保持本土特色,并把它重新回归到客家传统民俗活动当中将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