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打造生动的语文课堂
2018-02-10◆
◆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何楼办事处东方红初级中学)
一、创设精彩的导语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
1.情境导入法。曾老师讲《紫藤萝瀑布》时导课也别出心裁:“今天在这个微冷的天气里,我走过来,一路上还是看到有花,然后我就在想,其实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处处都会有花,花就是一种陪伴,一种熏陶,一种装点。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看花,我的学生告诉我,花是有花语的……今天我们就读花语,走近《紫藤萝瀑布》”。随即就展示出四种花的语言——玫瑰、樱花、向日葵和蒲公英的花语,让学生读花语、悟花语,巧妙的引入到紫藤萝的花语。
2.音乐导入法。谢老师在教《我谈水浒人物》一课时,一开始就播放了刘欢唱的歌曲《好汉歌》,让学生先听,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那股浩然正气。
3.诗句导入法。此种导语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先声夺人,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如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4.故事导入法。我在教《麦琪的礼物》时,先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因为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关于作者的故事来导入,正好切合小说的特点,同时又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合理组织教学
1.巧设问题,激发阅读兴趣。朱老师教《春》时没有按照传统教法“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依次讲,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两个问题:(1)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美在……(2)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由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对春的好奇去思索,阅读课文,与文本亲密对话,了解文中的具体内容。核心问题设计的好,设计的新,整堂课也就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教师讲的轻松,学生思维活跃,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2.以读激情,重视课堂朗读的多样化。要把朗读的方法看成是理解课文的第一绝招;是打开课文的第一把钥匙。所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可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大致说来,可以穿插使用以下几种朗读形式:(1)集体读。(2)分小组读。(3)分角色读。(4)比赛朗读。(5)配乐朗读。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多媒体的运用,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可使“死”的东西变“活”,“静”的东西变“动”,使枯燥无味的变为生动有趣的,从而营造了气氛,引起学生 的感情共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再被动,由“要我学”发展为“我要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求得全面主动地发展。在课堂上,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结课艺术
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课外延伸式结尾: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画龙点睛式结尾:精妙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象,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有位老师教《孔乙己》,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老师问道:“孔乙己有脚吗?”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有啊!”老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用的是脚吗?”学生肃然答道:“用手。”老师顺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老师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么巧妙的一“擦”,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涵着无数的画外音。它让学生在思考体味中去意会,去发现。这样的结课使教师、学生在对人物的悲惨命运上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有对人物的同情,有对社会的控诉,让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永生难忘。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封闭、单一、凝固的,而是开放、多维的,生动鲜活的。只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用心去发掘,一定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让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